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芭比

    出過遠門,每次在外,都會戀家,每次想和父母打電話,總是問問天氣,問吃了沒有,其它都不知道說什麼,真的好尷尬!一兩分鐘就說不下去只好掛電話。回到家後,也是簡單的問候,囉嗦幾句,就草草結束了。最後慢慢的適應了外面生活跟家庭的聯絡就越來越少!

    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就是:

    與父母聯絡少 沒話題和共同語言

    很多同學表示:學校裡的事情父母也不會懂,而且自己也不太想跟他們聊自己的學習。

    還有的認為自己長大了,見識多了,覺得自己父母跟不上時代,落伍了,跟父母說多了,自己也厭煩,乾脆就不說了。

    另外我是男生,可能男性說話思維一般是挺有目的性的,經常是有什麼事情,直接說,說完就掛,所以一般會乾淨利落的結束對話。

    孩子也愛父母,學業和工作的壓力不願意跟父母說,而父母都很想幫孩子分擔,但孩子不說,就會讓話題減少。

    那怎麼解決這種問題呢?

    對於子女

    1.不要嫌棄父母囉嗦,畢竟是為了你好,珍惜這段時光,以後拿錢也買不到。

    2.多跟父母聊自己的生活啊,不要覺得我同學爸媽都不認識跟他們說也沒意思。

    3.孝順的孩子也要幫助父母成長,“這麼簡單你就學不會”這類話不要說,父母關注的東西要主動和父母講述,這樣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父母在努力和你靠的更近一點,你也要這樣努力才行。

    對於父母

    1.父母們要多接觸新事物,不懂的東西多問問孩子,給孩子一種積極的年輕的心態,這樣才有更多共同點可以分享

    2.給孩子的建議要是建設性的、謹慎的,不能是偏激的、武斷的,比如孩子談戀愛,父母第一次嚴厲打擊後,就容易造成隔閡。

  • 2 # 沙場點兵52

    我家有個中學生,每天都打遊戲。我擔心的和他考慮的不在一個點。我擔心他的學習,他的飲食健康。他關心的是阿迪達斯新百倫,明天玩什麼。我看不慣,把他按在地上,花了很大力氣,質問他,要不要學習。不學了。我還有什麼話可以說。後來我打了一頓。這樣的狀態,肯定沒有話可以說了。不聊學習,我們還是有話題的。

  • 3 # explore023

    因為總是會嫌棄父母囉嗦,他們喜歡把一些事情講了一次又一次。你聽得會煩,但你知道他們是關心你。你想和他們說的話又不忍心打斷他們,就這樣聽著他們說,你卻一句話也沒有說,所以覺得聊不來

  • 4 # 海川遊

    本人不知道邀問者是何意。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有幾個階段:

    一是,小時養與育。即生長過程的養,與教育些最基本的對物的認識。

    二是,大點輔導與引導。學習的過程,不但需要老師的教育,也需要父母不斷的輔導。同時,也需要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正確的引導,而走上正確的“人生”起步。

    三是,走進新的學習環境階段。這一階段也是初步“獨立”的階段,是在“實踐”自己對所學的知識和父母所“育”和“引導”的知識。

    因此,在第三階段中,除了有特殊重大之事外,與父母“商量”與交流的過程自然會減少。這是逐步走向“成熟”的開使,而父母也只“剩下”關心了。

    人的人生從孩提到學校,從中學到大學,是成長的過程,也是“成熟”的過程,也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只有這樣才是走向成功的開始。否則,大樹下也就只有小草了。

  • 5 # WILLSON1625027

    為什麼現在大學生和父母的談話變少了呢?問題在於:沒有多少父母是把孩子平等地當朋友一樣看待的,因此雙方也就無話可說了。真正從小就把子女當個人平等看待,與子女關係很好的人,是不會這樣的。先看看談得少的典型的父母與子女的交流內容:

