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昨天依舊
-
2 # 硤嘉嘉的心靈樂樂園
深陷“校園貸”的女生心理主要的有:虛榮心、愛攀比心和要面子的心理表現。有的女同學到學校後看到有部分同學的高消費,為了不讓別人小看她,她就透過校園貸去幫助她實現她的高消費生活。比如前一段時間,有一新聞就是有關學生和校園貸的問題。有一高校女生,因為想買一個名牌手機,就去校園貸借了錢,到了該還款時她沒有足夠的錢去還,最後校園貸的高利息讓那個女生不堪重負跳樓自殺。還有一些女生是因為要面子,當有了某些需求時,不想麻煩別人,就選擇了校園貸。
在校的學生心理素質還不成熟,應多給她們做做心理思想工作,學著去接受她能接受的消費水平,不要盲目的去做某事,可以減少一些校園內不應該出現的意外。
-
3 # 平靜如水
綜合新聞案例進行分析, 認為當前大學生深陷校園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
1. 從眾的心理。
從眾是是指群體成員在真實的或現象的群體壓力下其行為或信念上的改變, 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從眾發生的原因多是在情境不確定情況下, 尋求行為參照行成的。隨著網際網路、物聯網、電子商務的普及, “網貸消費”已經在大學校園風行開來。大學校園人群集中度高, 與社會聯絡較為緊密, 但校園與社會資訊相比具有不對稱性和模糊性。相對閉塞的校園和來自周圍群體的壓力, 大學生極易產生從眾行為。2015年騰訊科技一份對不同地域8000名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過網路貸款行為的學生比例為21%, 沒用過但有興趣使用的比例為50%。據2016《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 67.5%的大學生表示使用過分期消費並會繼續使用, 24.3%的大學生表示每月使用3次以上分期消費。
2. 非理性的消費心理。
大學生在經濟上是弱勢群體, 早期借貸多用於繳納學費或應急之用。然而, 近期一份調查顯示, 當下大學生貸款多用於玩遊戲、賭博、買高檔商品, 如i Phone, 化妝品、美容;甚至還有些用於旅遊、談戀愛。騰訊科技《企鵝智庫》欄目做了一項《大學生分期網貸真實需要報告》, 共收到12033份反饋, 期中7932份來自在校大學生。調查結果顯示, 大學生利用網路分期還款購買電子產品的比例高達62.2%。少有學生網貸是用來繳學費或救急用的, 大學生的網貸消費並非為了購買生活必需品。據速途研究院的調查可知, 大學生分期網貸消費金額是5000元的佔比較高, 佔38.6%, 這一貸款金額對學生來說, 負擔較重[2]。由此可見, 大學生這種網貸消費的觀念極不理性。
3. 法律意識淡簿。
從某高校大一新生網貸案例:當被問及貸款利率是多少時, 學生表示不會計算;貸款是否屬於高利貸, 也毫無概念;甚至連每期還款金額, 還款期數都不清楚;也有多數學生不知道高利貸是違法行為, 還堅持還款, 以致達天文數字, 還款金額超出貸款金額的數十倍。裸條借貸的學生當然也不知道, 裸照本身就是無效質押物, 更不知曉私下交易約定不受法律保護;更不知提供裸照本身, 就已涉嫌傳播淫穢色情資訊罪;也有同學在走投無路時, 都不會尋求法律援助, 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4. 對還款能力過度自信。
多數學生在網上貸款時也清楚還款期限、反覆計算每期還款的額度、預估還款的能力。事實是:一般是兩三期後便難以履約如期償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做出投資判斷和決策中存在過度自信特徵。在做決策時過度自信, 會過度注意並蒐集那些支援其信念的資訊, 而忽略不支援其信念的資訊, 對未來事件有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3]。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沒有與勞動力的直接聯絡, 所以無法準確地完成金錢與時間和勞動力付出之間的換算, 缺乏對預支目的和期限的清晰認識[4], 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也是盲目的。在評估還款能力時, 只傾向於蒐集能夠按時還款的有限證據, 忽視顯而易見卻對還款不利的資訊, 過度自信, 以致後來無法如期償還。
5. 貪心攀比, 愛慕虛榮的心理。
時下社會物質極大豐富, 校園貸為經濟弱勢的大學生過度消費、超前消費提供了便利, 滋養並培育了大學生超前消費的習慣。校園貸門檻低, 超前消費盛行, 仍處於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 對網貸消費方式的新奇偏愛、攀比虛榮、使貪慾不斷膨脹;甚至有學生對惡意欠款不以為然、對過度消費不以為恥;甚至負債累累, 仍把拆東牆補西牆的還貸方式視同兒戲。這背後是好逸惡勞、貪婪攀比、愛慕虛榮、快速致富的心理在作怪。
結論
校園網貸盛行, 是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大趨勢。監管層和教育部相繼出臺政策, 規範治理大學生校園貸亂象的同時, 我們應當理性對待校園網貸, 防勝於治, 疏勝於堵。
回覆列表
選擇校園貸的大多數女大學生一般有如下特徵。一是家庭條件不太好,無資金來源。二是愛面子,有的同學臨時有困難,不好意思和家人或同學借款。三是攀比之心,看到別人買手機買好東西就難受,不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四是不懂法,存僥倖心理,認為有錢了還上就可以。哪裡知道一貨深似海,越陷越深,無法自拔。甚至被逼上了絕路。
可悲,可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