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業規劃黃老師

    如何提高大學生職業能力?

    高校畢業生是當今社會重要的人力資源,在人才市場上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生力軍。隨著高校大規模的連年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畢業生人數也越來越多。據統計,2010-2017年的畢業生人數按照2%-5%的同比增長率逐年增長,近7年間累計畢業生人數達到5706萬人。而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了800萬人,根據教育部訊息,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34萬人,再創近10年畢業生人數新高值,就業創業工作面臨複雜嚴峻的形勢。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面前,大學生如何提升職業能力呢?

    一、職業能力是什麼?

    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職業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1、為了勝任一種具體職業而必須要具備的能力,表現為任職資格;2、指在步入職場之後表現的職業素質;3、開始職業生涯之後具備的職業生涯管理能力。例如:一位教師只具有語言表達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對教學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對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對教學問題和教學效果的分析、判斷能力等。並且對學生進行有效積極的教育。這才是一個老師的職業能力。如果說職業興趣或許能決定一個人的擇業方向,以及在該方面所樂於付出努力的程度,那麼職業能力則能說明一個人在既定的職業方面是否能夠勝任,也能說明一個人在該職業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二、職業能力的構成

    職業能力分為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

    一般職業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學習能力、文字和語言運用能力、數學運用能力、空間判斷能力、形體知覺能力、顏色分辨能力、手的靈巧度、手眼協調能力等。此外,任何職業崗位的工作都需要與人打交道,因此,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時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我們在職業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專業能力主要是指從事某一職業的專業能力。在求職過程中,招聘方最關注的就是求職者是否具備勝任崗位工作的專業能力。例如:去應聘教學工作崗位,對方最看重你是否具備最基本的教學能力。

    綜合能力,這裡主要介紹國際上普遍注重培養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跨職業的專業能力。從以下三方面可以體現出一個人跨職業的專業能力:一是運用數學和測量方法的能力;二是計算機應用能力;三是運用外語解決技術問題和進行交流的能力。2、方法能力。一是資訊收集和篩選能力;二是掌握制定工作計劃、獨立決策和實施的能力;三是具備準確的自我評價能力和接受他人評價的承受力,並能夠從成敗經歷中有效地吸取經驗教訓。3、社會能力。社會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的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和善於溝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夠協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對他人公正寬容,具有準確裁定事物的判斷力和自律能力等,這是崗位勝任和在工作中開拓進取的重要條件。4、個人能力。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斷健全完善,人的社會責任心和誠信將越來越被重視,假冒偽劣將越來越無藏身之地,一個人的職業道德會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讚賞,愛崗敬業、工作負責、注重細節的職業人格會得到全社會的肯定和推崇。

    三、大學生如何提升職業能力

    1、加強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提升就業能力的基礎。就很多畢業生而言,與其說是“就業困難”,不如說是“就業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很多學生在初入大學時持有“大一大二先輕鬆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遲”的心態,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這往往成為他們面對就業壓力時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和職業生涯沒有規劃,職業目標不明確,少量的學生對職業生涯有明確的設計。

    大學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大學生一旦確定自己理想的職業,就會依據職業目標規劃自己的學習和實踐,併為獲得理想的職業積極準備相關事宜。其次,正確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自我分析即透過科學認知的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興趣、氣質、性格和能力等進行全面分析,認識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與不足。職業分析是指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充分考慮職業的區域性、行業性和崗位性等特性,比如職業所在的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職業崗位對求職者的自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要根據職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將已有知識科學地重組,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第四,培養職業需要的實踐能力。除了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外,還需具備從事本行業崗位的基本能力和專業能力。大學生只有將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適用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統一起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從具體實施來看,職業生涯規劃應從大一做起,並根據自己的長期目標,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行動計劃。比如,一年級為試探期,這一時期要初步瞭解職業,特別是自己未來希望從事的職業或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職業,但由於學習任務繁重,不宜過多參加實踐活動;二年級為定向期,要透過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鍛鍊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課餘時間尋求與自己未來職業或本專業有關的工作進行社會實踐,以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並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修訂和調整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三年級為衝刺期,在加強專業學習、尋求工作和準備考研的同時,把目標鎖定在與實現自己的目標有關的各種資訊上;四年級為分化期,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出路都應該有了明確的目標,這時可對前三年的準備做一個總結:檢驗已確立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準備是否充分,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修補。

    2、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就業能力的關鍵。學校和社會是有差距的,其執行規則和社會的執行規則有很大不同。這種環境的隔離,往往使得“象牙塔”裡的大學生對社會的看法趨於簡單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業對應屆畢業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歷與生活經驗,角色轉換慢,適應過程長。他們在挑選和錄用大學畢業生時,同等條件下,往往優先考慮那些曾經參加過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就需要大學生在就業前就注重培養自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藉助社會實踐平臺,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等。此外,還可以使他們瞭解到就業環境、政策和形勢等,有利於他們找到與自己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徵和能力素質等相匹配的職業。適者生存,生存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卻步。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入社會後才能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在不影響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大膽走向社會、參與包括兼職在內的社會活動是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和儘快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