    父母:又有什麼事了?沒錢了嗎?不要亂花錢啊!學習緊張吧?少貪玩點、多用點時間學習!考得怎麼樣?天氣怎麼樣?自己注意身體啊……

    子女:你們身體都好吧?別太累了,你們自己注意身體啊……

    父母由於忙工作、或忙享受自己的生活(喝酒、聊天、釣魚、打麻將等),或者由於知識、能力、觀念、方法等的欠缺,除了教訓式的顯擺,就難以與子女找到共同的話題;而子女也不願意有事無事來接受這種教訓。子女由於人格上處於開始獨立自主的階段,或者由於心理上處於對世界和社會的好奇、瞭解、追求等,或者由於學習了新的知識、方法等,對日新月異的新興事物總是處於一種學習、探究狀態之中,而父母如果保守、不求進取,那往往就會限制子女的這種天性,這是子女不願意接受的。於是逐步便形成了知識、觀念上的不同,因而無話可說。高校擴招後,更多的子女能夠上大學,而他們的父母由於受時代的影響,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普遍都較低,觀念相差也較大,代溝較為明顯,因此無話可說。

  • 6 # 心靈之音的空間

    這個問題問的是孩子在大學之前很願意和父母談話,在上大學以後就不願意和父母談話了,世界上有這樣的神話嗎?

    一定是在以前,孩子就已經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也許可以追溯到高中,追溯到初中,小學。

    那個時候父母由於生活壓力,無意忽視了孩子,孩子內心有許多話,想傾訴,可是找不到傾訴的物件。

    他感覺到父母就是忙於掙錢,不關心自己,唯一關心的就是學習成績。孩子感到自己是一種功能價值,自己的心情沒有與父母說,久而久之孩子就與父母的談話越來越少了。

    自從上了大學以後,發現了很多的同齡人,感覺到有很多與他情況相似的人,漸漸的,他慢慢的、主動的、忽略了與父母的談話。

    他與父母的談話變成了伸手要錢,父母在給他錢以後,會關心的問他,吃的好不好啊?穿的暖不暖呀?孩子只會回答一個嗯。

    並且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玩網際網路的高手,在看到父母不會用智慧手機,會感覺到父母比較低階,從主觀上就瞧不起父母。

    往往父母現在感覺到與孩子很難溝通,原因在於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培養起和孩子好的溝通模式,比如當孩子成績下降了,會發脾氣啊,會打罵啊,孩子就會慢慢封閉自己。

    所以這是父母全方位的、系統的、培養了孩子變成了現在的這樣的狀態,那麼,怎麼改變呢?

    現在有很多父母害怕與孩子說話,不知道哪句說如果說錯了,孩子就會特別反感,特別生氣,父母感到戰戰兢兢。

    就像角色換位了一樣,小的時候是孩子戰戰兢兢,現在是父母戰戰兢兢。而父母現在的所做所為,在於父母感到虧欠了孩子。

    孩子也能知道父母的這個情緒,他抓住了父母的這個這個心理,開始操縱父母的行為達到他的目的。

    那麼,這樣的模式繼續下去,對任何人都是不利的,因為這不是平等的關係。

    所以需要找個時機好好談一談,把彼此的需求都說一說,體會一下彼此的感受,孩子也不想和父母鬧得這麼僵,父母也不想低三下四的跟孩子說話。

    孩子和父母都需要成長,人都要改變,首先要改變談話模式,去喚醒彼此內心的愛,做到理解,尊重和寬容。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模式已經形成了固定化的狀態,那麼怎麼樣打破這個狀態,是需要策略的,是需要智慧的,是需要先愛對方,讓對方感受到愛,然後再加上了解和接納。

    好好想一想,美好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怎麼樣達成這樣的狀態?細節越清晰越好,要怎麼樣調整談話的模式,是關心孩子的學習?還是關心孩子的心情?

    孩子大了,自有他的世界,他想去出去闖蕩,孩子最終會脫離家的,父母需要有這個心理準備。

    父母需要讓孩子感覺到家是他的後盾,孩子也需要讓父母感覺到溫暖與善意,所以改變需要一點一點來,也許幾個月,也許半年,也許一年,就會有很大的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國外大學的條件,學術背景是雙非能拿到名校offer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