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哲學詩畫

    密涅瓦大學簡介

    密涅瓦大學的正式名稱叫Minerva Schools at KGI,KGI全名是Keck Graduate Institute——一家位於美國加州的專門培養生物技術領域科研人員和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專業機構。密涅瓦大學是密涅瓦計劃和KGI合作的一個非營利機構。嚴格來說,密涅瓦計劃和密涅瓦大學是並行的,一個是營利的,一個是非營利的。密涅瓦是羅馬神話裡的月亮、記憶的女神,女性手工業和手工藝人的保護女神,學生、學童的保護女神,智慧女神、戰神、藝術家的保護神。加州的州徽、馬克思——普朗克學會的會徽都有她的形象。

    密涅瓦計劃

    密涅瓦計劃的靈魂人物是其主席及CEO,本·耐爾森(Ben Nelson)。他畢業於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是個典型的成功商人。他開始為人所知是2005年,惠普兼併了他擔任Quattroporte的網路圖片共享、列印服務商Snapfish公司。成名之後他馳騁於資本市場。當然,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對一個人來說,最能傳承、最有影響力的事業就是教育,就像李嘉誠在汕頭創辦了汕頭大學一樣。

    2011年,耐爾森創辦了密涅瓦計劃。2012年,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為其注入了2500萬美元的資金。若覺得這家公司聽起來陌生,那就看看它成就的公司吧:Dropbox,Twitter,Uber,Snapchat,Instagram。而2500萬美元是當時Benchmark歷史上最大的一筆種子期投資,可見密涅瓦計劃有多誘人!

    密涅瓦大學精英薈萃

    密涅瓦大學創始校長和首任學術官Stephen Kosslyn教授曾經是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斯坦福認知科學實驗室主任,在認知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學習科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在20世紀80年代還曾經連續10年擔任哈佛大學本科教育委員會成員,因此對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非常熟悉,而且明確知道它的劣勢所在。 所以,當他聽說密涅瓦計劃要成立大學後,就從斯坦福大學辭職加入密涅瓦大學並擔任首席學術官,負責師資招聘和課程設計。

    密涅瓦大學的顧問委員會堪稱豪華,有大學顧問委員會首任主席、前哈佛大學校長、前美國財長Larry Summers等美國政治、經濟、學術的精英,說明大家對密涅瓦大學都非常看好。

    面向未來的教學理念

    密涅瓦大學雖然是非營利的,但具有很強的創業公司性質,那麼這家公司的產品是什麼呢?那就是——面向未來、具有綜合素質的跨界精英。每件產品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而每一件產品的打造,都需要4年時間。至於其中的打造過程,就是密涅瓦大學對傳統高等教育的顛覆所在了。

    Stephen Kosslyn在介紹密涅瓦大學時,常說一句話:“我們要透過教授思維模式和基礎概念,幫助密涅瓦的學生在目前還不存在的崗位中更好地適應併成功。”這就是密涅瓦大學教學理念的精髓,簡單總結就是4個字——“面向未來”。

    另外,密涅瓦大學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叫作應用型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這裡引用中國學生王婧人在密涅瓦大學的學習體驗,她說:“打個比方,我們學的更多是《孫子兵法》本身,而不是某一場戰役的成敗條件或者火藥的製造工藝,但是《孫子兵法》的習得需要歷經很多戰役的訓練,根據不同戰事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策略組合來對症下藥,這可能就是Practical的含義所在。”

    “我們開學的第一課,學習的就是Kosslyn的一篇‘學習的科學’的論文,其中很重要的理論就是“deep processing”和“far transfer”,前者要求學習者真正把一個概念想得通透,後者要求學習者儘可能地把理論從熟悉的領域遷移到陌生的領域。網上學習平臺的設計就遵循了這些科學原理,非常符合大腦的運作方式,很多概念模型都能很快在頭腦中有較為清晰深刻的理解。”

    密涅瓦的教學理念分成3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組成了一個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的頂部,是密涅瓦大學希望學生畢業時能達到的目標,一共有4個:

    1、領導力(Leadership)

    2、創新力(Innovation)

    3、開闊的思維(Broad Thinking)

    4、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

    這4個目標,是密涅瓦透過調查、詢問並綜合了美國頂尖企業領導層以及政府機構對人才的理解後整理出來的。我們說,一個學生如果達到了這個目標,一定會是未來社會的佼佼者。

    為了讓畢業生們能達到這個目標,就有了金字塔的第二層,密涅瓦設計了4種能力的培養,可以分成兩大塊:個人能力和團隊能力。

    其中,個人能力有兩點:

    1、批判性思維(Thinking Critically)

    2、創造性思維(Thinking Creatively)

    團隊能力也包括兩點:

    1、有效溝通(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2、有效互動(Interaction Effectively)

    當然,這4種能力在其他大學也都被積極提倡。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這些能力都無法直接教給學生。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這些能力必須在不斷的使用當中才能積累起來,它不是一個公式或者一個概念。它是一種能力、技能,類似於騎腳踏車,必須透過重複的練習才能更好地掌握,這也是Practical Knowledge的一個核心要素。

