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liasName

    合作的,有可能;全部自己寫的,一般沒可能,除非積攢了數年的成果集中發表。

    理性看待吧,也許人外有人呢。

  • 2 # 玄覽中庸

    負責任地說,要麼是愛因斯坦級的人物(建議國家考察資助培養),要麼是模式化發表(由此也可見SCI水平,對破四唯有貢獻)。建議把論文貼出來讓專家們評定一下。但願是前者。

  • 3 # 土博士田教授

    首先,一年發17篇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肯定是強人。有幾個方向發論文很快:昆蟲分類(多捉點蟲子,鑑定一個新種就是一篇);化合物合成(換一個官能團或取代基就是一篇);臨床醫學(一個病例一篇);古生物學(找到一個新化石就是一堆論文)。可能還有其他方向也比較容易,歡迎指出。

    其次,論文質量肯定不高,基本不會有高引和高影響因子論文,幾乎沒有科學價值。發這樣的論文行內統稱為“灌水”,文章也被稱為“水文”。本人更崇尚踏實研究,厚積薄發,能積累一些對科學研究有實質貢獻的高質量論文。

    最後,必須承認這些論文對提升學校排名作用很大,幾個這樣的“大神”就能撐起一個學校。這些人都是學校或科研機構的紅人。

  • 4 # 熊貓爸

    首先,單說論文數量,不同學科在數量上的平均產出速度確實差很大。不說學科,單純比較數量是耍流氓。

    第二,只說數量忽律這些論文對學術圈的貢獻大小,是這幾年學術圈批駁最厲害的評判標準。有點人花3年做一個很大而複雜的東西,可能就是1-2個論文,而又的人做不同的小專案,2年發的論文就是兩位數以上。當然,如何評判,誰來評判論文的學術貢獻是另外的問題。

    最後,拋開論文貢獻大小不說,光是這麼多的SCI數量,足以說明這個學生工作很努力,因為投稿,修改稿件,也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更不用說寫出這麼多論文。

    補充:國家的論文的需求逐漸從對體量的追求過渡到對質量的更高追求。當然,目前對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在沒有絕對把握穩定輸出高質量學術成果的時候,體量依然是最大的追求,所以現階段仍然是數量為王。

    對管理者而言,學術貢獻很難判斷,大部分行政部分無法獨立去做這個事情,所以依然選擇用最簡單的小學低年級算術來判斷學術貢獻,數數論文篇數,看看影響因子。

  • 5 # 阿布的小夥伴

    如果是17篇二區或以上的文章那還挺厲害,不管他怎麼發的或者什麼領域吧。如果是四區,我只能鄙視!!!

  • 6 # 透網金鱗2

    找到一個方向,別人沒研究過的。出成果相對容易。關鍵是找準方向難,需要高人指點

  • 7 # 1985教授

    本來是一根兒香腸,非得切成片兒去賣,一年發1000片有什麼用啊?

  • 8 # 道遠123

    沒有說明該學生的專業,論文各是幾區,影響因子多少,第幾作,獨立完成,合作還是掛名?差別很大。如果是一,二區,即使是四區都不可能,因為一區和四區耗時耗力幾乎是一樣的,無非質量差別,就像高中和初中寫作文一樣。獨立完成幾乎更不可能,時間不夠。有可能是合作掛二作。如我院一個研究生安排做論文統計,每個論文都掛個自己二作,半年下來出15篇一區,比他還牛。

  • 9 # 勇敢的辰星Ur

    一年17篇論文,聽著令人驚歎,如果沒有抄襲、如果每一篇論文都達到一定的學術水平,那這位作者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大了!

  • 10 # GGGooGii

    先看看是不是材料領域,才能點評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大學的城市選擇對將來的工作選擇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