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青松老師
-
2 # 永遠站在人民立場
愚以為,大學的首要作用應該是讓人頂天立地,而不是讓人出人頭地!讀大學對大部分人可能有積極作用,也可能對小部分人是負作用。
假如大學文化、大學精神散了,教師忙於報專案、發論文、評職稱等多了,學生忙於談戀愛、玩遊戲、做兼職等多了,教師生存壓力增加,難以安心教書專心育人,學生目標不清迷茫困惑,難以安心讀書專心學習。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生活方式,碎片化的資訊流,讓絕大部分人深陷其中而不覺。很多人狀態是稀裡糊塗、渾渾噩噩,很多人人際交往一塌糊塗,內心封閉孤立,試問這樣的大學度過四年,對人有何用?
假如大學裡教師堅守教育立命立心,學生在大學能夠不斷引導自我,完善人格,靜心讀書,磨練意志,拓展格局,安心多一些,浮躁少一些,大學的作用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國家、民族,都將產生無窮的帶動力和發展力,不僅能讓大學生在未來實現自我,也能對社會和國家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大學從來都不是孤立之地,也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象牙塔,資訊高速運轉,世界互聯互通,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的確收到很大沖擊。但依然是事在人為,家庭、父母、社會的整體覺醒尚未完成,大學最終需要依靠大學裡的人即師生員工,同心協力,形成共識共鳴,努力改造,大學依然是知識的殿堂,思想的殿堂,是社會良心的維繫,是時代進步的發動機!
-
3 # 孤獨的旅程248
我覺得是豐富自己精神方面的東西,發現一個更好的自己。並不僅僅是找一份不錯的工作,我也讀了個大專,可是沒有利用好時間,貪玩去了,結果出來就落後了。其實在大學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在搞好學業的同時,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讀書,兼職,只要想做的都可以去做,然後朝那個方向努力,這樣你走出社會就比同路人跑得更快了。加油!
-
4 # 人世間的所有相遇
咱不說讀大學的意義,每次我看招聘只要是稍微能入眼的職業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這就足以解釋讀大學的意義。我們公司的見習生跟我們有的見世面就是不一樣,沒什麼可表達的。一份可觀的工作,能相的上眼的工資就已經把彼此的生活狀態逐漸拉大。
-
5 # 深圳獵手老夏
1、讀大學,是讀體驗,很明顯大學的學習方式與過去截然不同,在大眾學歷時代,不讀大學,多少有些遺憾;
2、讀大學,是投未來,雖然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很好的工作,但未來的工作,大學學歷只是起跑線;
3、讀大學,是讀社會,更加豐富多元的社會形態,組織,是畢業走向社會的過渡期;
-
6 # 雲淡風輕sunny
上大學得到的當然不只是一份工作。你的眼界,人脈,見識都會提高很大檔次。和一群優秀的人在一起,你的三觀會受到很大影響。這對你以後的人生都會有重要意義。
很多大學都在大城市,上大學才有機會來到大城市,併成為其中的一員,這跟來大城市打工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大學是知識的海洋,學校圖書館更是藏書萬卷。還擁有一幫同齡朋友,少年意氣揮斥方遒。這些體驗都是值得回味一生的。
最近看了大江大河,深有體會,上大學簡直是改變命運的事情,讀書改變命運。要不是上大學,我也是根本沒有機會落腳大城市,也不可能遇到更優秀的老公。
-
7 # 肉肉沒肉吃
讓你具備基礎能力,和能夠長遠學習的能力,至於畢業之後能不能發展,就得看自己了。
家裡有人脈的這個就不說了,沒有的考自己後天努力學習成功的人也不在少數,你找的每一份工作都是你成長道路上重要的階梯,至於是向下還是向上,又或是原地踏步,那就得看你自己了。
-
8 # 楊驍
大學是讓你逐步掌握獨立思考和辯證思考的能力。
好要有一定的具體操作和執行能力。
如果你能多學習,多練習,是個打基礎的好時機。
-
9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暑假,剛剛結束大一生活的表弟,拖著大包小包回家來。
一副百無聊賴的樣子。
“上了大學,真的解放了,但是,也真的好無聊啊。“看著稚氣的臉上一股滄桑勁,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恰好前陣子讀了原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的作品《優秀的綿羊》,感觸良多。
於是提筆,給表弟寫下了這樣一封信,也送給所有在大學中,感到無聊、迷茫的學子們。
我給這封信起了一個簡短的標題:
《你知道大學真正的意義嗎?》
01 獨立思考
大學,是從青年到成年的黃金四年;
