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學思享匯

    所以一大學的創業教育比較少的根本原因是需求量比較小,而開設一門課程的意義並不大。當然現在大學也都有了創業選修課,這些課程在我們學校要求是每個人都必須修滿2學分,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有創業思維的啟發課程後者初步課程。

    但是目前來看就業還是主流選擇,所以我們主要講職業教育,以一個工作者的心態來傳遞經驗,而創業者也沒不是沒有土壤,只是這個人比較分散,他們汲取營養的地方,坦白講也不再學校,更多是需要商業的環境,我們的學校開設的課程再前面也沒有辦法給予他所需要的的創業環境。所以為什麼職業教育為主流,是因為我們的大學教育培養的大部分同學最終會作為工作者走向社會。如果想創業的同學,那確實需要提前走向社會去學習,因為你要實現的工作狀態是有能力招聘工作者。

    不過我看到我們的教育在與時俱進,在適應社會的需求,現階段我們可以開始選修課,未來我們的高校肯定還可以用多全方位的措施才幫助學生創業。

  • 2 # 思悟中字娛字樂

    你好,想必你是個大學生了吧!甚至有想創業的想法了吧!恭喜你、這證明你有成功的慾望、也有創業的打算。

    首先現在的大學已經發展到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也就是說國家培養你上大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你的全面發展,給你賦能一個謀生就業的機會!可能有少數由於特殊才能另當別論,但大多數還是要走常規教育、給你講述職業教育、畢竟讀了大學以後你的就業生存才是最現實的問題,還有。經濟社會在高速發展,社會體系化,系統化高度密集,所以在每個體系的品臺都需要可靠的,適應的,可塑的勞動者,這也是社會分工的要求。同時現在大學的培養有以就業為導向,兼顧社會和個人的需求,所以學校需要大量培養教育職業技能教育來滿足社會,滿足學生和家長。

    至於大學裡的創業教育,也在講,特別是前幾年從總理到普通個人都在講“雙創”即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但是從整體實施的效果來看並不理想,80%的創業的公司存活的生命不超過半年,活下來的公司創業壽命也就是2.4年,所以創業教育真的比職業教育複雜多了,而且優秀的企業家都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都是在社會行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他們的成功帶有偶然性也帶有必然性,還有說句實話,創業真的不是人乾的,除非你強大的到無堅不摧,愈挫愈勇的狀態,甚至你更要忍受住孤寂和委屈,否則一般的人真的撐不下來幾年的時間。

    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先就業創業,這就先要你具備一定的職業教育,而且,能夠將職業教育學到的用到工作中,你最後會有深刻的反思,發現書本上的其實和實際的不一樣,然後你再感悟行動出你自己的東西,否則真的不是照本宣科,總之,這個話題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還是希望你不要急,做好自己的眼前的學習,不要為了證明自己給別人看,跟不要跟風,穩妥走好每一步吧

  • 3 # 職教見聞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員工”,創業教育培養的是“老闆”。

    職業教育學習更多的是方法論和崗位技能,學習時間週期可控,實訓操作成本低,教學效果評估可量化;創業教育學習更多是練習個人或團隊如何“生存”,學習時間週期很難控制,實操要求高,要付出“真金白銀”,卻不一定能收到直接回報,且學習效果評估不易量化。

    職業教育講師可以從自己的從業經歷中提煉案例,“故事”容易講得很精彩,“工作場景”可模擬,可以“過家家”;創業教育講師缺乏創業經歷,紙上談兵多,“故事”基本都是夾生飯,“工作場景”難以真實搭建,模擬化沒“味道”。

    職業教育成長可以“循序漸進”,碎片化知識也有幫助;創業教育成長有“時限”,碎片化積累下不來“及時雨”,“火燎眉毛”空嘆息。

    職業教育是“學中做”,體驗過就好,規模培養易做到;創業教育是“做中學”,千人千面,“一對一輔導”少不了。

    未來已來,創業教育很重要!

  • 4 # 龍城飛將H

    創業是一個大的話題,需要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各方支援,還要個人創業方法把握,單靠大學教育很難支撐,大學只“能授之以漁,不能授之以魚”!

