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觀察

    在我看來,簽名活動和歌舞類活動形式化是要分開來看的。

    簽名類活動

    簽名類活動的流程

    最後在橫幅上簽名是“簽名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而在我所接觸的眾多活動中,大多陣列織者和執行者往往將這一組成部分,當成重頭戲來進行組織。

    那麼簽名前的知識普及,簽名後的日常打卡,以及活動過後最終反饋就會淪為形式,甚至被忽略。那麼你在橫幅上籤的名只能算是一個簽名而已,代表不了什麼的。這樣沒有任何內涵和挑戰性的活動本身對廣大學生就沒有什麼吸引力。

    當一個活動沒有吸引力,召集不到廣大同學參與,就會進一步挫敗組織者和執行者的積極性,這樣子就形成一條“活動組織者執行者對活動內涵不瞭解→活動策劃組織者不重視→活動沒有吸引力→活動沒有人氣→活動組織者執行者沒有得到正反饋→活動組織者執行者進一步不重視”一條負反饋的死迴圈。

    簽名類活動的組織結構

    那麼至於活動的組織者輔導教師,能否給予活動的執行者學生會部門足夠的支援,保證活動是按學生的想法舉辦。以及學生會部門內部是否充分發揮民主進行商議,保證活動真實貼近學生日常生活。這樣子就會直接決定了活動的參與積極性。

    但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往往是個別輔導老師接到上級領導的任務,第一想的是領導想要看到的是什麼樣子的活動,目的除了為能得到院系對比相應的名次,還有這可能會對以後教師的升遷產生影響。那麼首先從源頭來講,學生活動就脫離了學生日常生活的範疇,往往按照老師想象中學生需要的活動進行。那麼其次而言,學生會幹部為了自己以後的國省市級獎學金,優秀學生名額,會不會像個別輔導老師對待領導一樣,揣摩輔導老師想舉辦的型別,那麼活動在舉辦意圖上就早就脫離了學生日常生活。

    那麼如果活動的制定是由輔導老師的領導制定,在制定這個活動會不會考慮教育局對學校的看待和想法那,然後這位領導也會考慮到自己的升遷問題那?我想答案基本上是肯定的。

    那麼為什麼在學校裡上到領導、中到老師、下到學生會。在制定和組織類似活動都會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那。這個除了個人的私慾之外,這和教育的本質以及社會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教育本來就是教化,是由上而下的傳達,而非由下至上的反饋。比如在某個方面你這個方法不合適,我這個方法比較好,那麼你就應該用我的,而從不考慮“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這樣的活動本質和執行過程中的偏差早就決定了活動註定淪為形式。本身就是表演給上級領導看的活動,不淪為形式才是最奇怪的事情。

    例如在大學中常見的“禁菸”橫幅。首先與大多數同學日常相背離,吸菸的同學本身在群體中就很少。其次吸菸的的同學憑一個簽名就能結束自己長達多年的煙齡,那麼為什麼社會上戒菸所生意還會這麼火爆那?而後,並不吸菸的同學也不會因為自己簽過的名,拒絕自己的好朋友一心誠懇遞過來的香菸。

    在我看來“禁菸”活動,首先在前期宣傳中,除了傳達相應的吸菸有害健康的道理外,還應該教育學生如何拒絕好友的香菸,並進行相應的模擬,以及如何主動勸阻公共場合的吸菸者。而非一味的要求學生怎麼怎麼去做,卻不教育學生該怎麼去做。

    然後在簽名橫幅時,對相應的吸菸者除保證書外,應該將這一條橫幅長時間掛到顯眼的位置,在相應的時間內,對再次發現吸菸的同學,應該讓其劃掉在橫幅中的名字,對於堅持長時間的同學也應該有所突出。有了這樣比較明顯的反饋,才會讓活動有意義,而非淪為形式。

    那麼如果一個活動,剛開始就貼近學生生活會如何?例如“挑戰21天早餐計劃”“挑戰21天早睡計劃”這樣的簽名活動在配合上具體的實施計劃和後期統計,活動效果肯定會好的多。

    關鍵:活動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那麼歌舞類活動淪為形式,除了以上原因外。

    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夠專業,沒有專業的輔導團隊和評分團隊。這樣的活動帶不給學生基本的精神享受,也會被打上形式主義的標籤。

    我還記的之前山藝來我們學校匯演,有很多同學都去觀看,除了表演的女生比較多外,最後走的同學也很少,原因就是人家足夠專業,帶來的節目從個人素質到素材道具都是無可挑剔的。而我們那,很多時候根本毫無頭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那些所謂的學生幹部,現在混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