大學,是介於家庭和社會之間的自由世界;
大學,是最美好的時間和空間。
進入大學,是一個新的開始。
哈佛大學前校長詹姆斯·B.柯南特說過:
“教育是當你忘記了所學的一切之後,存活下來的那一部分。”
因此,進入大學,首先應該學會獨立思考。
這不是指狹義的關於某些領域的思考,而是指,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這是受用一生的財富。
要學會獨立思考,必須跨過兩個障礙。
第一個障礙,是固有的經驗和思維。
要有質疑和推翻過往認知的勇氣和決心。
即便是習以為常的事,也應該透過多個角度去重新看待。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日子,應該劃上句點了。
對生活中的一切,多一些觀察、多一些思考。
第二個障礙,是與父母的關係。
在美國,大部分精英家庭要求子女複製自己的精英之路,或者繼承家業;大部分移民家庭希望子女能在美國站穩腳跟;大部分底層家庭則希望子女能邁入中產。
但無論是哪個階層,都只有少數家長能夠真正在精神上支援孩子獨立。
在大陸,這樣緊密的親子關係更是常見。
更有甚者,父母“陪讀”大學的新聞屢見不鮮,不但包辦了孩子的生活,更鉗制了孩子的思想。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道理不難,但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
作為你,你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也很難去改變父母的觀念,唯有努力走出父母的限制。
也許從所謂孝道的角度說,這看起來很自私,但事實上,這是成熟的表現。
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更應該是“朋友”。
斯坦福教授特里·卡塞爾曾在名為《如何與父母決裂》的論文中提出一個建議,
“要過上有意義的成年人生活,一個人有必要成為一次孤兒。”
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精神的獨立並不是叛逆,也不是自欺欺人,精神的獨立並不透過外表來呈現,也不是標新立異的口號或姿態。
精神獨立唯一的標準,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跨越了這兩個障礙,就擁有了獨立思考的基礎。
02 尋找自我
好的教育,應該讓我們成為真正的獨一無二的自己。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其實擁有真實的自我,只是缺少一些內涵。
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我們受到外界的影響,丟失了最純粹的自我。
今天,要建立一個真實、豐富的自我,唯一方式就是付出行動。
建立自我的第一個步驟,是學會找到自己的興趣。
這對於從小習慣了追逐外界目標的你來說,並不容易。
有一些可行的方法。
比如,可以先做一些自發的,不涉及外在獎勵的事。
問問自己,什麼事情會觸動你,讓你產生共鳴?
這件事應該讓你從情感上獲得滿足——可能是全身心沉浸其中而忘記了外界,也可能是寧願為此廢寢忘食。
要記住,正是這些對你有意義的事件,連線了真實的你和這個世界。
這裡的關鍵就在於,要依靠感性而不是理性。
也就是說,要小心理智的陷阱,避免去思考應不應該,或者值不值得之類的問題。
如果暫時找不到能產生共鳴的事,那麼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放慢腳步。
放下原本對於成績、名次的追求,擺脫束縛,花點時間調整自己的狀態、探索課程之外的世界、發展一直渴望的技能。
在國外,流行一種間隔年計劃,就是讓學生能在高中畢業、上大學之前,用一年的時間參加某些真正感興趣的、與成績無關的專案。甚至鼓勵孩子們透過休學一段時間來實現計劃。
在大陸,我們雖然沒有完整的一年休假,但至少可以利用暑假,安排一些不以職業為目標的實習或研究。
這些暫停,讓你有機會去接觸更多未知的可能。
除此之外,它們還沒什麼風險。因為它們對原本的計劃並沒有顛覆性的影響,一切還都能回的去,屬於安全保守、風險很小的嘗試。
但別小看它們,別錯過它們。正是這樣一次又一次有意識的嘗試,很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
放下功利之心,別擔心短時期的浪費。因為如果方向錯了,跑的越快,越難回頭。
當然,在廣泛接觸後,你可能又會面臨新的問題,那就是選擇過多,無從下手。
雖然做出一個選擇相當於放棄其他可能性。但是如果什麼都想要,反而什麼都抓不住。
關鍵是你現在就努力做好些什麼。
古希臘時期,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說過:
每個人的幸福來自他發揮出個人的能力之時。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個人特徵,這決定了所有人不可能在同樣的模式和渠道中,獲得同樣的滿足感。
唯有發現和善用這些特點,才能事倍功半。所以,要選擇一條路,用力探索和思考。
