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說到大學,首先提提輔導員。我一直在想,如果在大學,能引進部分高中的班主任當輔導員,那該有多好。輔導員除了不上課,其實和班主任的職責是差不多的。我們的外教和我說過,大學時期學生應該更加獨立,不應當過分依靠老師。我問她,那麼需要引導嗎?她說這是需要的。很多在職輔導員,品質是很差的。不但操縱學生獎學金,還恐嚇打擊學生。要我說,這是沒有一種為人老師的覺悟,這種覺悟只有長期帶過學生的教師才會有。
所以我經常想,如果有優秀的高中班主任,帶畢業班到帶不動的時候,到大學擔任輔導員,不但瞭解剛畢業的學生的心理,便於引匯入學的新生;而且為人老成持重,不會輕易做出老師不該做的事,也更有責任心。我們學校的一個輔導員,曾經不管得急性闌尾炎的學生死活,夜裡堅持睡覺;還是我幫同學處理了問題。試想如果是我高中的班主任,是斷然不會這樣的。
二 大學在我看來,應當是一個傳道的道場。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育的目的本不是功利,但是當今的社會浮躁,至少我們在學校,沒有人給在校的學生傳道。說白了,現在的大學,多數就是個技能學校。授業是為了致用,而解惑和傳道才是成就人生,塑造人格的關鍵。 我的許多同學,精神狀況最飽滿的時候是大學入學的時候。大二就開始逃課,之後就有各種迷茫,搞不清前進方向。有專心學習的同學,也是為了學有一技之長,以後謀生用。這是學習的根本目的嗎?我不太認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西化的大學似乎不能讓裡面的學生都站到高處。不過我是理工科的學生,也許學文史哲的同學要好一些?這方面我不太瞭解情況了。
三 以前和一個老師討論過大學應不應該普及化的問題。他的觀點是應該普及技校,減少不好的大學。我認為大學太少,應該讓大學教育成為全民教育。我始終認為,上過大學的人,整體素質畢竟比沒上過大學的人要高些。老師也承認我的觀點,但是他認為教育產業化太嚴重,現在的大學生多數不合格。與其不好好學習,或者找些沒有足夠資質的學生入大學,不如寧缺毋濫,讓本不該上大學的人去參加職業教育。
社會是發展的。其實大學教育的普及與否,我覺得還是看社會資源是否允許它普及。因為往高處走是趨勢,不陶鑄國民,怎麼提升民族的素質? 我和老師當時爭論到最後,提出了一個觀點:大學教育還是應當普及,不同專業要設限制。理工類特別是基礎學科,入學必須高門檻,沒有一定智商毅力的人沒法學這個;像會計,語文,英語這些比較容易學習的專業,可以開放全民學習,畢竟提高素養利在千秋。。
四 大學教育和社會有嚴重的脫節。我們課本上學的東西,出了校門全部老化不對口,不重新學根本沒法在本專業就業。在校期間,我們學校有好多學生去社會上找各種兼職。我也僱傭了幾個同學,這對我們的發展都很有好處。
事實上,有些大學還在閉門造車,搞什麼一心一意專心學習,嚴格管理隔絕社會。這是根本不可取的。大學一畢業除了出國考研,都要進入社會的,專心學習學不會入世,有什麼用呢?社會是最普遍的常態的,我們學校的校風開放,卻讓學生都自信務實。有些學校我去看的時候,環境閉塞到校園裡除了談戀愛的幹啥的都沒有了。無法可想,這樣的學生畢業後能怎麼樣。
其實反過來說,很多大學的問題恰恰也是社會上帶來的。社會是脫離不了的,影響只是多少罷了。社會的大環境如果不好,比如拜金成風,學生畢業前或畢業後,也只能適應它。哪個人能有能力改變它呢?
說到底,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好轉,大學教育也會變得更好。
本文轉自網路侵刪
一 說到大學,首先提提輔導員。我一直在想,如果在大學,能引進部分高中的班主任當輔導員,那該有多好。輔導員除了不上課,其實和班主任的職責是差不多的。我們的外教和我說過,大學時期學生應該更加獨立,不應當過分依靠老師。我問她,那麼需要引導嗎?她說這是需要的。很多在職輔導員,品質是很差的。不但操縱學生獎學金,還恐嚇打擊學生。要我說,這是沒有一種為人老師的覺悟,這種覺悟只有長期帶過學生的教師才會有。
所以我經常想,如果有優秀的高中班主任,帶畢業班到帶不動的時候,到大學擔任輔導員,不但瞭解剛畢業的學生的心理,便於引匯入學的新生;而且為人老成持重,不會輕易做出老師不該做的事,也更有責任心。我們學校的一個輔導員,曾經不管得急性闌尾炎的學生死活,夜裡堅持睡覺;還是我幫同學處理了問題。試想如果是我高中的班主任,是斷然不會這樣的。
二 大學在我看來,應當是一個傳道的道場。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育的目的本不是功利,但是當今的社會浮躁,至少我們在學校,沒有人給在校的學生傳道。說白了,現在的大學,多數就是個技能學校。授業是為了致用,而解惑和傳道才是成就人生,塑造人格的關鍵。 我的許多同學,精神狀況最飽滿的時候是大學入學的時候。大二就開始逃課,之後就有各種迷茫,搞不清前進方向。有專心學習的同學,也是為了學有一技之長,以後謀生用。這是學習的根本目的嗎?我不太認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西化的大學似乎不能讓裡面的學生都站到高處。不過我是理工科的學生,也許學文史哲的同學要好一些?這方面我不太瞭解情況了。
三 以前和一個老師討論過大學應不應該普及化的問題。他的觀點是應該普及技校,減少不好的大學。我認為大學太少,應該讓大學教育成為全民教育。我始終認為,上過大學的人,整體素質畢竟比沒上過大學的人要高些。老師也承認我的觀點,但是他認為教育產業化太嚴重,現在的大學生多數不合格。與其不好好學習,或者找些沒有足夠資質的學生入大學,不如寧缺毋濫,讓本不該上大學的人去參加職業教育。
社會是發展的。其實大學教育的普及與否,我覺得還是看社會資源是否允許它普及。因為往高處走是趨勢,不陶鑄國民,怎麼提升民族的素質? 我和老師當時爭論到最後,提出了一個觀點:大學教育還是應當普及,不同專業要設限制。理工類特別是基礎學科,入學必須高門檻,沒有一定智商毅力的人沒法學這個;像會計,語文,英語這些比較容易學習的專業,可以開放全民學習,畢竟提高素養利在千秋。。
四 大學教育和社會有嚴重的脫節。我們課本上學的東西,出了校門全部老化不對口,不重新學根本沒法在本專業就業。在校期間,我們學校有好多學生去社會上找各種兼職。我也僱傭了幾個同學,這對我們的發展都很有好處。
事實上,有些大學還在閉門造車,搞什麼一心一意專心學習,嚴格管理隔絕社會。這是根本不可取的。大學一畢業除了出國考研,都要進入社會的,專心學習學不會入世,有什麼用呢?社會是最普遍的常態的,我們學校的校風開放,卻讓學生都自信務實。有些學校我去看的時候,環境閉塞到校園裡除了談戀愛的幹啥的都沒有了。無法可想,這樣的學生畢業後能怎麼樣。
其實反過來說,很多大學的問題恰恰也是社會上帶來的。社會是脫離不了的,影響只是多少罷了。社會的大環境如果不好,比如拜金成風,學生畢業前或畢業後,也只能適應它。哪個人能有能力改變它呢?
說到底,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好轉,大學教育也會變得更好。
本文轉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