  • 5 # 沐沐說新傳

    作為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我可以根據自身經歷講講我的看法。

    首先,我們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貫穿整個大學。在大一大二時,學校老師要求每個同學做詳細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還要進行班級和學院的評比,目的在於提前灌輸職業觀念,讓同學們有紮實的基礎準備。我還記得當時我的分數是97分,學院排第一,還是蠻激動的。

    其次,是大三的求職招聘模擬訓練。進入大三以後,先進行系統的招聘流程和招聘準備的學習,理論學習結束後,會有一個課程實踐,這個實踐作為最終的考核佔比70%。學校請來了合作的企業,場景及人員都是模仿正式招聘時的方式來設定的。記得我和同學在模擬招聘當天超級興奮激動,我懷著忐忑的心情進入招聘間,然後和hr面對面交流,第一次正式體驗了求職的場景,至今印象還挺深的。

    大學的求職教育幾乎是貫穿始終的,不僅有系統的教育,更是有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這種重量級的比賽。提到創業教育,最多隻有鼓勵性質的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那我們學校來說,對於這個比賽也是十分重視的,不僅派導師來指導授課,還要經過幾個月的層層選拔。

    由此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多於創業教育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其一,職業教育偏向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前期的理論鋪墊對於後期的實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創業教育必須要實踐先行,實踐佔比重。

    其二,職業教育對高校來說較易實施,而創業教育需要與企業進行大範圍長期的接觸,從投入時長和資源方面來說,職業教育都要優於創業教育。

    其三,職業教育對每一個學生都適用,即便是考研或考博的學生來說,最終還是要走向職場,提早了解還是大有益處的。而創業教育卻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很多人對創業沒有想法也沒有打算,而且創業的高風險和高投資使一部分人望而卻步。

  • 6 # 黃埔老胡講公考

    校園創業氛圍濃厚,無論是政府、學校還是一些社會機構都鼓勵對大學生創業,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政府的大學生創業專項基金、高校休學制度、校園孵化器等。這些措施也助推校園創業氣氛。

    但越來越多的校園創業專案湧現出來的結果卻在不斷改變一些人對大學生創業這一現象的看法,這其中有一些是投資人,還有工作多年出來創業的人,他們並不看好大學生創業,給出的理由也很實際:缺經驗、缺人脈、缺資源等。說白了大學生空有滿腔熱情,其他一些創業必備的技能十分欠缺。據統計顯示,98%的大學生創業專案要掛…類似的一些觀點大家感興趣可以到知乎創業板塊去看看

    客觀來說,我個人在一定程度上認同這一觀點,大部分大學生缺乏足夠的經驗來支援創業專案走向成功。那麼在這麼高專案失敗率這一事實面前,大學生還是否要創業呢?

    下面我來談談我對大學生創業的一些看法;

    第一點,對創業抱著什麼樣的心態

    創業前得問問自己,是把這次創業當做將來潛在的一番事業來對待,還是最主要的考慮是先試試手,鍛鍊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因為這對以後無論是工作還是連續創業帶來很大的益處。

    顯然,如果只是抱著試試手、鍛鍊一下自身能力這一態度的話,創業專案失敗的機率相比來說會更大。但只要能從這次一開始就幾乎註定失敗的創業經歷中有預期的收穫就可以(比如領導才能、溝通、協調、市場觀察判斷能力等),不去太在意專案成敗如何。與其在學校期間花費大量時間加入各種學生會、社團等組織,不如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來做一個創業專案,各方面鍛鍊能力顯然高於參與學生會活動….而且現在大學生的創業成本比較低,學校也給予了大量支援政策,所以說,如果抱著嘗試的心態,希望短時間內迅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不太在意專案最終成敗的同學,有機會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第二點,找準初心(明確創業的源動力是什麼)

    有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那大學生創業者的初心是什麼呢?我認為無外乎以下幾種:

    1、為了創業而創業。自提出雙創這一概念以來,創業風潮已經席捲全國各大高校。眼見周圍的人不少都在創業,大家平時見面時出口閉口就是誰誰誰創業了,在這樣亢奮的環境下,跟風逐流為了創業而創業,對專案沒有清晰的邏輯思考,這樣的大學生創業專案顯然幾乎是要註定失敗的。

    2、為了生計而創業。比如大學裡學了一個所謂的冷門專業,在大城市裡不太好找一個滿意的工作。為了能繼續在大城市尤其是生活成本很高的一線城市待下去,選擇了一條高風險高收益的創業之路。

    3、為了實現財富自由、名利雙收而創業。財富自由是不少人的人生目標,如果按照正常的白領職業生涯,在這麼高的生活壓力下如果只靠自己的話可能一輩子就守著一套房,更別提所謂的財富自由了……

    4、基於自身興趣,為了情懷而創業。校園裡有很多有著光鮮背景、各方面實力都很強的同學,他們從小就是長輩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原本畢業後可以遵循理所應當的人生道路,入職大公司(IT界的BAT、金融界的JP Morgan G.S. 中信、中金等),在職場穩步晉升。但這其中有些人選擇放棄這樣的生活,而是選擇了一條看似非常不確定的創業路,比如大疆汪濤、餓了麼張旭豪

    5、基於內心的使命感而創業。美國YC孵化器的合夥人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大致意思就是,真正偉大的公司都有一位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創始人。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號稱“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特斯拉、SpaceX、超級高鐵。在外人看來,這樣的人看起來似乎特別瘋狂。