但也不能走上另一個極端,強迫自己一步到位,馬上訂立終極計劃。因為未來隨時會改變。可能只在兩三年間,人就產生了巨大變化,甚至,每分每秒都可能遇見改變一生的人和想法。因此,給自己調整的機會,才會越來越接近最真實的自己。
當然,也不能對找到自我、建立自己的生活過於理想化。
沒有什麼是完美的。即便是最擅長的事,也有繁瑣和挫敗的部分。
當感到焦慮苦悶時,如果它仍是目前階段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就別輕易放棄,小心落回思維的陷阱,去選擇看起來更容易達成的目標,放棄追求真正的自己。
因為唯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最大程度上忍耐那些繁雜和挫敗。
正如同,只有行動起來才能找到真實的自己,在找到後,就更應該繼續行動。
03 獲得勇氣
今天,無論是政策還是輿論,都在引導學生去追求收入最高的好專業,除此之外的任何選擇都會帶來質疑——“學了有什麼用”?彷彿讀大學的目的,只是就業。
說的好聽一些,這種想法屬於實用主義。把大學當作一個工具,好的大學能在求職簡歷上加分更多,自然就是更有價值的好工具。
說的更直白一些,把大學當作求職的跳板,只是利益化的想法,導致人們功利地計算價效比。
一心只考慮著未來職業的人們,卻未必真正理解“職業”的含義。
當他們提及職業時,想法往往過於狹隘,或是偏激。
打個比方,如果有一個人,他一輩子只寫詩歌,人們可能會用“不務正業”來形容他,但是如果這個人一輩子做買賣,買進賣出賺取差價,人們卻會認為是理所應當。
職業,難道等同於維持生計?更好的職業,就是能賺更多錢的事嗎?
實際上,“職業”這個詞在拉丁語裡的原意是“召喚”,引發出內心真正的自己。
職業的前提是敏銳地感知自己真實的想法,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精神想象力,把一件事做的更好,從而實現人和事物的共同發展。
收入只是職業的一個部分,而職業,只是生活的一個部分。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奮鬥時,他越是急著求職,越可能走錯方向,尤其當他的眼中只有高薪的時候。
但是,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能用勇氣去堅持,又是另一回事。
因為想要追求真正的自我,難免要付出代價。
代價之一是,要與眾不同。
現在的大環境下,人們只看重最終的收益。如果成功了,一切都是對的,如果選擇不具備經濟效益的事情,就一切都是錯的。
要克服從眾心理,扛住壓力並不容易。因為追隨自己內心的人往往會讓周圍的人感到不舒適,他們映射出其他人的隨波逐流和缺乏勇氣,也因此會受到他人的批判和質疑。
另一個代價是,要承受風險。
如果不能接受未知,怎麼可能遇到驚喜呢?
一直成功體現的並不是能力,而是過於謹慎脆弱的表現。
為了成功,不敢激發自己潛能,放棄本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是一種保守的自我欺騙,更是一種懦弱。
如果設定的標準真的對自己負責,本應該不斷地挑戰、失敗,然後再站起來才對。
一旦找到了自己,就不要因為恐懼和迷茫,放棄選擇,重新回到他人指揮的路徑上。要保有這份勇氣,除了自己堅定信念外,還應該充分藉助外力。
比如,積極在大學裡尋找合適的資源和工具、爭取能支援自己獨立思考的導師,以及找到志同道合、共同奮進的夥伴。
一旦步入正軌,我相信你不但不會覺得無聊,還會感嘆世界之大、時光飛逝呢。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它在大學裡面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多人都想知道讀大學的意義,好像覺得上大學直接跟就業掛鉤了,其實這個是不正確的。就業應該和大學教育完全脫離才對,不過今天因為工作難得找,所以很多人都把這個就業的任務放到大學了。實際上 大學應該是學習和研究的場所。 甘德安院長曾經說,大學應該是這樣一個地方,它是一群有夢想的年輕人和一批有經驗的成年人共同探險的地方。 所以上大學的意義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而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做研究的風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對世界的不同的看法。大學就像是個染缸,或者說它也是一個熔爐:讓一個半成品進去之後,以一個成品出來。 上大學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髮現自我,重新定位自我,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張揚。這一切看似和就業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這樣做,才能夠最大限度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所以千萬不要讓清華變成了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