回覆列表
  • 1 # 神童小王子哈

    大學體育就大一大二才會上。但是無論選什麼課避免不了的就是體測。

    體測每學期都會有,50米跑,男1000女800米跑,女生仰臥起坐,男生引體向上,還有肺活量測試。對於我來說,體測是最折磨人的,等體測過來體育課也就不擔心啥了。

    大學體育具體上什麼就要看你選的情況啦,一般有排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網球,還有武術,健美操等,有的還有跆拳道,所以如果你選課選的是排球的話排球課老師就會講關於排球的一些基本技能,然後讓你去練習發球、墊球等一些基本的。期末考試的時候也就考平常練的。

    所以無論選的什麼體育課 都要好好鍛鍊身體,畢竟體質最重要。

  • 2 # 公文姓公

    大學體育上課都是幹些什麼?

    人才競爭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因素,作為培養人才基礎之基礎的師範教育如何適應這種競爭需要愈來愈成為各國政府和有識之士關注的問題。全球化、區域化、市場化、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不僅會把中國高等體育院系推向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還將使中國各高等體育院系之間業已存在的關於高等體育專業教育資源、市場的紛爭鏖戰變得更加殘酷。面對共同的機遇和挑戰,高師體育院系不僅需要認清自身的地位和處境、優勢和不足,更要把握影響高師體育院系競爭力的關鍵。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規定:“……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習慣。……”學生階段,增加體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終身體育觀和終身體育鍛煉能力,應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可事實上,一份“對一千多名高中以上學歷各行業人員的調查表明,90%以上體育意識淡薄,缺乏應有的體育基礎知識,均認為自己是體育盲。” 如果說學生在校期間尚能“主動”或“被動”地參加體育鍛煉,那麼,可以說,對經過十幾年學校體育教育的大部分學生講,進入成年後,體育幾乎就不存在了。往往是學生畢業後,“既無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又無參加體育鍛煉的能力。” 學生時期的體育成了他人生的“插曲”。因此,我們應有一個長遠的,整體的大教育觀,不能只注重眼前的近期“效益”,應把對學生進行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的培養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內容。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充分說明了習慣從小培養,比較容易獲得成功這個道理,因此,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是學校體育的主要任務之一。

    學校體育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的關鍵環節。我們應重視學校體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學環境的改善,從而更有利於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培養。改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模式,適應社會發展,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體育教師和社會體育指導員應作為當前高師體育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點。對高師體育院系在體育教育中的作用與優勢進行分析,提出高師體育院系應改變教學觀念,增設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科設定,加強從事群體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全民健身的理論建設與科學研究,加強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等,從而使高師體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全民族的體育事業發展做出大貢獻。

    總之,我們體育工作者應從長遠的,整體的大教育觀,應把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觀的培養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探索、研究,力爭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既有體育意識,又有運動能力”,體質強健的一代新人。

    高師體育教學出現的問題及表現形式

    近些年,普通高校的體育教育改革已開始突破一貫的舊的教學模式,逐步發生了從觀念、內容到方法、手段的全方位變革,教育重點從傳授競技體育專案的技術、技能轉化為使學生具備和掌握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習慣及方法,一些趣味性、娛樂性、實效性的專案也被充實到體育教學內容中。使學校體育在培養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方面發揮應有的更大的作用。高校體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在校期間掌握了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和手段、養成鍛鍊習慣,走出校門能終生受益,對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也具有促進作用。

    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會不斷遇到一些新的問題需要加以注意和解決,否則將影響其工作的順利進行。

    1、國內有關高校透過調整體育課結構,拓寬了體育授課面,受到學生歡迎,甚至出現了橄欖球、保齡球、攀巖、登山等專案。合理設定專案、規範課程名稱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各門課中內容比例、考試安排等應有基本要求。新設課程要反覆論證、不能脫離實踐,要穩妥管理並不斷總結完善。一、二年級課程應以增強學生體質和注重素質教育為主,高年級選修課可補充休閒、娛樂體育專案並完善全面素質教育內容。

    2、配備必要的教學設施是保障和提高師資業務素質,完成高校體育教學並進行教改的重要條件。要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具促進教學,更要做好裝置保養和管理工作。注意師資業務素質的提高(自身學習和學歷提高等),目前體育部師資的學歷層次維持在本科。另外,教師病事假、出差等因素也會影響到教學效果,所以教師的敬業和奉獻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3、加大科研力度,申請科研專案。高校體育科研需要有一個短期、中期的規劃,分步驟、分層次展開工作,培養和利用集體協作精神。尤其是年輕教師,要有進行科研的緊迫感、提高科研素質、具有明確的目標。利用計算機、網路等進行廣泛的內、外交流,掌握最新的體育科研資訊,並服務於體育教學實踐。目前,我們舉行了第四屆體育教學改革研討會,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4、高校體育教學與競賽、群體活動的目標是一致的,並構成統一的整體。只有學校全體師生動員起來,積極投入到體育健身活動之中,提高認識、形成氛圍,才能將體育教育引向深入。剛剛結束的研究生趣味運動會就是一個嘗試。

