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自真情
-
2 # 己由心生
一、正常的生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保證 學習生活要有節奏,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如按時上學上課,按時就餐,按時參加學校、班級各項活動。在校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助人為樂,熱愛學習和勞動,遵守校紀校規,合理安排好學習和休息時間,做到勞逸結合。現代生理學家提倡的“積極的休息”指的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學習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就會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就會對其所進行的學習產生興趣,形成一種自覺性,並把學習看作是一種享愛,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形成良好迴圈。反之,會產生“人長大了為什麼要讀書,做作業多累呀!”的厭學情緒,出現逆向心理現象。
二、健全的人格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根本 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很重要。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學習征途上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機遇和競爭並存,成功與失敗同在,挫折與困難時時會與奮鬥同行。要教育大學生增強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能力,樹立起與困難作鬥爭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具備承受困難和挫折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大學生應有的健全的人格。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在群體的活動中進行,讓學生在群體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悅,感受集體的力量,經受挫折的磨鍊,學習他人對待勝利與失敗的坦然態度和沉著應付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受己愛人,尊己尊人,相互幫助,培養群體意識和集體觀念,學會生存、做人、處世、善解人意,知己知彼,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的競爭,勤奮學習,積極進取,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全人格。這樣在個人利益和別的個體利益、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也不至於把個人利益提得至高無上,有一個平衡健康的心理。有了這個平衡健康的心理,就不會去千方百計算計別人和集體,就不會絞盡腦汁地想把別人或集體的利益佔為己有。
三,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一些大學生對自己不能很好的定位,不能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有的大學生只看到自己的長處,自以為是,自視清高,看不起別人,遇事只相信自己的判斷,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有時甚至顯得十分傲慢;有的大學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妄自菲薄,遇事悲觀;有的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拼命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及的東西;有的對自己不負責任,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整天無所事事,懶懶散散。這些不客觀不實際的自我評價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極為不利。生理成熟和心理不成熟的矛盾。大學生由於生理的成熟,使他們在處理異性情感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渴望接觸異性,但由於心理的不成熟,經驗不足,閱歷淺,往往在感情問題上缺少嚴肅性,而多盲目性。這樣很容易使他們進入感情誤區而無法自拔,最終導致情緒不穩、心理衝突直至行為異常。有的失戀後出現情緒低落,甚至痛不欲生,產生悲觀厭世情緒。 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方法 大學生的心理雖然尚未完全成熟和定型,但可塑性很強,只要方法得當,良好的心理素質完全可以憑藉自身的努力而形成。
四,要培養良好的求知慾和濃厚的探索興趣 大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包括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學習文化知識是為了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並能夠立足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大學的學習方法和內容與中學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進入大學校門首先要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和內容,儘快掌握學習要領,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學習社會知識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社會需要的是複合型、多方位的人才。大學生活,文化課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應付各種困難、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乃至應該掌握的。因為大學生活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定型的時期,因此,只有培養良好的求知慾和探索興趣,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
五,要有正確和諧的自我認知 大學生對自己要有一個良好準確的定位和認知,社會封我們是“天之驕子”,可我們卻不能總以此自居,驕傲自大,不虛心學習,過高的估價自己。當然也不能因為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而妄自菲薄,過低地估價自己。而應當把“自尊、自強、自信、自立、自制、自愛”作為自我認知的具體指標,把“真誠、理解、信任、體貼、熱情、友善、幽默、開朗”作為自我完善的具體指標,從而客觀地認識自我,正確地評價。
回覆列表
作為過來人,大學生要提高心裡素質,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積極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主動承擔組織任務。領導者通常有更大的壓力,經歷的越多,心理素質自然水漲船高。
2.不要放過公共場合發言的機會。良好的口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更能讓自己從容面對來自四方的口水。
3.假期爭取多參加社會實踐。社會這個大染缸,啥都有,啥事都可能遇到。更早接觸社會,處理社會上的瑣事,更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有了,自然有面對任何事的心理。
4.體育鍛煉。優秀的體魄也是高心理素質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