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團欣欣盟主

    對於老師這樣說自己,自己要表示"反省" 老師這樣說其實是想激勵我們做事要做好,並不是只要你沒有把乒乓球打好學好以後就沒有"成就",在大學體育生更是要注重自身體育基本功的紮實,多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對自己以後當老師或者不都會有所幫助的。從一些看似小事做起 ,做好它將來你一定會感激現在拼命的你!

  • 2 # 蘇蘇娛樂宣傳

    老師就是那麼一說,不要太在意。老師鼓勵的話你為什麼不聽呢,說你優秀的時候你怎麼看待?老師不是神,難免說話會有不當的地方,沒必要深究。再者都是大學生了,成人了,需要有自己的判斷。別人說你行你就行嗎?別人說你不行你就不行了?是為了別人說什麼而活?活在別人的聲音裡,多麼不值得。別人怎麼認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認為?認為你自己行,想行,就努力的做出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認為,你想不想成功。想就行動起來。時間糾結在這雞毛蒜皮的事上,那就是啥也幹不成。

  • 3 # 凡人校事

    古語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件尋常小事都不能做好,說明自己的做事態度有問題。我們常說,態度決定成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老師的話也有一定道理。打乒乓球,也只是你人生中需要邁過的一個小關口而已,如果認真練,一般水平還是可以達到的。這也就是一個態度問題。

    當然,我們要看到另一個方面。老師這麼說,肯定不是嘲笑你的無能,未來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好;而是激勵你養成一個逆難而上的勇氣和拼搏精神,這樣既能順利完成體育課的學習,又能為以後的打拼奠定基礎。

    同時,作為我們個人來說,既然已經成年,就要學會承受生活可能給我們的各種嘲諷和打擊,學會面對各種困難;只有這樣,以後的人生之路,才能一帆風順。所以,與其琢磨歷史的話是否對,倒不如自己拿起球拍拼命練球。

    請記住一點,嘴長在別人臉上,怎麼說是人家的事,但怎麼做決定在自己。我們一定要事事爭第一的競爭意識和態度。

    加油,小夥子!

  • 4 # 東哥聊升學
    大學體育老師說,你們連乒乓球都打不好,做什麼事情能成功?

    一、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此句話的不妥之處

    對於這句話,其實我們都能理解體育老師的良好初衷,但是我認為這位老師的方式方法有問題,有改進的空間。這句話是從體育老師口中說出,又是關於體育運動的評論,並且試圖從體育運動的成就高低上升到個人發展做事情上,我認為有些不妥。

    作為一名體育老師,顯然老師的運動能力與水平是在學生之上的。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智慧”被科學家大體分為八類,具體如下:

    透過上圖可以看到,“打乒乓球”顯然是屬於“運動智慧”中的一種。而運動智慧的高低是因人而異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夠看到很多高水平運動員,其實都是天賦異於我們常人的。

    而作為大學生(非體育相關專業),顯然“運動智慧”並非在大學期間主要考察的能力,甚至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也僅僅是針對人的多元智慧中的“邏輯智慧”、“語言智慧”、“自然智慧”等方面的訓練和考察。例如無盡的練習題、小升初、中高考乃至考研,包括很多行業資格證書的考試,都主要考察以上幾類智慧,對於“運動智慧”很少涉及。

    所以造成我們現在看到,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普遍達不到家長、社會、老師的預期。這也是為什麼體育課會作為各學齡段都要開設為必修課的原因,“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勤於鍛鍊是好事,這點毋庸置疑。

    回到本題的語境中,這位體育老師其實是用“運動智慧”的水平高低來得出“人生做事是否能成功”的結果。而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看出,其實“做事成功”不僅僅取決於“運動智慧”,甚至僅僅以各類考試而言,“運動智慧”幾乎對考試結果不造成決定性影響。

    所以孫老師認為,這句話的不妥之處在於,這位體育老師的邏輯,是用自己擅長的智慧型別對其他的智慧型別進行評價。“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樣單一的評價方式值得探討,並且直接將此事與“成功”掛鉤,也並不可取。

    二、體育老師這句話,其實是在使用“負向激勵”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相信各位都能感受到,這位體育老師儘管出言或有不妥,但是其出發點依舊是好的。

    體育運動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這一點是教育學界的共識。這位體育老師是想用激勵學生鍛鍊的方式,培養學生越挫越勇,不輕言放棄的精神,這完全是好事。

    只不過這位老師使用了“負向激勵”的方式來表達,所以可能會使學生有些反感。

    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在職場甚至生活中,“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都是特別常見的行為。例如:

    父母對孩子說,這回考好了領著去旅遊;考的不好沒收玩具;

    老師對學生說,考得好在全校面前表揚;作業寫的不好罰寫10遍;

    領導學員工說,工作認真漲工資;績效沒完成扣年終獎。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而這位體育老師便是用了“負向激勵”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克服困難。畢竟大多數人也不是專業運動員,乒乓球不必打得很好。但能夠失敗和錯誤中獲得成長,這便是普通人運動的意義。

    或許體育老師可以想想那句俗語:“打個巴掌,再給個甜棗”?正向負向激勵相結合,也許學生作為被激勵者,更容易被接受。

    三、結語:共情能力很重要,講故事會比講道理更深入人心。

    “鍛鍊有益於健康,克服困難使人成長”,這樣的話即使是大學生也是從小到大聽了無數遍了,因此再單一地利用批評的方式令學生明白這個道理,聽眾已經有了“免疫”,當然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學生的想法很可能是老師“站著說話不腰疼”,“打好乒乓球跟做事成功沒什麼聯絡”。這證明體育老師在價值觀的傳遞過程中,“共情”這一點處理的並不夠好。我們可以觀察優秀的演講家或者教育家甚至企業家,他們在講話過程中,常常是用講故事來講道理,而不是單純空洞地輸出的價值觀。

    原理也比較簡單,說話者要站在聽眾的角度,盡力達到“共情”,讓聽眾認為“這是自己人說的話”,才能減少資訊傳遞過程中“能量衰減”,令說話者的行為意識、價值觀、教育理念更好地被聽眾接受。至於具體做法,則有很多的書籍和文章介紹,篇幅所限孫老師就不過多引申了。

    孫老師並不是要批評或指責這件事中的老師或學生,僅僅是透過此事此話,來聊聊背後的教育心理學常見的小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會上為什麼會存在“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