    5、高校體育工作有一個合理定位問題。至今仍有部分學校存在計算體育課工作量打折、體育設施的配備嚴重不足等現象。直接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及體育教學、課外活動的正常開展。必須明確高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增強學生體質、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及培養現代人才全面素質方面能起到應有的和獨到的作用。

    如何應對高師體育教學出現的問題

    實施《計劃》亟需科研為先導。高師體育院系應將科研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全民健身,積極開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強對不同人群(不同年齡、性別和種族)的生理特點、健身方法與手段以及體質測定標準的研究。這不但是高師體育院系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當今社會的需要。

    一、轉變學校體育教學觀念

    改變教學觀念,加強學科建設,適應社會發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掌握體育鍛煉手段與方法,促進體質增強是面向21世紀學校體育的歷史重任。作為培養體育教師的高師體育院系在培養目標上要主動適應學校體育的新觀念,改變過去那種以運動技術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健身能力的培養,增設群眾體育課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體育健身方法等有關課程),加強全民健身的責任感教育,使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在專業方面,增設社會體育專業,擴大高師體育院系的辦學面,增強適應社會的辦學能力。

    1.轉變體育教師的觀念。體育教師是學生終身體育的啟蒙人,他們肩負著讓學生掌握體育理論知識、技術、技能,學會自我鍛鍊的使命,是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觀培養的直接使者。一切體育教學的改革措施,最終都要靠體育教師來貫徹、落實。然而目前,一些體育教師仍然抱著過去體育教學中只重技術、技能的傳授,不重視體育意識、終身體育觀培養的陳舊觀念不放,認識不到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觀培養的緊迫感,必要性,又怎能在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終身體育觀的培養呢。因此,只有體育教師本身觀念正確,他才會把這種正確的思想觀念貫穿到學校體育工作中去。

    高師體育院系雖是人才聚集,但因過去舊的教學觀念,教師對體育健身和以健身為目的的體育手段瞭解和研究並不多。因此,要改變以運動技術為中心的教學觀,樹立以健身為目的教學觀,教師除在思想上更新觀念外,教學中也應更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適應社會的需要,培養的體育教師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

    2.轉變領導的觀念。要真正將學校體育搞好,領導是關鍵。領導對體育教學的評價觀念,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師的工作方式及工作積極性。檢驗一所學校體育工作優劣的主要標準應當看全體學生的體育意識、健康水平。然而,有些學校領導受“金牌主義”的影響,即使學校體育搞得很不象樣,只是培養了幾個運動員,在一些運動會上取得過好名次(實際上,有些還是拿學生的健康來換取金牌),就被說成是重視體育,體育工作搞得好,這完全背離了學校的體育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方向。這也會對體育教師產生一種誤導,認為只要抓好運動隊的訓練工作,課上得好差沒關係,又何談在課中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觀的培養呢。因此,學校領導應真正從關心“金牌”的數量轉移到關心全體學生的身心健康上來,以確保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培養。

    3.轉變高師體育院系輔導員的觀念。高師體育院系應發揮教學單位教學資源優勢,把為社會培養體育指導員作為對社會應盡的責任,以《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為依據,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高效計劃,為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培訓出一大批有熱情、有能力、懂技術、懂理論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二、改革現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

    目前,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存在著這樣一些弊端:一是內容過廣,什麼都學,但什麼都是蜻蜓點水,結果是什麼都沒有學會。二是某些內容重複太多,如站立式起跑,小學,中學,大學還在學,學生必然感到厭煩,影響到學習的興趣。三是某些內容的選擇不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硬要強迫學生去學,必然是“身順而心違”,產生厭惡情緒。四是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沒有選擇的餘地,必然也使一部分學生喪失參加體育活動興趣。五是教學內容的選擇缺乏終身效應,比如技巧中的某些專案、實心球等,有誰畢業後還拿著個實心球去鍛鍊的!這都讓學生對體育課及至體育產生厭惡情緒,進而阻礙了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因此我們的體育教學內容應儘可能地與學生的實際愛好、興趣和需求相一致,注意教材內容的終身效應,適當增加實用的健身體育、民族傳統體育、現代生活體育、娛樂體育、餘暇體育和鄉土課程內容的課時量,如乒乓球、羽毛球、太極拳、扭秧歌、舞蹈、游泳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為終身體育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改革體育教學方法