    還有一個原因是:這些能力都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複雜概念。傳統常青藤教育直接灌輸批判思維的理論知識,缺乏有針對性且多樣性的應用場景,就難以真正讓學生掌握這種思維素質。所以Kosslyn認為,傳統高等教育雖然都說要培養“批判性思維”,但是他們沒法說清楚哪些課程是如何培養這些能力的。

    正是因為這樣,密涅瓦把每種能力又都進行了拆分,而且綜合形成了120多個小單元。這些單元由兩部分構成,分別是思維習慣(Habits of Minds)和基礎概念(Foundational Concepts)。

    作業部分對單元整合的要求更高,最終的專案更是要求把4門基石課程的單元跨學科整合,解決一個當地城市的真實問題,讓學生在使用這些能力的過程當中得到提升。

    隨時隨地上課:密涅瓦全新的教學平臺

    要想做到以上這些,是不可能靠老師在課堂上授課的方式完成的,所以密涅瓦大學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自己開發了一套教學系統,Kosslyn叫它Active Learning Forum。這套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線下學習,線上討論”。可以說,全世界的學校都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而Kosslyn認為:“這種講座的方式對老師教課來說是個好點子,但是對學生學習來說就是一場大災難。”

    密涅瓦採用小班教學,一個班不會超過20個人。以“主動學習”為指導,每節課都會有一個核心問題,是抽象的認知單元在具體問題中的應用,所有的討論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問題。由於老師可以在Active Learning Forum平臺上實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透過影片看出有沒有開小差,學生在課堂上可能隨時會被老師提問或者做隨堂測驗,從而抓取更多學生的注意力,而注意力就是建立深度學習的前提。

    比如有兩個學生在辯論的時候,其他的學生就要對他們的辯論內容進行自己的反饋或總結。

    每堂課最後10分鐘會填寫一個反思問卷,幫助學生主動地思考自己本堂課學到的最有用、最重要的和課前認識不同的一點是什麼,然後教授對比“課前準備問卷”和“反思問卷”來衡量學生在一堂課內的認知成長,並以此為依據給學生打分。

    但是,這麼上課的話,原來那些書本上的知識要怎麼辦呢?密涅瓦當然沒有拋棄書本知識,課程大綱設計裡準確地給出了每堂課需要閱讀的網頁連結,一般一門課4-8篇閱讀,以及預習重點,學生根據重點準備相關知識,學有餘力則可以用慕課(MOOC)來加深理解。而授課老師只告訴學生下次課要掌握的知識點,學習這些知識點都是學生自己的事兒。所以,這就對學生的個人素質有很高的要求了,能積極主動持續學習的人,背後是強大的自我管理意識。也正因為有這個要求,密涅瓦的錄取率只有1.9%,這比哈佛、斯坦福還要低。

    四年大學規劃:將城市作為學習場所

    第一年,學生們要在舊金山的密涅瓦總部上課,有四門必修課,每門課分別對應上面提到的4種核心能力,具體來說:

    實證分析課程對應創造性思維;

    形式分析課程對應批判性思維;

    多元溝通課程對應有效溝通;

    複雜系統課程對應有效互動能力的培養。

    第一年所有120個認知單元都學會了,接著3年的時間就是在6個不同的國家,7個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具體環境裡應用這120個認知單元,跨場景地解決具體問題。

    在大二的時候,學生要進行專業選擇,密涅瓦的專業分科還是比較傳統的,分別是藝術與人文、計算科學、商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密涅瓦一直鼓勵學生進行交叉學習,比如一個學生可以同時選擇計算科學、商業以及社會科學,這樣的人才,就能透過社會化大資料分析,對社會發展作出更精準的判斷。

    第二到第四年,由於全網路化的教學,密涅瓦的學生有機會分別到6個不同國家的城市進行一個學期的探索、學習和調查,將自己學到的認知技能和知識,跨場景地反覆應用。這些城市分佈在各個大洲,而且都是全球技術創新、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密涅瓦認為,如果學生只在學校裡,就會對社會理解不多,畢業後的融入會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可以說,密涅瓦的分散式的教學,打通了學校和社會的壁壘,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了當地的文化,在結束4年的大學學習後,學生們還有了一個全球關係網路和多元化的視野。

    另外,密涅瓦強調“City as a Campus”,即城市即校園。鼓勵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運用到社會中,去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所以,學生在每個城市的學習,都會涉及到政府部門、文化藝術、科技和商業等領域。

    同時,密涅瓦還和很多企業和機構開展合作,例如和谷歌、可汗學院、500 StartUps等等。這些合作為密涅瓦的學生提供了發展平臺,不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能獲取足夠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從中深刻地理解人類生活方式的複雜性,這就為將來成為全球的領導者和創新者做好了準備。

    內容小結

    1、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一項技能,更應該是培養學生在未來世界生存的綜合能力。技能總會過時,但綜合能力卻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

    2、教育行業應該越來越多地使用科技。科技的便捷、高效會給教育帶來革命。

    3、未來的教育和就業很可能連為一體,像密涅瓦大學一樣從“未來公司需要什麼人才”來倒推和設計教學大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畢業季又來了,大家有什麼針對面試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