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刑部主事
-
2 # 大鬍子說史
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為著名的高等學府,它們有各自獨特的經歷,有各自的教學作風,組成聯大以後,薈集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師資充實,人才濟濟。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樹立優良學風,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學府。西南聯大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學生約2000人,均學有成就,有的成為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世界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3校分別遷回北京、天津覆校。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自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 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其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科學家。
西南聯大儲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因其成就顯著,有“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之美譽。
西南聯合大學校行政管理機構簡約,從領導到職工,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工作效率高超。對於不屬於職能部門的臨時性重要工作,則由校務委員會討論研究,請教授會推薦適宜教授人選,組成各種臨時工作委員會(推選主席)主持工作。工作任務完成後即行解散,保持主體常設機構精幹靈活。被推選參加這些臨時工作委員會的人員,也是兼職不兼薪,沒有任何工作津貼,完全是義務工。
-
3 # 交大女博士
西南聯大包括了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8年4月,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從長沙組成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從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8月建立,到國立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西南聯大儲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因其成就顯著,有“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之美譽。
1946年,三校復員北返,雲南師範學院留昆舊址獨立建校,定名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現為雲南師範大學,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在昆明各自設立辦事處,保留著各校原有的某些行政和教學組織系統,負責處理各校自身的事務。參加聯大工作的三校教職員,除由各校仍發給該校的聘書外另由聯大加聘。抗戰前在三校肄業的學生,入聯大繼續就讀者,保留原校學籍與學號,在原學號前分別冠以英文字母“P”(北大)、 “T”(清華)、“N”(南開)”, 畢業時分別由原校發給畢業證書。在聯大入學者,學號前冠以“A”。
西南聯大分三批遷移:
“湘滇黔”——包括聞一多、曾昭掄、黃鈺生等11名教師和200多學生,因為他們經過體檢,體力好。另有一批:陳岱孫、錢穆、朱自清、馮友蘭、鄭昕等10餘人,經桂林、柳州、南寧到鎮南關,到越南河內,乘滇越鐵路赴昆。還有一批820人,乘船到海防,經過滇越鐵路到昆明,主要是女生和家屬。
西南聯大校友中共有173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2人,朱光亞、鄭哲敏為雙院士)。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評選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西南聯大。
-
4 # 雕刻歷史
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所學校組建而成。
七七事變爆發之後,北京、天津等地相繼淪陷。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分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長沙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當年10月,1600多名來自三校的師生經過長途跋涉陸續到達長沙,並於11月1日正式上課。後來這一天被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
受抗日戰爭的影響,在長沙也難以辦學。於是,1938年1月舉行的第43次常委會作出即日開始放寒假,下學期在昆明上課的決議,並且規定師生3月15日之前前往昆明報到。1938年2月中旬,長沙臨大開始搬遷至昆明。由於昆明校舍緊張,西南聯大在蒙自建立分校,部分教員和學生前往蒙自教學和上課。1938年4月,教育部發電命令國立長沙臨大改稱國立西南聯大,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設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校址現為雲南師範大學。1938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課。1938年8月,蒙自分校課程結束遷往昆明。
抗日戰爭結束後,上述3校陸續遷回原址,師範學院留昆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從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8月建立,到國立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
-
5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民國年間,有一所大學只存在了不到九年,卻培養出了數千優秀學子和眾多的學術大師,影響了中國幾十年——這所大學就是成立於抗戰初期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所學校組成。根據辦學地點的不同,分為長沙時期和昆明時期,學校前後也有兩個名稱: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稱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至1946年7月,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一、長沙時期(1937年8月—1938年2月)
盧溝橋事變不久,平津淪陷。1938年8月,奉國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籌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和張伯苓擔任常務委員。三校師生背井離鄉,輾轉千里,來到長沙。截至10月底,學校共有教師148人,其中北大55人,清華73人,南開20人;截至11月20日,學生報道者1120人,其中北大342人,清華631人,南開147人;另外招收借讀生若干,據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1月學生冊記錄,新舊學生共計1500餘人。1937年11月1日,學校在湖南長沙正式開學上課。
此間,臨大文學院以臨大南嶽分校的名義,設在衡山半腰的聖經學校,分校有學生190餘人,1937年11月16日開學,1938年1月20日返回長沙。
二、昆明時期(1938年2月—1946年7月)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不久武漢告急,長沙也不安全。在這種情況下,臨大決定西遷入滇。
臨大西遷分為三條路線:
1、步行入滇(長沙—常德—芷江—晃縣—貴陽—永寧—平彝—昆明)
這支隊伍取名湘黔滇旅行團,由國民政府軍委會中將參議黃師嶽擔任團長,其中教師11人(聞一多、曾昭掄、黃鈺生、李繼桐、袁復禮、許維遹、李嘉言、王鐘山、毛應鬥、郭海峰、吳徵鎰)組成輔導團。1938年2月20日,旅行團從長沙出發,經常德、芷江、晃縣、貴陽、永寧、平彝,於4月28日抵達昆明。旅行團歷經68天,除車船代步,旅途休整外,實際步行40天,經受了體力的磨練和意志的考驗。
2、海道赴滇(長沙—廣州—香港—越南海防—昆明)
這支隊伍2月中旬離開長沙,經粵漢鐵路到廣州,乘船赴香港,然後乘船去越南海防,到海防後轉經滇越鐵路抵達昆明。
3、部分教師從廣西進入越南,然後經河內至昆明(長沙—桂林——柳州——南寧——鎮南關——河內——昆明)
聯大教授錢穆、朱自清、馮友蘭、陳岱孫等10餘人經此路線抵達昆明。他們此行目的有二:一是向廣西省政當局解釋學校不遷廣西的原因;二是藉此機會遊覽聞名天下的桂林山水。
入滇後,長沙臨大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於5月初正式開學。另外,部分學院未去昆明,在雲南蒙自開課。
回覆列表
西南聯大包括了當時中國的著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後,為了避免遭到日寇的蹂躪,教育部開始與華北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著名高校協商南遷事宜,併成立了由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組成的南遷籌備委員會,三校師生於是年9月份遷至長沙,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由於華中、華南戰事吃緊,國民政府指令三校遷往抗戰大後方昆明,當時也有人主張遷往廣西,但因昆明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都優於廣西,因而最終確定的校址還是昆明。1938年1月底長沙臨時大學正式西遷,分三路進行,其中女生有體檢不合格的則沿著粵漢線南下,經由廣州,海防等地,透過滇越鐵路最終進入昆明,途徑湘西的時候,還曾經遭到土匪的襲擾,後進入貴州,最終到達雲南,三路大軍最終於4月底到達昆明,行程3000多公里,4月28日抵達昆明,僅僅在6天后就正式復課了。西南聯大在艱苦的環境中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抗戰勝利後,三大名校紛紛遷回原址覆校,師範學院則留在了昆明,成為現如今的雲南師範大學。
當時參與高校內遷的還有中央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現在也有人質疑西南聯大的真正的學術成就,認為不應該過分神化西南聯大,但是歷史事實不容抹滅,西南聯大不僅儲存了知識的火種,還為抗戰勝利以及西南邊疆地區的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