    3、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提升就業能力的根本。近年來,在我們大學生身邊經常發生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大學生殺他人(甚至殺害自己母親)、大學生自殺、虐待動物事件也時有發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關注!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升學的壓力和父母的期望,無數學子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卻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因此才有了“馬家爵”,“湧現”出為數眾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學生不僅承擔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更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的素質體現著一個社會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當代大學生在求學期間,只注重專業知識、忽視心理素質的情況,使一些人在面對困惑或逆境時,總是表現出一臉的茫然,影響到自己的擇業選擇。尤其在求職過程中,有些學生一旦遭遇失敗,便一蹶不振,這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應注意提高心理素質,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鍛鍊自己堅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職中,充分了解就業資訊,沉著、冷靜應對所遇到的困難,用積極的心態掃除成功路上的障礙,直到達到勝利的彼岸。

    4、培養正確的擇業心態

    正確的擇業心態:提升就業能力的保證。在對“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的認識上,畢業生和企業的選擇截然不同。畢業生更關注於從知識層面提高自己,認為“提高技能”和“提高職業素質”是最主要的;在企業界看來,首要的卻是“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學生提高職業素質”和“提高學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應當培養良好的擇業心態,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就業觀。

    首先,要積極、主動尋求就業,而不能被動的“等、靠、要”。很多畢業生把希望寄託在社會關係資源上,出現了求職“全家總動員”的現象;一些畢業生則期求依靠學校解決就業問題。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已經實現用工制度的雙向選擇,大學生主動“推銷”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現就業的途徑,因為能否勝任工作還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說話。

    其次,要破除傳統就業觀念,實現多元化就業。大學生在擇業時往往承受著來自社會和家庭中傳統觀念和傳統心理的壓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鐵飯碗”作為首要選擇,也有不少大學生傾向於選擇外企、合資企業等薪酬較高的職業,但很少有人選擇西部和基層,這就使就業成了過“獨木橋”。其實,很多崗位還是非常需要大學生的。比如,近年來,一批新型適應非正規就業方式的職業正在不斷湧現,自由演藝人員、軟體開發人員、翻譯人員、美工設計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職業崗位在社會上走紅,對於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見,只要大學生能轉變觀念、面對現實,就不難找到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確認識自我。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處於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過渡期,一些當代大學生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業中的高層次、高薪酬,在擇業型別和擇業區域上出現“扎堆”現象,造成了供求脫節,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2019年,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創新高,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只有改變以前的“精英就業”觀念,樹立“人職匹配”的“大眾化”就業觀,才有可能實現就業。

    如何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

    1、順應時代的需求

    社會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在這方面,國家也專門有了就業指導與培訓職業素養的一些專業培訓機構和各方面素質的培訓課程,該素質的培養對我們今後的就業有著很大程度的幫助。所以,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要更加的注重職業素養的學習,盡我所能的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升我的職業素養,為我以後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圍繞著“求真、求實、求善、求美、求特、求強”的原則

    大學生真正實現全面素質的提升,實現大學生自身素養的最高化,就要推行健身運動,提高身體素質;加強心理輔導,提高心理素質;堅持黨的領導,提高政治素質;強化思想疏導,提高思想素質;弘揚仁愛精神,提高道德素質;倡導求真務實,提高科技文化素質;進行人文薰陶,提高審美素質;加強學風建設,提高專業素質;搭建交流平臺,提高溝通適應能力;培育鑽研精神,提高學習和創新素質。總之,圍繞著“求真、求實、求善、求美、求特、求強”的原則,幫助大學生挖掘個人潛力,培養在社會主義道德框架下和現代社會人才競爭條件下所需要具備的職業素質,幫助大學生成長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優秀職業人才。

    3、社會交往和適應素質 “人脈”是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基礎,也是大學生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和依據。大學生應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這樣你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及人際交往藝術,這樣自己才會進步,所謂“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就是這個理。社會交往和適應素質的培養應著眼於語言表達、社交、社會適應能力這三方面。

    5、審美素質

    很多大學生缺乏審美觀,主要是缺少審美能力,因為從小就沒樹立好審美意識。現代世界是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和諧作為社會的一種存在狀態。當然,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也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和諧眼光”-----審美。審美素質的培養應著重培養其美感、審美意識、審美觀、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等五個方面。

  • 2 # 小涼都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應當從兩方面入手,其一是學校,其二是大學生自己。

    學校方面,在課程制定方面,不要一昧奉行傳統的應試教育,要著眼於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科理論固然重要,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於這一點,可以說國內很多大學都做得很差,這也就導致很多大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後感覺什麼也不會,去到一個新的崗位感覺又要從頭再來,甚至部分人還會覺得讀大學沒什麼用。

    個人方面,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作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以及職業方向規劃,所以大學生自己想要從事哪些行業,而這些行業需要哪些職業能力是需要他們自己去學習的。而且當今中國的大學大部分都是“放養式”教學,老師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是很有限的,這也就非常考驗大學生的自覺性。也正是如此,大學時候很多人覺得自己和別人差不多,但一進入社會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大學生選工作,您認為什麼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