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考大仙兒語文

    對提問的各位家長來個靈魂拷問:經濟條件不夠好的情況下,你有能力為孩子提供很好的條件嗎?

    如果你能提供,那就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了。

    但是,既然出現了這樣的問題,而且還不止一個家庭存在這樣的經濟問題,那我們就更應該想辦法解決這樣的現實窘境。

    經濟條件不好怎麼辦?

    孩子肯定會說:你們讓我好好學習,那你們就好好賺錢啊!

    家長朋友們無語凝噎:早知道小時候好好讀書,也不至於現在過得如此不體面,讓我孩子跟著我一起吃苦了。

    經濟條件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的,那麼各位家長朋友們就需要改變你們的教育方式。請聽大仙兒老師為你支招!

    第一、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如果你的孩子在私立貴族學校讀書,那就更需要注意培養孩子的金錢觀了。說個很現實的例子,我朋友的孩子在當地貴族學校讀書,每週都是媽媽去學校接孩子回家。結果有一週他媽媽有事去不了,就請親戚幫忙接下孩子。這孩子回來很不開心地給媽媽說:“媽,下次你別讓xx(親戚)來接我了。他那個車是大眾。”這孩子還特別追求穿著,基本上每週回來都讓媽媽買鞋子,上千上千地買,買得媽媽肉痛。

    我相信各位家長朋友對這種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吧。這種攀比的風氣確實很嚴重。因此我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之前有家長說,我家裡有錢,就不必對孩子如此苛刻了吧。他需要什麼喜歡什麼我都買得起。我認為不論經濟條件如何,都需要對孩子灌輸正確的理念。

    比如,要讓孩子懂得節約。這也是在逐漸培養孩子的理財觀,當他知道他在學習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他真正需要、哪些東西是因為虛榮心作祟才買的時候,他已經具有一些正確的觀念了。

    我鼓勵家長平時和孩子溝通家裡的經濟情況,這並不是在向孩子哭窮,而是讓孩子切實地融入家庭,要讓他知道這個家是需要幾口人共同維護的。如果能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其實就是在為家庭發展作出貢獻。

    第二、孩子在學習上的需求儘量滿足。

    咱們家長對待孩子千萬不要雙標。有的家長對孩子很吝嗇,孩子一回來說學校要收資料費,一下子就不開心了。這其實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對孩子吝嗇是一方面,家長不僅不支援孩子的學習,還口口聲聲要求孩子必須考進全班前三。這種家長就是典型的不付出還想收穫。當然,這種家長是少數。

    總的來說,我還是希望家長儘量滿足孩子在學習中的需求,這樣孩子才能靜下心來學習。不然孩子每天心裡都在擔心,今天爸媽又不給我拿資料錢,我怎麼給生活委員和老師交代呀。

    第三、充實孩子的精神生活。

    既然在物質上不能向孩子提供最好的支援,那麼家長可以多陪陪孩子,週末和孩子一起逛街、打球也是很不錯的選擇。讓孩子擁有來自父母的愛,這才是無價之寶。

    (注:圖源自網路)

  • 2 # 文字的文清

    筆者認為,在經濟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應該讓孩子過與家境相符、相匹配的生活,而不必在意讓孩子過的跟別人一樣好。

    俗話說得好:“穿衣吃飯稱家當”,指的就是要量入為出,既不可大手大腳,寅吃卯糧,超前消費,也不可在孩子身上過分節儉,甚至吝嗇,更不能借貸消費,給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

    其實這個問題牽涉到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儘量讓孩子過最好的、且與家庭經濟條件相適應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儘管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但還是要讓孩子過的跟別人一樣好。還有就是不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也不能願意給孩子進行教育投資,讓孩子成為“窮孩子”。這三種情況都各有利弊,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

    筆者傾向於第一種情況,即在家庭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孩子最好的生活,還也是大多數普通家庭的明智做法。這樣孩子在家裡得到的是最好的生活,自我感覺應該是知足的快樂的,也不至於盲目攀比或自卑。

    第二種取向,一則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攀比心、奢侈風,不利於孩子勤儉節約、力爭上進、正確價值觀等等品質的形成,二則家長“打腫臉充胖子”,過分滿足孩子的無理甚至無節制需求,窮家富養,必然無形中加重了家庭負擔。

    第三種情況不可取,只是個別,因為“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因為這樣必然會給孩子帶來自卑心理,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總之,既不要過分寵愛孩子,也不要有意無意的苛刻孩子,適合有效就是最好的選擇!

