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美人生

    現在大學生就業確實壓力很大,不過社會需要的人才也很多。大二離畢業還早,可以不考慮那麼遠。但是一定要好好學習,多參加活動,多鍛鍊自己提高能力,同時,還要根據自己的專業和興趣初步確定畢業後要在什麼崗位工作,根據定下的努力方向,積累知識和能力。學到真東西,有能力,有目標,踏入社會也不怕。前方有很多美麗的東西在等著我們,雖然未知,充滿忐忑,但是也令人嚮往。

  • 2 # 八爺紅人館

    的確很迷茫啊,上大學後就要考慮以後是繼續深造還是工作,找什麼工作,自己喜歡什麼,有什麼能力,能不能獨立,能不能適應社會,考研要考哪所學校,什麼專業。

    不喜歡現在這個專業那就轉專業啊,不喜歡就不要勉強自己,也可以去聽一些其他專業的課,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 3 # 心立方

    大學生迷茫很正常,畢竟正處在一個人生的轉折期,馬上就要告別校園生活,準備踏入社會,迎接新的人生挑戰,所以迷茫是正常的,不迷茫反而是有點奇怪,要麼是壓根沒意識自己所要面臨的現實,整天渾渾噩噩的度日,要麼是規劃好了自己的人生,所以內心篤定,但這樣的人應該太少,可謂是鳳毛麟角。

    所謂專業的問題,你已經大二了,很難再換專業,那就接受現實吧,其實大學學習的專業真得很難影響你未來的職業,你現在的專業只能為你提供一個大致的方向,至於未來究竟會做什麼行業誰也說不準,所以沒必要擔心你現在的專業將來對不對口,儘量去學,如果實在不喜歡那至少也要拿夠基本的學分,能順利畢業就好。千萬別因為厭惡專業就整天逃課,最後影響畢業那麻煩就大了。

    其實大學裡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興趣,雖然專業不能改,但大學時間自由,課餘時間很多,你完全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去學習瞭解,培養自己在那方面的能力,所以與其迷茫痛苦,還不如放下對專業的偏見,珍惜好自己的時間,努力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然後為自己的未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最後說一句誰也無法預知未來,所以別太在乎未來是什麼樣,重要的是現在,是當下,您能否活在當下,過好充實的每一天才是你應該關心的問題。最後祝你早日走出迷茫,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 4 # 思並快樂著

    身處大學,遇到過很多學生類似的問題,比如:“老師我很迷茫,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努力?”“老師,我不太喜歡這個專業,我不知道將來能幹什麼?”“老師,最近課程安排很閒,很迷茫,不知道該怎麼安排度過這段時光?”“老師,感覺念大學沒有什麼意義,該怎麼辦?”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為什麼中國的大學生會普遍性地產生迷茫情緒,我大體歸納原因如下:

    第一、從小學到高中,應試教育模式下的中國學生,普遍性地呈現為一種由父母、老師等外力推動型的學習狀態,再加上高考的壓力,使得學生根本無暇去自主思考、自由發揮自己個性層面的東西。進入大學後,學習推動型外力消失,原先終極考大學的目標消失,從原先的被安排到大學階段的自主安排,很多學生會一下子無所歸依。

    第二、中國大學不像西方大學,寬進嚴出,而是恰恰相反,嚴進寬出,學生在大學四年只要不太過分,基本都能畢業,順利拿到學位。這也導致很多學生始終遊離於學習狀態之外。打遊戲、玩手機、談戀愛等,無所事事的狀態,很容易滋生出虛度光陰的空虛和迷茫。

    第三、大學專業的低歸屬感。應試教育模式出來的很多大學生,他們就讀的大學專業往往和他們真正的興趣偏好南轅北轍,不認同所學專業,但又沒有勇氣、沒有方向去改變現狀,於是只好迷茫中得過且過。

    第四、過早憂慮未來,現在大學生就業狀況極其不樂觀,一畢業就失業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單憑一張大學文憑就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遠去。由於無時不刻都在擔心著自己未來的回報與當下的付出是否成比例?以及對未來缺乏足夠的信心,於是,很多學生在患得患失中陷入迷茫。

    如何擺脫迷茫狀態?我的建議:

    第一、讓自己忙起來。我對學生常說的一句話:你迷茫是因為你太閒了。有那迷茫的功夫,不如給自己規定階段性目標和總目標,然後付諸行動。讓自己忙起來可以有很多途徑,比如:讀書、聽課、實習、打工、考研、考各種等級證書等,總之,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樣機遇來臨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抓住。

