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不在

    大學生的空心病,可能多少不是病,就是“空心”!!!

    (就像那句玩笑話:“弗洛伊德說你那不是抑鬱症,是真的慘”)

    我以個人大學的經歷和見聞來回答。

    1、不知道自己該以什麼形象呈現,從而產生迷失感,在無效的社交中孤獨落寞

    我大一的時候有過那種感受,一開始入學很開心,認識新朋友,有班級有社團有部門有各種小團體,但是後來有很強的厭倦感,過得特別不愉快;

    因為那時候好像迷失在一場場社交中,為了經營好自己的社會形象而認真努力,費力的去熱情、去勤勞、去結交…這樣子的熱鬧之後,在冷清之中,只要一想到這樣的問題——“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我又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會覺得縹緲,隱隱不安。

    在一個個豐富的他人評價之外,感到自己內在是很空的,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靈魂,彷彿只有一個苦心編織的軀殼;

    後來做了好些心理測試、人格測試,也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不再為了迎合去表現,更多的獨處和認識自己,就好了。

    2、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迷茫

    每天庸碌重複的日子是很虛無的,大學的教育方式屬於如果你不主動尋找機會、不自求上進,那整個大學都是荒廢;

    這一點都不用解釋,想象一下每天熬夜睡懶覺,看劇打遊戲,連網上交友也沒有,連大學當地的景點也沒去的生活,又有什麼可以充實呢?

    此外,即使很多人在學業在創業在學生會很認真很努力了,他們仍然感受不到實在;比如我曾聽一位學生會主席說他寧願大學沒有學生會…

    如果不是自己真的熱愛的事,我們是很難從中感到充盈的滿足感的。

    而此前,我也不曾料想過,找到真心喜歡的事去做會那麼難實現,尤其大學畢業找工作時,有多少朋友並不明確自己想做什麼,只是順著專業去找,卻又對專業並沒有歸屬感。

    “一個人靈魂的慾望,是他命運的先知”;其實很多同學不是對所有事了無興趣,只是覺得要去“熱愛和從事”有太多阻礙了;可是沒有什麼是容易做的啊,為什麼不選喜愛的呢?

    至於那種對一切了無生趣的感覺,只有先去接觸去嘗試了,才能被拯救;那種“沒興趣、沒意思”的態度,是虛無庸碌生活造成的心境,不是對還未體驗過的事物就可以下的評價。

    3、知道需要做些什麼,卻在貪貪戀不要長大,在拒絕成長的苦與累

    有一種狀態,是知道自己還一事無成吧,但是也不去改變它,想著“到時候再說”“想不通做不了就放棄掙扎了”。

    大學的環境可能養成好些壞習慣,比如拖延症,作業在前一晚交;比如越來越隨意對付,越來越喪,喪失鬥志也喪失對未來的期待…

    以上,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會遇到這些問題,只是有的人積極應對,主動解決;有的人困在裡面不作為,衍生出“空心病”的感覺。

    用點心理學理論來說呢,就是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沒有建立好,大學生也存在一個“延緩償付期”(就是還無法承擔責任的延遲行為)

  • 2 # 夏蟲不可語冰2008

    空心病不光是大學生有,現在已經發展到中小學生。部分成年人也不同程度患有此症。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自殺現象說明此病的嚴重程度。有很多人認為是抑鬱症造成了自殺。實際情況是這些試圖自殺或已經自殺的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空心病。

    空心病最大特徵是無價值感,無意義感,無助,迷茫。沒有人能走進患者內心。心理諮詢及抗抑鬱藥物治療無效。

    這是因為社會價值觀單一,也就是說患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得不到社會認可。或者說夏蟲不可語冰。不能被別人理解,如莊子一生。很多優秀的人都無法被人理解。因為他們的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相去甚遠。別人無法真正進入其內心。如托爾斯泰晚年所著巜忓悔錄》描述的自我解剖一樣。

    托爾斯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觀察了社會各階層人群,發現那些生活在溫飽線上的人活得最開心,反而是那些衣食無憂,生活優渥的人不開心。因此不得不放棄衣食無憂的生活到勞苦大眾中去和他們一起做"低賤"的工作來維持溫飽,最後染肺炎而病死。

    哈佛大學教授寫過一本書巜忠誠的奉獻》就是解決空心病,發現人生意義的好書。推薦給大家去研究從而找到生命的意義和自己的價值觀。並以被社會認可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成績重要還是綜合素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