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茫者收容站

    這個目標說簡單簡單,說複雜也挺複雜,得看你做什麼,如果就是上班的話,熬個一兩年很輕鬆,如果是自己做的話,順利的話當月都能實現,我給你推薦的是做一個投資小,風險低的,資金回籠比較快,而且國家大力扶持的亞馬遜跨境電商,本人在做這個,比較容易上手,適合剛畢業和沒有什麼經歷的你。

  • 2 # 小小周醫森

    《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月收入4624元,比2017屆的4317元增長了307元,比2016屆的3988元增長了636元。其中,2018屆本科畢業生的月收入5135元比2017屆的4774元增長了361元,比2016屆的4376元增長了759元;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月收入4112元,比2017屆的3860元增長了252元,比2016屆的3599元增長了513元。

      從近三屆的趨勢可以看出,應屆大學畢業生月收入呈現上升趨勢。2018屆大學畢業生月收入高於3271元的城鎮居民2018年月均可支配收入。

    2019年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時關注薪資待遇的人最多,佔比達58.9%。畢業生平均期望月薪為9154元,高於6423元的實際月薪。從最受關注的前十職業來看,金融/銀行/證券/投資相關職業的薪資最高,達9257元,其次是電子/電氣8000元,生產管理/研發7947元。

    舊未來可期,薪資可期——剛剛畢業,初入職場,月薪4000,在努力、在奮鬥、在學習、在上進。努力可能不會有回報,但不努力,絕對沒有回報,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職場。

  • 3 # 奶爸誕生記

    工資固然和大學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大公司都說不關心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但是,華為等大公司有沒有去你們學習招聘,我們自己很清楚。以我自己說,我的水平確認一般,在製造業,搞了6年工資才到8000。不同行業工資水平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牛逼的人。起薪就8k了。大家都知道IT行業工資高。

  • 4 # 青之音

    這個首先得看你在哪個城市就業哦,然後再看你所選擇的行業是哪類的!像大城市IT類的相對工資會高些,有能力者畢業半年內達到七八千不是問題!

  • 5 # 濁手指

    在於堅持,現在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剛畢業很多大學生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狀態,最重要的還是頂崗學習。兄弟大專畢業,學的土木工程,做了2年,因為做工程漂泊不定,離職了,後入職外貿電商。

    6月份入職,第一年工資,2500,年終給加了200。2700

    第二年,年中和年終各加了500,3700。

    第三年,升主管,加到6500。

    目前第5年,加到9800。

    做哪一行都是貴在堅持,學習,每一行都有其特定的規則,摸透它,你就能在這個行業裡遊刃有餘。然後許多人往往剛摸到線頭,就放棄了。

  • 6 # 落落Vlog

    看在什麼單位上班,還有一點看你在什麼崗位吧!

    我們公司如果是普通崗位,十年也不可能拿到8000,如果領導比較看重的人,提升的機會比較快,哪可能3到5年的樣子可以拿到8000

    還有一點就是分地域,在昆明8000工資也算可以了,但是在上海8000應該是低收入!

  • 7 # 猴哥旅遊0

    看工作性質,有的工作本專科一樣,視能力而定,有的工作,本科起步工資要比專科多一點,都要從零開始。

    先說一下幾個賺錢的邏輯:

    第一種方式:零售時間(大學生兼職,上班的白領)

    員工A每天工作8小時,其中3小時偷懶;員工B每天全神貫注8小時...

    A下班後就去約會、休息;B要接私活,增加產生價值的時間3小時...

    因此,時間一長,B就會獲得和他付出的時間成正比的收入提升,A一天實際創造價值的時間是5小時,B是11小時。所以,當單位價值大家都差不多的時候,他的收入就能是一般人的2倍多,相信這樣的事情你身邊會有很多,他們快速成長 也賺越來越的錢 前景似乎一片美好。但這樣的方式是有極限的,就是一天只有24小時,除去休息的必要時間,留給B還能填滿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也就是說你再厲害你的單位時間價值再高你也就24小時 而且 當你的能力越強的時候你就會越累,如果停下你就沒有收入,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會越努力越辛苦,努力沒有錯,是你的模式差而已 。

    第二種方式:批發時間(網紅模式)

    簡單舉個例子就是網紅的模式。

    現在的網紅弄個影片玩直播,唱唱歌、扭扭腰、鬥鬥嘴、喊喊麥就能一天抵某喜人一個月的收入?我奮鬥10年,還沒有她半年的收入多!看似調侃的話實則非常殘酷的道出了第二種賺錢邏輯與第一種直接的差別之巨大。

    比如說你做一次2小時的演講,你面對1個人的時候,需要花費2小時的時間,每小時收費100元,你的收入是200元;而如果你面對的是100人,你依然只需要花費2小時,但實際產生價值的時間,就變成了每人2小時,總共是200小時,你所產生的價值就是20000元!

    這個就相當於你把自己的時間「批發」出去了!而透過批發的方式來「橫向擴充套件」自己能產生價值的時間是無限的!(這句話看十遍)。

    不是你的能力比網紅差,而是你們之間的賺錢模式拉開了十萬八千里的差距。網紅利用網際網路將自己的能力放大到了全世界而你的模式又帶給你什麼樣的結果呢?

    第三種方式:收時間稅(複利模式)

    最後一種方式,也是最高階的一種方式,用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詞來解釋,那就是:平臺。

    你並不需要出售時間,而是創造出一個平臺,讓其他人可以到你的平臺上自由交易他們的時間,而你只需要對在這個平臺裡的每一筆交易收稅即可。

    就像是我黨創造了“中國”這個最大的平臺,而你在中國這個“平臺”上的每一筆交易都是要交稅的道理是一樣的。

    還比如以下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超級大公司,也都是採用了平臺模式:淘寶、騰訊、亞馬遜、Facebook、蘋果的AppStore…..以及全世界的所有政府。

    可見這種方式一旦成型,就會演化出一個帝國,在保證平臺安全、有序的前提下,讓更多的人加入你這個平臺,花更多的時間在你這個平臺上,你就能源源不斷的賺很多錢。

    也正是因為這種方式的強大吸金能力,讓許多創業者趨之若鶩,動不動就說要做個XX平臺,可結果經常是:平臺是做出來了,可沒人來…..

    那平臺應該怎麼做?

    首先,要明確一點:平臺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創業者把這點給搞反了,他們喜歡上來就把什麼都想好了,咔,做一個頂層設計,把平臺這個“空殼子”搭出來了。然後就開始即找賣家又找買家,然後發現沒有買家,賣家不願意來;沒有賣家,買家來了沒東西買….如此往復,兩邊的人都找不到,找到了也留不住。

    所有成功的平臺,幾乎都是從一個單點開始慢慢演化成平臺的,比如騰訊是從QQ這個即時通訊軟體開始、亞馬遜從自營網上書店開始、Facebook從校園內部的一個女生比美的應用網站開始的...只有先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之後,把某一端的使用者先養大,才能逐漸生長出另外一端….

    有些人可能看到這裡表示不服,我們可以燒錢啊,即補貼賣家,又也補貼買家,如果效果不明顯,我就加大力度!你看打車軟體不就是這樣燒出來的嗎?

    我只能對你大寫一個「服」字,土豪,我們做朋友吧。

    可惜,這個還是隻看到了表層,平臺成功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網路效應,或者說網路效應也是結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能不能對平臺上的人「賦能」什麼意思?

    一個賣家和買家,選擇你的平臺是希望透過這個平臺來幫助他的個人生產總值變的更高,或從中獲取利益,而不是一樣,或者更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在高中時很緊張到大學就放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