    第二、不要過分憂慮未來。具有遠慮的憂患意識值得肯定,但不能光停留在“遠慮“層面,更得有“近憂”,在未來高度不可期的前提下,把你目前能做好的做到最好,不要好高騖遠。

    第三、少點急功近利。我的經驗,不功利反倒能成就最大的功利。比如很多學生往往把“是否有用?”作為衡量一切行動和努力的標準,這反倒讓他們錯過了太多的人生風景。其實,你所經歷過的,你所聽過的課、你所讀過的書,都不會雁過無痕,都會成為你生命中的印跡,而且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刻讓你光彩熠熠。

    第四、如果你沒有明確的愛好興趣,明確偏好的專業,那麼,不妨試著去接受、喜歡當前的專業,可能有一天你會有柳暗花明之感。

    以上,供參考。

  • 5 # 親媽學堂

    迷茫是當今大學生的普遍心態,造成大學生普遍感到迷茫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首先,當初選擇專業時的草率。大多數孩子在高考結束後,填報志願的主要依據是自己“能上什麼”而不是“喜歡學什麼”。十二年小學初高中的學習都已考上大學為主要目標,孩子們從六歲到十八歲的學習都已應試教育為主,在學習的過程中並不能發現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高考分數出來,大多數孩子考的分數家長在幫助孩子選擇大學專業時往往以孩子分數能上上的學校和專業、或者就業熱點為導向,孩子在長期應試教育的訓練中普遍磨滅了個性和愛好,老師和家長讓學什麼就學什麼,但實際上很多家長對大學的專業並不瞭解,導致孩子在選擇專業時糊里糊塗,不知道的專長和興趣是什麼,更別提有意識認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了。

    第二,長久以來“看護式”教育與大學生活“自主式”教育之間的矛盾。很多孩子進入大學的第一感受是“不知所措”。從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被動學習方式突然切換到生活學習雙自主的模式,很多孩子在沒有作業、很少考試的大學生活裡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大學的課程安排相比中小學更加靈活,上課講授的內容並沒有整齊劃一的大綱,不用天天寫作業,不用整天應付考試和擔心考試成績。十幾年都在應付各種考試的繁忙中度過的年輕學子們,進入大學後冷不丁“閒”下來,有大把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生活瑣事和學業都由自己做主。太多的“自由”反而讓長期生活在大人規劃裡的孩子覺得不知如何自處,所以會出現很多大學生不愛上課學習,只愛打遊戲逃課的惡性迴圈中。

    第三,對走出大學校園之後生活的恐懼。在我接觸的大學生裡,迷茫情緒最集中爆發在大學三年級。經歷了十幾年苦讀終入大學的喜悅感新鮮感之後,體會了大學課堂“不過如此”的失望和無聊,面臨著升學、就業的壓力和選擇,大三的學生突然發現自己——什麼都想幹、什麼都不會。加上現在國內的經濟處在轉型期,大學期間的就業選擇非常多元化。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個性差異很大,前路看上去選擇很多,但走上哪條堅持到成功都不容易。加上現在很多大學的課程並不能在現實中對改善生活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很多大學生會覺得大學教育是無用的。但囿於大學課程的要求,很多課雖然沒興趣、覺得無用也不得不上,所以很多孩子在大學裡覺得課程無聊且浪費時間。

    大學生普遍迷茫的現象似乎現行家庭和學校教育體系下缺陷的集中爆發——身體的成年和精神的不能自處。今年帶學生做專題片實踐作業,有一組做了一個選題——“新青年”之煩惱,試圖透過一個小專題片去探討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開學初和孩子們討論選題時,跟他們講了我當年上大學的一些情景,他們很羨慕我們當年上大學時的簡單和低成本。我當年上大學時是公費生,大學四年沒有什麼經濟壓力,畢業後的工作也是學校包分配的,所以在大學期間的每一天都是在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不用操心就業掙錢的問題。

    現在的大學生其實總體來說比我那一帶大學生“聰明”——接觸的資訊更多、新技術掌握得更加純熟,他們需要的是在身體已經成年之後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自主能力和對未來的控制力,多交朋友、開闊眼界、明白自己所愛……這些可能是讓大學生不迷茫的最好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父親,怎該麼樣告訴孩子為什麼一定要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