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笨笨愛娃娃
-
2 # 米67494534
“大”不是學校面積大,學生多,大是博,校園文化積澱深厚,能夠容納很多的能讓人見識廣博的東西,文化底蘊越厚,學習氛圍越濃,則越“大”;“學”不是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不是教師教授知識的複習,而是生活與知識相貫通,學會立世之能,生活之力,不僅限於書本,又源於書本。
-
3 # 鄉村教育幫扶
清華大學的傳奇前任校長梅貽琦曾經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先生這句話出自於孟子:“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大學之大,非土地面積之廣博,非高樓林立之大,而是師者雲集,心繫天下之事之大,宰相肚裡可行船能包容眾生之大。
儒家《大學》有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我們現在的大學似乎就只有面積大,高樓多,老師多,學生多這些外在的大,缺少內涵的大。
-
4 # 追求向上的東東在zQZ
小學、中學後面不是大還能是神馬呢?
“大”涵蓋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結構變化。
“大”涵蓋著責任、擔當和自立自強。
-
5 # 新華融媒新消費
凡人都喜歡“大學”,但對何為“大學”卻知之甚少。大”才是大學的內涵。沒有它,就構不成大學。
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大”的內涵:
大度
這是對“大學”氛圍的要求。它是從人們心理中感受到的一種大學內涵,要能包容、相容和寬容,進而達到從容。
大學要有大德: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德大者主要是胸襟和胸懷大,既要有高度,還要有深度。它是創新的基礎:德越大,則氣節越大;氣節越大,則心越定;心越定,則智慧越大;智慧越大,則創新就越大。
大學要有大育:它針對的是小教。小教與大育的區別在於:前者只注重知識和技術的傳授和灌輸,後者則要在知識和技能傳授的基礎上再注重心靈和人格的培育和養育。教學是有形的,但教育則是無形的。教學只在課堂上,但教育則無處不在。教學傳授知識和提高能力,但教育則感化心靈和塑造人格。無形的教育才是最具有滲透力的。
大氣
這是對“大學”氣勢的要求,即要注意氣場、氣候和氣氛。它們體現了辦學者的理想和境界。
大學要有大眾:以能使大眾可用和能用為目標,要以能感動和感化大眾為目的。不僅要向大眾灌輸知識和理性甚至理想,而且還要教會大眾如何駕馭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尤其要掌握駕馭大眾群體情緒的能力。要透過不同層次的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把社會之人連線起來形成為一個整體甚至集體。
大學要助大國:大國一定要有大學。國之所以為大,就在於有大學。大學大,國家就大;大學強,國家就強。只有創新思想的大學,才能最終讓國家強大起來。
大學要有大地:即是要腳踏實地,要接地氣,要下基層。大學之“地”主要體現在領域的佔領上,要體現對領域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上。
-
6 # 使用者61558437250
民國大師已經作出回答。
大學是傳播思想之所,不是傳授技術之地。古代先賢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此,可以認為大學之“大”在師,在於師者之思想是否滿足“傳道、授業、解惑”。而不僅僅讓千千學子上完大學後,學非所用。
回覆列表
大可以分為幾個點來說:
1、大學建築面積大,因為一所越好的大學那麼他的人文什麼的都很多,建築面積想對於就比較大。
2、師資大,一所大學其最基本的就是師資力量的強弱,好的大學吸引好的教授,師資力量強。
3、大更是博。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的一個過渡點,在學校努力提升自己,能夠見到很多歷史文化底蘊、見到很多名人。從而使自己心胸見識變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