  • 3 # 源小米

    在經濟條件有差的別的情況下,要不要讓孩子過的跟別人一樣好?我認為不要攀比,要量力而行。

    現在有些家庭,特別是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總是讓自己的孩子吃好的穿好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結果並沒有把孩子養成一個優秀的人,反而養成了一個精緻的窮二代,結果等孩子長大後,自己物質上滿足不了他了,他又不願意接受貧窮的現實,從而導致許多悲劇的發生。

    我認為父母如果意識到家裡經濟條件不行,就不要攀比。在物質上滿足不了孩子時,要想辦法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鼓勵他去追求自己想擁有的生活,而不是父母勉為其難地為他提供。

    我教過的一些孩子中就有這樣的精緻的窮二代。在穿著飲食方面顯得特別有錢,可是父母卻節衣縮食,孩子不僅不體諒父母的辛苦,還嫌棄父母給他丟人。當孩子意識不到自己家庭條件不好時,總習慣了向父母伸手要這要拿,小時候還可以滿足,可是長大了,父母的能力有限總有滿足不了的時候,那時孩子的消費都養成了習慣,你再告訴他這不行那不可以就晚了。

    做任何事情,特別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要攀比,要量力而行。

  • 4 # 能量時光

    家庭經濟條件不理想其實會讓孩子更早的成熟懂事。

    如果在經濟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還要保證給孩子一些基礎之外的照顧培養,那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操作,會給家庭帶來更大壓力負擔。也許孩子會更加懂事感恩,但更多的卻是孩子也會倍感壓力,甚至想逃避家庭。

    因為人前人後的差距如果過大,那孩子的心理也會發生很多變化。很可能開始孩子決定要發奮圖強,但隨著逐漸長大,各種社會需求的加重,出外住宿等問題出現,孩子還能在體會家庭難處的情況下保持高度集中的學習生活嗎?這個很難說,因為孩子在外面也面對諸多誘惑,在自制力不是那麼強,其他觀念也不完善時,早早面臨了選擇,對孩子而言是份過大的考驗。

    如果不給孩子提供超出家庭承受範圍的條件,那孩子也不需要完全靠自己做選擇,對孩子來說,反而會容易堅定信念。在孩子沒有完全的判斷選擇能力時,給孩子不夠充足的條件,讓他體諒父母的難處,體會社會生存的不易,反而能幫助孩子人格完善。

  • 5 # 每時美客

    每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有機會規劃自己的未來。每一個人發展軌跡都不同,很多事 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我們不需要比較,尤其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的孩子比較。因為我相信: 每一個孩子天分不同,發展不同。對於孩子,從來無條件相信他,未來一定非常棒!喜歡比較是人之常情,但凡事不能過度,比來比去的次數多了,傷害就產生了。大多數父母或多或少都會因為孩子的問題感到焦慮,而且這種焦慮大多數都來自外界。這樣的場景,我相信很多家長都能感同身受。有時我們不自覺用別人家孩子的節奏來規劃自家孩子的人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日進一寸,不可小覷!不要比較人,可以比較事情。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差別太大,為什麼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呢。做事,有方法,有思路,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加以分析,加以總結。比較同一件事情背後不同的思路和做法,可以借鑑學習,提升自己,成就自己。比較帶給孩子另外一種結果是,打擊孩子的自信,讓他陷入深深地自卑中。

    有段話說得好:“一個人總是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仰望和羨慕著,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的眼裡。”每一個生命發展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速度,大可不必苛求每個孩子走同樣的路,能同樣的優秀。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不應該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孩子都是在毫無意義的比較中,損傷自己的自信和成長的力量,他會覺得人生好迷茫。想起一位智慧的媽媽和兒子說過一句話: 像你如此優秀的兒子,媽媽養100個也不多。兒子經常充滿自信和大家說這句話。因為媽媽相信他,為了不辜負媽媽的期待,他努力做好媽媽優秀的兒子。媽媽的信任,帶給他巨大的成長力量。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越比較,孩子越自卑,成長越缺乏力量。反而越相信,越不比較,孩子越樂觀,越自信,成長越有力量!越相信,越有力量!人生有沉浮,自我成長大於競爭。只要全力以赴,發揮特長,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人生無悔!我們曾經也都是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更應該懂得——不比較,不損傷!

    愛孩子,應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努力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給孩子做好的榜樣!

  • 6 # 阿玲高考數學

    經濟條件這種東西越比越沒有頭的,就算家境殷實也會羨慕馬雲,所以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孩子的金錢觀。阿玲老師認為以下三點尤為重要:

    一、不能讓孩子養成攀比心理。

    人的價值不應以金錢衡量,人更不應該在攀比中尋求價值認同。

    阿玲老師記得上學時因為大家都穿校服,所以同學間唯一可以攀比的就是鞋子。阿迪達斯、耐克是標配,還有各種聯名款,也要1000到2000不等。等長大了才發現1000塊錢在社會上掙得多不容易,自己就輕易地踩在腳底下。而且這些鞋子讓人獲得一種因為虛榮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其實很短暫。現在更喜歡挑選價效比高的東西。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養成了攀比心理,得不到會更加痛苦,沒法把心思真正放在學習上了。

    二、養成孩子要自己努力爭取的思維方式。

    如果孩子真的想要一件東西(生活必需品之外),即使家裡可以購買,也應該讓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

    一是讓孩子明白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爸爸媽媽也是努力工作才擁有現在的一切。二是孩子會對得來的東西更加珍惜,明白努力的意義,養成努力的習慣。就算家裡經濟條件不好,也不要總跟孩子哭窮,孩子不是家庭的拖累,而是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經常有孩子說,如果父母沒給他買一樣東西,比如新上市的蘋果手機,他就會覺得自卑,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

