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逗趣社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大學生的社會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從以前的畢業分配到如今的主動求職,大學生必須學習適應社會、學會生存、學會就業。然而,大學生社會化程度低,社會適應能力不強,心理素質不高,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生社會化問題就成為現代大學生教育和就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催生了人們的熱議。

      玉不琢不成器。當今“羽翼未豐”的大學生需要經過社會的歷練,才能贏得企業的垂青。但大學生群體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他們處於沒有進入社會之前的階段,確切而言是身處結束“象牙塔”生活與真正進入現實社會大熔爐的過渡期,這就使大學生對其自身的社會化問題產生了矛盾甚至無所適從心理。大學生究竟該不該提前社會化?

      社會化,簡單的講,就是獲得社會性的過程,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和成長的一系列複雜的系統過程,其實現形式是個體的發展和自覺參與社會生活。大學生社會化,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大學生在中學階段社會化的基礎上,以校園文化為依託,透過進一步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各種技能,不斷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過程。

      據調查,56.8%的人認為現今的大學生“社會化不足,仍然單純幼稚,對實際工作不適應”。只有13.6%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實現了社會化,他們對社會有一定的瞭解,思想成熟、獨立。本次調查的參與者,普遍感覺大學生們在“獨立生活能力(17.8%)”、“思維方式(16.9%)”、“就業/找工作(15.7%)”和“人際關係(14.9%)”方面表現仍顯幼稚。

    天道酬勤,厚積而薄發

      “學生氣太重,缺乏鍛鍊”已經成為HR對大學生的普遍評價。“想找份好工作,單有漂亮的成績單是不夠的。”很多大學生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自己多年的校園生活在就業考試面前顯得一無是處。

      不難發現,大學教育更側重於對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對學業成績的評估。然而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學業智力與現實生活很少發生聯絡,它只能對學生在成績和分數上產生作用。社會轉型階段,大學生作為已“成年”還未“成人”的一個特殊群體,必須要實現自身和社會的融合。

      可以說,大學生應該並且亟待社會化,但大學生的社會化更多地應在校園內完成。大學生的基本角色是“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念,進行自主學習仍是大學生的基本任務。大學生更應該建立學習的責任意識,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實踐中拓展知識,從組織或社團中汲取有效資訊,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如果單純的希冀於提前社會化而放棄學業,大學生可能會失去自我身份的認同。不能否認社會化的重要性,但學習能力是最基本的東西,單一的社會化是不夠的。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社會化過程的一個里程碑。

      天道酬勤,厚積而薄發,機會往往留給有準備的人。

    參加社團組織必不可少

      學校難以配備符合社會分工需求的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加之寬鬆的環境,很難適應社會的需求。大學四年是走入社會前的最後準備,社會化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跨入社會後的成敗。而不少學生在校期間與社會接觸少,走上工作崗位後處理不好各種複雜的關係,容易脫離實際,一旦碰壁就一蹶不振。

      社團組織作為一種獨特的場所和基地,影響著大學生成員的社會化。學生社團則是在其成員相互認同的基礎上,自發自願地結成的。其成員在觀念、志趣、專長等方面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他們希望在社團的天地裡施展才幹、鍛鍊能力,學習知識、愉悅身心。而社團正是為了使其成員的目標現實化而開展活動,從政治到文化,從社會到人生,從理論到實踐,其內容可謂無所不包,從而使社團富有生命力。

      學生社團的型別是多種多樣的。有些社團與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建立長期聯絡,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在這塊小環境裡,大學生們各抒己見,“言談舉止”不受限制,可自由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團組織無疑是為大學生社會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場所和基地。

      學生社團作為大學生與社會聯絡的橋樑,在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無疑起到一種“模擬”作用,大學生們參與社團組織活動,可視為他們將來所充當的社會角色的“職業準備、職業選擇、職業定向”。

    在學習和實習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似乎更樂於招一個招聘進來不需培訓就能上手工作的人。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各大招聘會上畢業生拿著簡歷倍感焦慮的事實。學歷不高、缺乏經驗令眾多本科生無所適從。

      從大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多年處在“象牙塔”中,對社會接觸較少,間接認識較多,對社會本質的認識和把握不夠。他們多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然而,單純幼稚、經驗匱乏、對社會缺乏認知,他們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中四處碰壁,在無數次的“打擊”中慢慢的社會化。對於那些想在未來職場應聘中勝出的大學生來說,吃一塹長一智,他們開始儘量讓自己提前社會化,頻繁實習、打工,提前進入職場,為自己充電,有的甚至為此放棄了學業。他們大多表示,“平時在學校只能學習到理論知識,實習能夠使自己得到更好的鍛鍊,積累更多工作經驗”。

