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雲孤影
-
2 # 索恩大人
明代內閣包括中書舍人、華蓋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諸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正心殿學士。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明成祖選翰林官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官階僅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具體大小就要看他們入閣的順序和所任官職了,六部之中戶部尚書為最高。到了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體仁閣,遂以三殿三閣為定製,又增加了協辦大學士,按實際權力和地位,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協辦,通常的晉升次序是協辦—東閣—體仁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
-
3 # cleanclear
從歷史沿革的角度簡單回答一下。
殿閣大學士一職的設定
首先,明代的殿閣大學士一類官職設置於洪武年間,早於內閣的設定。
洪武十五年(1382)十一月,明太祖“仿宋制置殿閣學士,以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殿大學士;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閣大學士;檢討吳伯宗為武英殿大學士;典籍吳沈為東閣大學士。”不久又任命一些從民間徵辟的老儒為文華殿大學士。(《明太祖實錄》卷150)至此設立了五個殿閣大學士職位。這一時期的殿閣大學士只是授給文學侍從之臣的頭銜,無固定職責。
以“大學士”為官名,始於唐代,宋代繼之,是借文學之臣平日辦公、值班的館、院、殿、閣等場所來命名官職,多作為文學侍從之臣的官職及宰相加銜。雖說明初官方說法是模仿宋制,但其實元代官制中也有集賢院大學士、奎章閣大學士、昭文館大學士等實職與虛銜,只是明初有時避諱對元制的繼承而已。
(南韓首爾昌德宮奎章閣(復原建築),是李氏北韓王朝的皇家圖書館。半島國家的宮廷館閣藏書文化與中原王朝一脈相承。)
殿閣大學士與內閣制度的逐步結合
其次,內閣制度實行十幾多年後,閣臣才開始擔任大學士之職。
一般認為,永樂朝初年成祖任命解縉等七名翰林官入宮為皇帝“代言”、參與機密事務,是明代內閣制度的雛形,雖然當時還沒有“內閣”之名。解縉等人擔任的都是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職。直到永樂十四年(1416),閣臣中的首位胡廣才兼任文淵閣大學士。二十二年仁宗即位後,又新設了謹身殿大學士一職,由楊榮擔任。至此明代的六個殿閣大學士官職全部出現了。
在洪熙、宣德時期,還有擔任殿閣大學士而不入直辦事的,如陳山出閣後仍以謹身殿大學士銜教小宦官讀書,權謹以文華殿大學士銜輔導太子。此後很少有這種事了。值得注意的是,文華殿大學士一般不作為閣臣的加銜,只有萬曆朝的朱賡一品考滿時曾加此銜,原因待考。
(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明紫禁城圖區域性。內閣辦公場所為文淵閣,在文華殿區域西南角)
閣臣與
最後,閣臣也不是都帶殿閣大學士銜。
在很長時間內,並非入閣便會兼任殿閣大學士,只要有翰林院系統官銜即可,日後可能會加授殿閣大學士銜。入閣者或保留原有翰林官銜如翰林院學士(如陳循)、修撰(彭時)等,或加兼翰林官銜(如王文由左都御史改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從正統九年(1444)三月楊士奇去世,到景泰二年(1451)十二月陳循兼任文淵閣大學士,中間有七年多內閣中一位殿閣大學士也沒有。天順時期的首輔李賢也長期僅以吏部尚書兼任翰林學士,直到成化朝新皇即位後才加封華蓋殿大學士,足見當時殿閣大學士銜對閣臣而言仍是一種殊榮。
李賢之後,內閣首輔一般都有殿閣大學士銜。而從正德初年的焦芳、王鏊、楊廷和等人開始,新閣臣一般也加殿閣大學士銜入閣,雖然嘉靖時期仍有翟鑾、李本等以翰林院學士銜入閣的例外。
至萬曆時期,內閣制度趨於定型,新閣臣一般以東閣大學士銜入閣,沿著東閣→文淵閣→武英殿→建極殿→中極殿的方向逐步升遷。除個人考滿外,遇到冊立太子、修實錄、陵工、殿工、大捷等事件,皇帝特降恩典,也可進一級。
與此相應,閣臣的部堂加銜(吏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宮銜(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師)、三孤(少保→少傅→少師)等官銜也會逐步提升,共同作為閣臣所具備的資歷與恩寵的證明。
(清代內閣舊址,現為中國紫禁城學會。清代內閣與明代文淵閣區位大致相同。)
回覆列表
一般情況下,明代成員的閣殿頭銜不外乎五種,華蓋殿大學士(嘉靖末年改名中極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嘉靖末年改名建極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順序高低為從前往後。
明代內閣成員按先來後到排序,所以頭銜也是有先有後,後來的肯定比先來的排序要靠後,比如萬曆二年三月殿試,命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呂調陽……等人充讀卷官,張居正在呂調陽之前入閣,所以張居正的頭銜要比呂調陽的排序靠前。
與此同時,首輔、次輔以及其餘閣臣所帶的頭銜未必有明確的規定,比如硬要說首輔帶中極殿大學士的,那是不一定的。比如萬曆二十二年二月辛未,“以玉牒成,王錫爵加少傅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進建極殿大學士、蔭一子中書舍人……”此時王錫爵已是首輔,然而一直到此時在進升建極殿大學士。再比如,隆慶四年六月乙巳,“以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李春芳一品六年考滿,遣中使至春芳第,賜銀幣、羊酒如例。吏部請加恩。得旨,春芳簡任首輔,茂著忠誠,其進少師兼支大學士俸給,與誥命,蔭其子茂德為中書舍人。春芳辭,上覆降旨褒諭,不允。”作為首輔的李春芳依然只是建極殿大學士,而不是更高的中極殿大學士。甚至還有這樣的情況,嘉靖四十四年三月辛亥殿試,“以廷試,命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徐階,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袁煒……充讀卷官”,首輔和次輔的大學士頭銜一模一樣。
我把閣殿的情況補充一下。華蓋殿(中極殿),謹身殿(建極殿)是三大殿中的後兩個殿,排名第一的奉天殿(皇極殿)沒排大學士。至於武英殿,開始是專門用於皇帝齋戒的居所,後來是召對也有,講讀也有,性質比較複雜。文淵閣開始是翰林院所在地,後來完全屬於內閣(因為翰林院搬出去了)。東閣開始是皇帝召見親信大臣的地方,到了嘉靖年間,變成內閣,六部九卿,寺監大臣們集中討論重大事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