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輔導員老範
-
2 # 西安張帆高考志願填報
對於大學生大學畢業以後,從事並非本專業的工作或者跨考其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反映了當代有不少的考生家長和考生不重視高考志願的填報工作,在當初填報高考志願的過程中,選擇了考生不感興趣的專業,或者說沒有就業競爭力的專業,或者說還沒有畢業就失業的專業,因而導致了考生在本科大學畢業以後根本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沒有機會能夠進入到更高層次和更高的領域發展,所以,才不得已選擇跨考其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
3 # 才華不減當年
不少大學生都有這樣的遭遇,上大學學的這個專業,畢業後乾和專業不同相關的工作,或者跨專業考研。是不是不對口就是“書白唸了”,是不是“牛頭不對馬嘴”?!!
其實,很簡單啊!上大學選專業只是一個專業選擇或者興趣偏好而已,畢業找工作這是解決生存問題,就是說對口的工作有的時候找不見或者不好找,只能“條條大路通羅馬”,殊途同歸嘛,有什麼大驚小怪;跨專業考研,一是人家有那個能力,能者多勞,二是受就業影響,熱門專業好就業這是王道,只要考中也沒什麼挑剔的。
不過,不管找不對口的工作還是跨專業考研,都並不是大學生的“初衷”,也是情非得已,其中的痛的領悟只有自己領會和承受,他暴露不少問題:
大學與社會的嚴重脫節
1、大學擴招帶來的危機
近年來大學每年都有擴招,自然而然每年都會有幾百萬的大學生畢業,每年都有不少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大學的擴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綜合素質,同時又增加了大學生就業壓力。
舉個例子,哪個事業編或者公務員招聘考試,都是場場爆滿,人多為患。不用說那些對口的或者限制條件的崗位,那些“三不限”崗位(不限專業,不限學歷,不限戶籍)招聘人數與報名人數最低比例也是幾百比一。可以想一想,就算有幾個幸運女神,可是剩下的呢?
2、“你有大學文憑,誰沒有呢?”
現在在社會上,大學文憑一定程度上氾濫成災,大學水平卻不值一提。用一句實話來說,誰沒有個大學畢業證,大專本科研究生等等多如牛毛!
可是光有文憑頂什麼用!大學光輸出大學生又有什麼用!社會缺的是人才,社會缺的是實用主義者!文憑能帶來什麼?文憑只是一個敲門磚而已,如果入崗了企業要的是更多更大的效益,公職人員要的是更專業的更敬業的服務!
大學光是擴招,光是輸出帶畢業證的大學生,“高分低能”讓人汗顏,發人深思。近年來不少大學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積極改變著。教育部從撤銷一些過時的專業以及新增一些熱門的適用的專業著手,努力提高大學生能力素質。
就業的壓力,二次選擇期盼奇蹟
還有就是就業和生存的壓力好大,大學畢業了總要吃喝拉撒,總要生存總要有個飯碗,對口的輕鬆的工作找不到就找不對口的苦一點累一點的也必須去幹,穿衣吃飯也是大學生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
同時,他們也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改變命運。雖然說也是情飛得已,並不是他願意去做,可是現實生活就是這樣,他也無法選擇,只能積極面對。事實上,不少大學生另闢蹊徑也能獲得成功,也能得到各界的認可,也能看到未來和希望。
不要在一棵樹上吊,路是走不出來的,不是等待,也不是徘徊不前,更不是後退。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他們的選擇無形中驗證了這些話,同時滿足了“先就業再擇業”的社會趨勢。
一些同學,跨專業報考研究生,不得不佩服他們,跨專業太難了,不過也有不少專業還是容易的。比如哲學類新聞類專業,會計專業是近年來最熱跨考最多的專業。
只有辛勤付出和努力,就一定能配得上他們的精彩人生,也許人生就是改變,也許換個活法會更好,誰知道呢!也許真的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下一個錦鯉就是你,只要你堅持到底,努力就好!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要清楚,大學裡的專業,是為特定的行業甚至崗位而設定的。專業的設定,一定反應了社會的廣泛需求,為從事相關崗位打下基礎或者提升人的素養而開設的。
舉個例子說,“深空探測工程”這個專業,就是為了研究外太空而開設的。
這個專業看似跟我們沒啥關係,但是沒有它,我們手機可能就沒網,甚至沒訊號,你說,這是不是廣泛要求?
第二,學什麼專業,跟要從事什麼工作有關係,但絕對不是必需,也沒有必須。
比如,哲學,其作用就是幫助人認識社會、認識自我的。學完這個專業,除了當老師繼續教這門課,以及從事相關研究。其他都得轉行。
第三,社會上有太多的職業,是沒有相關專業的。
比如我是輔導員。如果對口專業,應該是學生思政與事務管理。可是根本沒這個這個專業。幾年前,教育部輔導員培訓基地(哈爾濱師範大學)曾經提議開設這個專業,後來也沒開成。但是我們依舊在做。對於從事我這個崗位的人來說,幾乎都沒從事本專業。
再如,市長,或者很多領導(專業技術崗除外),他們的專業也不會是幹部或領導專業。
第四,跨專業讀研,更多的是現實的選擇
比如,跨專業好考,喜歡跨考專業,跨專業更利於工作等。這都是人之常情。
第五,這些反應了什麼問題
其實上面說完了,再總結一下。
1.大學培養的人才,本身就不能覆蓋所有行業、崗位。
2.培養出的人才,也不一定非要從事某個專業。
3.人才是流動的,跨行業流動也非常正常。
4.研究生跨專業考,更多的是處於現實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