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世一俗人
-
2 # 使用者8905341426113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迫使大學生不斷學習以防止被飛速發展的社會所淘汰。然而,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也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承受著學業、戀愛、人際、擇業、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失調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從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來看,我們身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那麼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確保大學生以良好的心態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成為了現在社會的熱點問題。
現代社會,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社會環境變化及其身心鉅變加深了他們的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使得其心理、行為問題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數增加。許多學生因經受不住在別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壓力和挫折而產生極大的挫折感、高度焦慮和抑鬱。據1998――2001年對各類高校大學生的心理調查表明,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比例佔學生總人數的15%――20%,呈上升趨勢。各高校都有因心理疾病而導致盜竊、自殺、流氓等行為的現象。最新研究表明,大學生具有灰色心理的人數呈上升趨勢,很多地方已達到30%。這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讓人甚憂,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急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根本上提高其心理素質,提高其心理適應能力,這是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是培養健康人格、增強其應對社會壓力及挫折能力、形成個體健康個性的客觀需要,是時代的要求和挑戰。進入大學後,大學新生必須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新的學習任務、新的人際交往及新的社會角色。但是許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會出現不適應現象。
1、生活環境不適應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在上大學前,許多學生的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進入大學後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一時生活上不能自理;的學生開支無計劃,時常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每天迴圈往復於三點一線(宿舍—教室—食堂),面對豐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園文化生活無所適從。其次是理想與現實的期望落差太大而致的不適應。在進入大學前,許多學生想象的大學都是校園風景如畫,教室寬敞明亮,師生團結友愛,處處歡歌笑語,充滿詩情畫意。然而,進入大學,經過短暫的興奮期之後,這些學生卻發現現實中的大學並非自己想象的那麼完美。這致使一些學生常常悵然若失,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形成失落心理。
2、學習不適應
一是學習心態不適應。很多大學生在中學時代是班級乃至學校裡的佼佼者,經常體會到優越感。進了大學後,發現“山外青山樓外樓”,自己在同學中並沒有優勢可言,新的競爭使許多人失去了過去作為“尖子”的位置和優越感。二是學習目標不適應。高中階段學習目標很明確,就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順利地透過“獨木橋”。進入大學後突然失去了目標因而易產生失落感。三是學習方法不適應。與中學相比,大學的上課時數明顯減少,學生自學時間大大增加。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大量的課餘時間,使得部分新生常感到難以適應。
3、人際關係不適應
首先表現為相形之下的自卑感。大學是人才薈萃之地,能考上大學的學生多數是中學時的子生,自我感覺良好。但到了大學後,原有的優勢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從鶴立雞群變成了平庸之輩。其中多數學生滿懷信心和希望,開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學生卻因原有的優勢被削弱甚至喪失,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導致自我評價失調,產生自卑心理。
4、愛的缺失的不適應
進入大學後,初次遠離家鄉、遠離朋友和親人,在沒有父母呵護的情形下過著獨立的大學生活,他們的情感處於一種失落狀態,有深層的挫折感。另外還有與異性交往的強烈願望。於青春期的大學生,生理上已逐漸成熟,在心理上產生對異性交往的渴望和興趣,但很難把握學習、友誼、愛情的關係和分寸,因而出現不適應心理。
5、自我認識不適應
大學新生在中學階段一般都有自己穩定的交際圈。進入大學之後彼此陌生,受青春期“閉鎖性”心理的影響,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同學之間交往較為謹慎。由於不願意主動接近別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時溝通和表達,大學新生會出現人際關係不協調,感到“知音難覓”,產生了壓抑、孤寂和抑鬱心理。另外,對他人和社會的片面評價會導致人際關係的不適應。少數學生往往由於聽到、看到或親身經歷了一些社會陰暗面,便偏激地認為社會一團漆黑,甚至將社會上一些美好的現象也認為是虛偽的,產生憤世嫉俗的情緒。
對於這些心理困惑當然也是有辦法去解決的,我們應該選擇去適應。而適應也有積極應對和消極迴避兩種方法,積極的適應會促進個體的發展,反之消極的逃避會阻礙個體的發展甚而會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因此,應有正確的調適方法。
1、學會生活
第一,接納現實,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來到了大學後,雖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但要學會接納現實,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第二,主動適應並儘快掌握新生活的技能。一個人獨立標誌就是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掌握生活的技能。新生應該學會社會交往的技能,學會處同寢室、同班、同年級同學之間的關係,學會安排自己的課餘生活等。第三,正確運用心理調適策略。個體心理除錯對於維護心理健康,增強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新生應該學會心理調適的具體方法,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直面挫折、處理好心理落差、選準參照系、行為補償法等。
2、學會學習
首先要培養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強化自主和能動意識,變中學時代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增強學習的目的性,激發成就慾望。其次要更新學習方法,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主導的自學模式。最後要重視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就要注意培養自己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習要有計劃性,要把每天的時間安排好,克服隨意性;要有規律性,要注意掌握學習的節奏,提高學習效率;要進行合作學習,能處理好學習與課外活動、人際交往的關係,促使自己身心得到最大的發展。
3、學會交往
首先要掌握交往之道。大學生不能以個人好惡為標準來要求其他人,要學會用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要學會寬容與理解他人,常作自我批評和換位思考;要客觀對待別人的優勢。在承認與別人有差距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自信心。其次要學會和異性進行自然的交往,正確處理友誼和愛情的關係。
4、學會做人
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要正確的認識、評價自己。在新的環境裡要認清自己的實力或潛力,樹立自信心。其次要學會從參照物件的多少和參照面的角度設定參照系。最後,要不斷吸取別人的長處,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養水平,在平等的交往中達到互補。
健康的心理品質是我們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的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適應能力,對開展充實而豐富的大學生活更有意義。這也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中國的大學生畢業生的工作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實行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的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是大學生產生了困惑和不安定感。因此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強、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鍊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換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做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和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心理健康同樣也有利於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健康的個性心理是我們進入社會的先決條件和首要條件,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更好的為自己的未來奮鬥。同時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未來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這麼的重要。
回覆列表
剛進入大學校園,主要困惑是不知道大學生活該怎麼過,該幹些什麼。
從充實而忙碌的高中步入悠閒自在沒多少約束力的期待中的大學,剛開始都會享受著份輕鬆悠閒,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懶散,越來越沒有目標,越來越沒有追求。在不知不覺中,大學生涯就結束了。但是步入社會的你,一定會後悔。後悔在大學沒有多學點知識,後悔沒有在大學多考個證,後悔自己度過了一個那樣的大學時光。
剛步入大學的同學,一定要好好想想,你寒窗苦讀十幾年上大學是為了什麼,給自己訂個目標,這個目標不需要多大多宏偉,但是你可以在大學實現它。多學習一些自己專業的知識,知識是永不過時永不閒多的一筆財富。瞭解一下自己專業需要考的證,看看在大學可以考那些證書,能考的儘量在大學期間考下來。因為上班之後你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去學習了。當然,大學生活區別於高中,還是比較自由的,可以去參加自己感興趣或者自己有特長的學生會,豐富業餘生活,德智體美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