    我覺得大學生創業團隊失敗率尤其高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創業初心,也就是創業的源動力是剛才說的前三點,而不是後兩點。

    第三點,那麼當在校生是基於興趣、基於內心的使命感去創業時,又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首先,大家需要區分兩個概念:創意與創業。簡單說創意就是一個idea,人人都可以蹦出各種奇思妙想,無論看上去多麼新奇多麼不可思議。而創業則是把這樣的idea落地推動,再好的idea如果不去實施那就只是一個空無縹緲的想法。

    說到創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資源的整合。這裡的資源很寬泛,比如人力資源(你的管理才能、合夥人)、專案資源(宣傳渠道、市場營銷)還有資金、技術等等。那麼大學生團隊本身各方面經驗、資源就比較少,在把創意真正落地,開始創業之前,一定要做足充分的準備才行,絕對不能只是一股腦的憑著滿腔熱情。

    那需要做哪些準備呢?我可以簡要舉兩個方面。

    比如在創意方面,自己一個人想出的idea,在自己看來可能非常perfect,但其實在同一個園子裡或者其他學校也有對這一idea感興趣的小夥伴,可能大家經常在食堂、圖書館經常能碰面但就是不認識、也不知道都有這麼一個相似的idea。而如果這麼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能聚在一起集思廣益,可能會不斷最佳化完善這個idea。

    還有在創業方面,組好了核心團隊,比如CEO、COO這樣的核心成員都有了,現在移動互聯時代往往需要懂技術的人,也就是CTO,類似的還有CMO、CPO等等。幾位核心成員在把創意idea推動成創業專案前,往往也需要補充負責一些細分領域的合夥人。

    以上舉例的這兩點都是創業前期需要做好充分準備的。

    所以綜上,我認為雖然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非常高,但也不能一棍子拍死全部否定。如果只是抱著嘗試一下,能達到預期收穫就行的心態,就算專案失敗了又如何呢~如果真的是當做潛在的一番事業來對待,就最好能分析自己創業的初心也就是源動力,如果是為了創業、生計、名利而創業,這樣失敗率確實挺高。當然無論是基於什麼心態、基於哪種初心,創業都不能憑著一股衝動勁,而是需要做足充分的準備。

  • 7 # 商管經緯

    職業教育可以很快提高一個人的職業技能從而實現就業和職業提升。而創業不是僅僅靠教育手段就能實現創業成功,他需要個人知識,技能,經驗,膽識,智商,情商等綜合素質才能實現創業成功。

  • 8 # 跨境mandy

    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更多的傾向的是兢兢業業安安穩穩吧。

    最受人羨慕的是國家公務員,但是也許一兩代人以後,觀念會改變。

    國外更多的是搞創新型的創業,大陸大多搞的是跟風型的創業。

    在國外公務員的地位和我們大陸的環衛工差不多,這個一點不誇張。

    教育方式和民族的傳統文化不一樣,國外更多鼓勵創業。

    中國永遠也培養不出扎克伯格。30多歲的全球大富豪,初衷就是為了讓大家方便,

  • 9 # 王老師快樂學習

    您好,實際上大學講職業教育是對的,因為能夠創業並且成功的人比例很小,都知道國外有比爾蓋茨、國內有馬雲、馬化騰,可是十四億人口就這麼幾個,比例很低的,單純鼓勵創業,不太切合實際,而且會使大學生的心態比較浮躁,不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結構的穩定!

  • 10 # YesSayYes

    俗話說的好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學的職業教育更多的是一些學科專業的知識和一些成熟的技能比如理工類的學科都是目前主流且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東西-就像一臺計算機執行的時候,大學的職業教育相當於硬體,創業教育可以拿軟體來比喻,一般硬體會受限於當前的技術製造水平,但是軟體如何編寫就看個人的能力了--你讓一個沒有一點社會實踐能力的人去矇頭創業說實話,失敗的機率往往大於成功的機率--拿淘寶跟京東的創始人來說,都有完整的職業教育,但是創業確實自己一路跌打滾爬摸索出來了,而且都是做過各種各樣的嘗試,國外有在校就取得一定成就的成功企業家,但是你可以去深究一下這些成功者的背後都有哪些助力--所以很多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如果想創業可以先進去社會選擇一個與你想法想近的公司實際去感受一下去磨練一下,打鐵還需自身硬,把你的所學跟所用相結合,積攢屬於你的各種資源再去創業,不能說一定成功,至少比你剛出校門成功率要高得多--

    說自己在做點小生意的,一般都在靜悄悄的賺錢。

    說自己在創業的,一般都在虧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好的文科大學、理科大學、工科大學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