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鬧星辰裡的熱帶魚
-
2 # 加盟評論
謝邀,我是變革家筆哥。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和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變革而不斷變化著,不良的消費觀很容易引起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因此, 理財同樣也需從早做起,從小做起。大學生樹立正確理財觀,合理消費,抵制盲目攀比才能獲得更加健康的身心。首先,正確引導大學生消費的發展方向,滿足大學生的消費需求需要外部因素的助力。如家長、學校需共同合作,做好大學生消費的正確引導工作。作為家長一方,首先自身應有一個健康的消費觀念才能給子女樹立正確的榜樣。其次,家長還要對合理消費給予支援,對不合理的消費予以指正,不可一味縱容。而作為校方,也要把消費道德教育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範疇,引導大學生樹立節儉的品德,尊重父母的勞動收入。同時,在抓好校園文化建設時,也要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消費文化氛圍。但歸根到底,就理財本身而言,家長、學校的監督只是外因,大學生自身理財觀念的確立以及合理理財的行為才是最終目標。大學生要學會貫徹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在提高智商與情商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自己的“財商”。同時,對各種高檔的消費品要能抵制住誘惑,避免不必要的消費。
是個拜金的社會。盲目攀比無非是緣於虛榮心做崇。而虛榮心就是一種性格缺陷,嚴重的,就是心理疾病。當你的自尊心被扭曲,很多東西就會變得畸形。而盲目攀比就是典型的虛榮心表現。越缺什麼越是要過分的表現出自己的在某一方面的“強勢”,總是特別在意、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又伴隨著強烈的嫉妒心。總之,這是一種病,你願意被人看作是病人嗎?有心理疾病的病人!
你一定不願意。那麼先從心理上對自我有一個客觀的認知。
我經常跟很多人講,我們無論是生活、工作,都要從一開始努力搞清楚一件事,我們到底要什麼?你的目標,你的理想是什麼?如果這個東西你能確認,那就要接著考慮,你能為此做點什麼?沒有行動力,你要什麼都是海市蜃樓,還會變的好高騖遠、好吃懶做。
基於自己的能力、財力,確定你要為之奮鬥的目標,並以超越常人的堅持和毅力,去實現它。這個過程一定是需要積累的、甚至是痛苦的,但人生不就是這樣嗎。你我又不是王思聰。拼爹沒得拼是99%的人必須面對的現實。這個社會很殘酷,很現實。你需要靠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稍微扯遠了。
盲目攀比根本就無需抵制,因為這個東西本該就不應該出現在你的身上。
回頭來說大學生如何理財。
我講一個自己的大學經歷。高三暑假,在上大學前的最後這一個暑假,我為了給自己攢點生活費,一個人跑到省會城市,在飯店打工一個半月。每天洗盤子、跑堂、買菜、幫廚。手指不小心碰破了,簡單一個創可貼,但每天手都要泡在水中,最後發炎潰瘍。這是我當時能靠自己做的事情。
上大學後,我竟然沒有交學費,身上剩了300塊錢的生活費,其他的全部投進了股市。我之前雖然很關注經濟財經內容,但對炒股還是一個新韭菜。虧損是確定的。每天我買2塊錢的饅頭(6個),一小袋涪陵榨菜。我堅持了快兩個月。後來學校的催款通知書直接發到家裡。老爹跑來省城學校,再次交了學費。問我錢去哪了,我說我學著炒股。好在老爹當時說的話我現在都記憶猶新,他說,這些錢就當練手吧,別有壓力,錢沒了再掙。我為了炒股,去蹭金融經濟證券投資的課。買各種書籍、聽所有能接收到的股票廣播節目,每天都把所有的個股k線看一遍,每天做筆記。這是我選的,我想賺錢。
說這個的意思,無非是,理財,你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你必須有可供支配的自由的現金(多少是另一回事)。你選了要理財、要賺錢,你就要對此負責。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情,掉下來的更多是陷阱。不要有太高的預期,一夜暴富也不切實際。
在此,我的建議是,根據你自己的財力,在不影響你學習生活的前提下,有理財的規劃。比如基金定投,如果你每月有1500塊錢的結餘,拿來做基金定投,無疑是一個最好的選擇。當然,你必須瞭解,基金是什麼,基金有哪些分類,基金有什麼風險,基金怎麼選擇。初期,我的建議是,定投指數型基金。當然,你先要學習。
千萬不要去買p2p,貴金屬、現貨、微盤等等不靠譜的東西。
控制消費這個事情,你如果不盲目攀比,就沒有什麼問題。量入為出,合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