    不少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長時間囿於陳舊的規範之中,觀念上固守於“重複練習法、分解練習法、講解示範法”等。忽視最具情趣的遊戲和比賽法,常常出現教者發令,學者強應的局面。光練不玩使學生失去了應有的情感體驗和興趣積累,相反,教師每一次好的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是博得學生對教師情感取向的基礎,從而產生體育愛好,因此,我認為,體育教師豐富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動力源。

    在學習某一專案時,傳統的教學過程是:正確動作示範——學生練習、教師糾錯——學生再練習。滿足於讓學生學會一二個動作,即“授人以魚”,而為什麼學,怎樣學卻講得很少。實際上,當我們學習某一專案時,應首先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學,學習該專案對身體有何作用,課後如何進行該專案的練習,即“授人以漁”。

    四、改進教學評價方法

    對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是教育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主要是以考試形式進行的。一方面,考核本身的評分不能照顧學生的先天能力差異,往往是個子高矮一個樣,年齡大小一個樣,發育早晚一個樣,其結果是不努力也行,只要先天素質好,再努力也不行,只因先天素質差。這種考核與其說是考核學生的運動水平倒不如說是考核學生的先天遺傳因素。對學生反而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使學生喪失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阻礙了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培養;另一方面,考試並不能全面地檢查和評定學生的學業質量,充其量只能檢查和評定學生對學過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很難反映學習態度、興趣、能力的發展水平,而這些又正是學習質量的核心所在。因此,我認為,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應從參與意識、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這五個方面來加以考核。

    同時,體育的補考方法也有待於改進。過去的補考,不管學生補考時的實際水平,即使補考成績再好,都只能得60分,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鑑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對補考這樣改進:1、承認學生的進步,即補考時的水平值多少分就給多少分,以利於保護學生積極上進、努力鍛鍊的積極性。2、擴大補考範圍,所有學生只要再考,均給機會。過去的體育教學的結果往往是某專案一考完,學生也就把它丟在一旁,不再進行練習,提高,而改進了補考制定後,那些對成績不滿意的,急於提高自己的成績,而那些考核成績尚可的學生,看到別人超過了自己,也想“更上一層樓”,再加上教師的引導、激勵,引發了良好的課後效應,課內不行課外補,形成了自覺鍛鍊,自我提高的良好風氣,而提高成績的方法只有透過練習,創編來達到。我終於欣喜地看到,學生不但在活動課時練,回家後練,有時甚至課間也練習。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及終身體育意識。

    五、改善體育教學環境

    1.學生的鍛鍊環境。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周圍同學、朋友的影響。競賽是開展體育活動強有力的刺激因素。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因素,吸引學生來參加,必將起到一帶十,十帶百的作用。那將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觀有積極的作用。合理利用這一因素,我們首先應使體育比賽專案多樣化。我們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加一至二個專案的興趣小組,在每個興趣小組中,培養幾名體育骨幹,讓他們帶領本組組員經常進行比賽,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賽。其次,競賽專案的安排,應力求與教材內容相協調、銜接,這對學生所學知識、動作技術的鞏固將有很好的作用。再次,競賽專案的選擇應注意終身效益,以便 於學生畢業後仍能進行鍛鍊。

    2.校園的鍛鍊環境。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觀,不單是體育教師的事,也是全體教師的共同責任。因此,我們要大力開展教師體育活動,提高教師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事實證明,如果學校教師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對學生而言,無疑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更能激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有利於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培養。

    學生能否自覺、自願地參加體育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他們將體育活動與打牌,玩遊戲機等娛樂活動做比較時的價值判斷。如果沒有了場地器材,體育活動的內容就會顯得單調,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激不起學習的興趣,最終還是走向遊戲機房。因此,我們說,學校場地、器材的齊全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培養終身體育觀的物質保證。

    3.社會環境。一方面,現階段,中國體育人口所佔比例還很小,人們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參與上還不夠主動積極,這對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培養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們的電視、報刊等宣傳媒介側重於競技專案的宣傳,而健身性專案、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的宣傳偏少。這種不恰當比例的宣傳,首先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將不能意識到體育鍛煉對健康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必要性。其次,也不能增強父母及家人的體育意識及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這就造就了一個不利於學生養成終身體育觀的家庭環境。再次,不能形成一個全民健身的輿論導向,這也就造就了一個不利於學生形成終身體育觀的社會環境。

    因此,我們的各種宣傳媒介,應充分發揮其作用,使全社會都有意識到,身體是“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倡導學生自覺參加健身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中學生體育生活的思維共振和行為互動,有利於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培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給大學生500萬,他會選擇進城創業還是返鄉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