    三、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投資不能省。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一句老話,但卻很有道理。教育阿玲老師覺得有三類:

    基礎知識教育:指的是學校義務教育和應對考試必須要進行學習的內容。大部分學生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基礎知識的學習。課外知識教育:這一方面有中國傳統文化、舞蹈、美術、音樂、圍棋等等。這類知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審美素養。身心教育:針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對於自閉、抑鬱等現象做到早發現早避免,做到讓孩子Sunny快樂的成長。

    教育是一項長遠的投資,買一雙幾千塊的鞋,一個幾千塊的包包,不能幫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樹,但是學過的知識可以。閱讀的名人書籍品讀百味人生,讓孩子在人生抉擇上有更多參考;學習的樂器婉轉悠揚,可以在艱難時抒發情志,排遣憂愁。

    綜上,經濟條件的滿足對孩子來說只是基本的需要,更深層次的滿足應該是心理素質和成長所具備的能力。一個自信、成熟的孩子才更有力量面對人生的風雨。

    圖源網路

  • 7 # 知秋144466680

    孩子過得與別人一樣好。沒有一個標準的尺度。

    有的孩子可以坐在賓士寶馬去上學;有的孩子可以成天吃著山珍海味;有的孩子可以穿上名牌服飾。而有的孩子靠步行走十幾里路去學校;有的孩子吃著冷飯剩菜;有的孩子穿著破舊衣衫。表面上看,那些盡享榮華富貴的孩子幸福,那些吃穿寒酸的孩子不幸福。

    人的一生有幾十年的生活。小時候幸福,並不代表今後的日子就是幸福。吃得苦中苦,方知生存難。往往那些小時候歷經磨難的小孩,才能領悟到生活的艱辛。有道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到他們成長後,會珍惜今後的來之不易。在工作上能吃苦耐勞,在生活上艱苦樸素,在困難時期經得起風吹雨打。那些吃著蜜糖長大的人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生活的來源是靠打拼而來。工作上怕苦怕累,生活上追求享樂,碰到困難時知難而退。

    所以說,沒有必要讓孩子與別人相比。活好自己,好好培養小孩才是王道。

  • 8 # 教書育人生活修身

    儘管不同家庭的日子過得有“窮”有“富”,但窮和富也只是相對而言,再窮不能窮孩子,所以每一個做父母的都竭盡全力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跟別人的孩子一樣好,這就叫做“富養孩子”。

    所以,富養孩子其實僅僅是個溺愛孩子的心願而已,既難以達到什麼目的,也不是個正確的思想。因為富養孩子很容易變成溺愛孩子,而溺愛孩子則明顯要不得。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用溺愛態度培養起來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謂透頂了的人。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對自己的父母可不是什麼好事!

    再回到問題本身。經濟條件一般或者不太好,應該說是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常態。這種情況下,必然不能培養孩子奢侈浪費學成紈絝子弟,但也不能讓孩子只會節儉形成卑微心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錢本身,不在於父母給孩子的錢是多還是少,而在於錢“之前的故事”和“之後的故事”。

    再說錢“之後的故事”,那就是如何花錢。如果不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花錢,給孩子的錢越多危害就越大。教會孩子花錢並不是控制控制再控制,那樣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會很不好,也會影響他將來的人際交往和生活質量,尤其影響他必須的金錢意識和理財能力。試想,一個守財奴能過得好嗎?能對他人有善心嗎?會受社會歡迎嗎?只會節儉也不行。知道哪裡該花錢,該花多少,都是一種能力。

  • 9 # 鬧媽媽陪娃

    經濟環境有差距條件下,有沒有必要讓孩子過的和比你們富有的人家一樣好?我覺得要分情況。

    我是個比較佛系的媽媽,平時孩子的吃喝玩樂我都不太講究高大上品牌,我家孩子也沒有啥品牌好壞意識,這個玩具我的好還是那個小朋友好沒有攀比意識,如果他看上別人的小汽車,我會和他說我們家有,你已經有很多車了,不一樣但是你也不需要,別盯著別人的。他會難過但是不會使勁哭鬧。

    孩子的教育除了自身還需要環境的薰陶。他在和別人家玩的時候,我會選擇一些品質家境都比較好的小朋友,有時主動提出去人家那裡玩,從小幫他建立良好的朋友圈,近朱者赤,能幫他良好的成長。其實這也是父母熱衷於學區房的原因之一。

    總得講平時生活上與你自身匹配就好,心裡精神培養上可以高出自身情況,讓孩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高水平。

  • 10 # 趙廣州156130073

    不需要,我們所過的是與自己經濟水平相配套的生活,人是為自己而活著,沒必要與他人去攀比,給孩子超越自己能力的所謂“好生活”只能培養孩子的虛偽、虛榮心,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的玩具總是滿屋都是,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孩子,養成收放玩具的好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