      可以說,實習是一種實踐性的鍛鍊,這對於長期在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大學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目前許多大學生迫於就業壓力,在大一大二就開始實習,實習呈現低齡化現象。然而,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因此錯失了學習的黃金階段,專業知識沒學好、基礎知識很差,在實習和以後的工作上也往往受挫。這種過早社會化反而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大學生希望提前進入社會化是值得肯定的。大部分學校也並不反對學生課餘時間去實習,但是不提倡低年級過早實習。學生自己需要做好一個考量,在學習和實習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實習應以不影響學業為前提,打好基礎才是主要任務。所謂未雨綢繆,對自己的職業方向需要有一個把握。如果有志於提早完成社會角色的轉變,可以在低年級階段透過課堂知識、與老師的溝通、社團活動的參與瞭解自己的志趣方向,打好專業基礎,但仍應把學校學習任務放在首位。然後,在大學三年級開始尋找進入職場實習的機會,開始練兵,透過具體的操作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實際操作中與社會磨合。

    大學生社會化需要學校和社會正確引導

      大學生提前社會化,無論國家、企業、個人都在無形中推動了這一現象的產生,大學生在這個競爭年代開始無所適從。社會各界應該負起責任,給予理解和支援。大學生提前社會化譭譽參半,關鍵在於學校和社會如何引導。

      反觀西方的大學社會化教育,西方發達國家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從中學就開始了,而中國的社會化教育卻起步很晚。中國中學生所受到的教育是與升學有關的“文化知識”教育,並非“社會化”教育。學校組織的一些社會活動,但都是零星的、不繫統的。目前,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出現了一系列的新矛盾和新問題,使得大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問題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

      透過社會化教育,學校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目前的角色和預期未來扮演的角色,確定切合實際的社會角色期望值,培養社會角色變遷的適應能力,學習、掌握承擔一定社會角色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生存於社會生活。加大學校社團的積極運作,並倡導、組織大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對社會化環境有切身的認識和體會,在實踐活動中得到能力的提升,進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軍和領導者。

      社會和企業對大學生多一份理解和支援也會成為大學生社會化成功轉變的助推手。積極為在校大學生創造見習機會,使其透過實際工作來取得一定工作經驗以及相關知識,讓學生更好的瞭解、熟悉自己將來的工作環境,同時也能夠透過實地演練,學習一定的知識。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促進其社會化程序有效有序地進行。

  • 2 # Aiy吖

    首先, 大學生應該保持務實的態度。即以腳踏實地的姿態去學習大學所要學習的課程,無論是專業課或是公開課,只要是知識,總是對人生有一定積極的作用。在這層保障下, 大學生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群體,擁有較多的課餘時間,我也鼓勵在有機會的前提下去接觸社會。這可以適當的增長你的見識,積累你的人脈。許多大學生畢業就等於失業,而提前接觸社會,極有可能為你畢業就業創造機會。

  • 3 # 易微一鑫

    個人覺得,大學生應該提前接觸社會!

    我是某大學校企合作企業單位的實際負責人,入駐學校的初衷就是幫助大學生們進行實訓以及創業指導工作。開展工作3年來,我們陸續留用和推薦就業的大學生已經很多,除個別部分外,大部分用人企業的反饋不是太樂觀!問題總結如下:

    1、眼高手低,好多事情說的好,但做的費勁,實際動手能力較差;

    2、自私,沒有團隊合作精神;

    3、思想情緒不穩定,沒有規則可言,過於感性;

    舉個小例子:

    我的一個合作企業是專做電商代運營的。招募了大學生全職和兼職七八個人。剛到的時候,還算積極,每天都能按部就班。有一天,客戶要求用PC端支付寶轉賬,老闆出差在外,直接負責人便聯絡老闆,老闆遠端幫助操作完成。老闆出差歸來,專門針對此問題進行了培訓,後來又遇到此問題時,員工還是不會!老闆有些無奈的說:你們怎麼不認真學習呢,這麼簡單的操作...老闆話還沒說完,直接負責的同學就說:老闆,你一下就操作了,我們還得費勁兒,以後,你直接操作了就好...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在全年年會,老闆和所有員工吃了飯,唱了歌,而且分別給分了紅。大家開開心心玩到凌晨(第二天就放假了)。第二天一大早,某員工就給老闆打電話,撒嬌的說到,老闆再給我多發點工資吧,你看我表現一直不錯...

    (以上案例來自我合作朋友的口述)

    我想表達的是:

    現在的大學生都已經是90後00後,並非孩子們如何,而是他們的成長環境導致了他們的現在狀態。如同我的孩子,經常會和我說:爸爸我要那個,我就要,你快給我買...我深知這樣的小愛,其實是對孩子的大害!讓孩子形成失去了主動自覺,凡事不操心的習慣。

    對於大學生朋友,我更希望他們能主動自覺的提早接觸社會,早點接觸獨立之後的苦楚,早點經歷一些來自生活的“磨難”。明白團隊的重要性,早早的發現自身的不足,為真正踏入社會做足準備!

    注:心理問題是更大的問題。生活受挫,最容易導致心理失衡。良好的心態建立在對自己的準確認知,應該越挫越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大學生叛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