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智勇

    機器取代人,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體力與腦力。在體力方面,機器人主要能完成危險性高或者具有重複性的工作,又或者透過機器人可以大幅提高效率的工作,典型應用是工工業領域倉儲、搬運、碼垛、焊接等等;在腦力方面,則是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代替經驗依賴型、簡單重複型等模式化的工作。

    機器徹底取代人是不太可能的,這是因為人和機器各有其特點,對人來說很容易的事情比如直立行走,對機器(目前)來說可能就無比複雜,但對機器來說無比輕鬆的任務,比如從1乘到1000,對人來說又很複雜或者不可能。因此,在機器人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要不被取代,有以下幾方面要注意:

    1.你所從事的工作是否有創造性。簡單的重複勞動被取代可能是一瞬間的事情,但從事創造性工作的話被取代就要難很多。

    2.你的工作主要依賴經驗還是思想。對於需要大量經驗積累的工作,比如律師、會計甚至外科醫生,機器學習可能都會很快超過大部分人。因此如果工作更依賴思考能力的話,也會提高被替代的難度。

    3.所在行業的複雜程度與標準化的難度。只有越來越標準化的模式才更適合機器人生存,個性化、定製化的產品與服務可能更需要人性的力量。

    最後,如果你是程式設計師,可能這種擔憂稍微小一點,畢竟,如果機器人可以複雜到自己寫程式的話,整個世界被顛覆就指日可待了

  • 2 # 微故事微哲理

    大學生應該具備以下一些素質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

    1.學習能力。快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新的領域、業務的能力,在尚未標準化前迅速學習掌握必要的知識並開展相關工作的能力。

    2.創新的能力。機器擅長的領域是可以標準化的領域,大學生就要針對未來發展的需要著重培養個人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在學校學習階段,尤其要刻意培養個人的創新意識,凡事都要多問問自己這個事情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有沒有其他的理解途徑。

    3.共情的能力。人類與機器的本質差別是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類能夠理解人類的各種行為、感情、情感,未來的人類不僅要與人共情,還得學會與機器等其他物種共情,成就人類的宇宙之王的地位。

  • 3 # 閒居蕊珠

    包括兩個方面的素質,一是通識領域,如學習能力、思考能力、溝通能力、書寫能力、語言能力等,具備這些素質和能力,進入什麼領域的公司都能快速適應;二是針對未來,適應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人的簡單重複性勞動越來越沒有市場,未來的人才應具備創意能力、設計能力、講故事的能力、審美能力、發現樂趣以及深度學習的能力等。同時未來人才,應用科學的方式,不斷拓展、管理、更新自己的能力。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要具備健康的體魄、積極樂觀的心理,以及擁抱變化和挑戰的工作態度。機器人是人研發出來的,它具備資料計算、智慧學習等強大能力,但不具備概念識別、思想創意、共情等人類特有的能力,因此,大學生要讓自己成為有思想、有情感、有信念,並始終用正確價值觀念引導時代不斷走向進步的人。

  • 4 # 奮發喬伊斯6

    誠謝邀請,那就要看機器人可以發揮到什麼階段了。就目前的應用的機器人取代的是現在的人體力勞動方面和已知的腦力勞動方面。體力勞動不需要太多的腦力,只是大部分體力的活動。像現在的工業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去工作。完成重複而複雜的工作。工作強度相對較大,而且重複性高。而人工作總會有工作中疏忽,而機器人恰恰可以透過控制器中的程式執行避免掉。從而,能保證生產的產品質量。像餐廳中的服務人員,機器人可以完成點餐送餐任務。再像語音控制的打字,等等。可以透過人工的程式設計控制的機器人的活動。都是可以代替掉人的。

    而對於新興科技的追求以及新技術的創新是不能被機器人代替掉的。新興科技是推動世界發展的不可缺的力量。而對於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以及對於新型材料的探索也是一個前行的專案。人們透過人類的感官和認知進行科技革新也是機器人不能代替的。再有就是人文方面,機器人的發展快,而他對於人類人文的傳承和認知以及判斷力也是代替不了的。

  • 5 # 尋味—湘西

    1.創新的思維能力

    2.動手能力

    3.不斷的學習能力

    4.對事物的洞察力

    5.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大學裡輔導員的存在以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