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大居
-
2 # 四川達州人
明清時期,內閣大學士名份提高很多,甚至達到正一品,號稱閣老,首輔次輔。
但諸位應該瞭解的是內閣的作用與許可權。
自明成祖開始,內閣逐步形成,最初只有五品級別,是輔助皇帝處理行政事務的機構,有權但地位低下。
原因在於,自朱元璋廢黜中書省及宰相,六部九卿的龐大行政事務是皇帝一個人無法玩得轉的,這就必須找人來協助處理比如預審分類奏摺,對重大事務提交初步處理建議,依據皇帝決策書寫詔書、傳遞六科給事中稽核,再送達六部執行等具體事務。
所以,明代前期的內閣實際還是回到唐代的中書省職能,也即皇帝秘書處。
隨著皇帝厭倦行政,內閣權力逐步擴張,明代中後期的內閣獲得獨立運轉能力,不僅掌握貼黃權(對奏摺的處理意見)也擁有書寫命令的權力。內閣真正成為宰相群,具備中書省職能也有較多的決策權(沒有稽核、執行權)。
清代建立軍機處之前,不論如何改名,不管叫南書房,上書房,還是什麼,只是內閣成員增加很多而已,與明代中後期內閣基本一致。
成立軍機處後,軍機處實際獲得了預審分類奏摺,擬定處理意見,草詔的職能,內閣也就基本失去大部分權力。
所以,清代中後期大學士屬加銜與榮譽,職務本身是沒有權力的。只有兼任其他重要職務的大學士才能被稱為中堂成為真宰相。如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大學士兼尚書侍郎等。
結語:軍機處成立前的大學士是真正具備決策權的中書令(近二分之一的完整相權)。而軍機處成立後的大學士失去中書令職能,只是一個安撫大臣的榮譽頭銜。
-
3 # 笑傲微塵cy
內閣大學士一定要管部才名副其實。管部就類似於現今的某某副市長,分管建設局交通局等部委辦局,那才有實權。清朝就是這樣的,大學士不管部,那就只是一個榮譽頭銜,說明你你個人很有學識,僅此而已,但管部,比如說,皇帝封你為文華殿大學士,分管禮部,吏部,那你就是實權大學士,你到部裡去公幹,部的尚書要讓出堂上正中的位置給管部的大學士,因此,這種大學士又被稱為中堂大人。就像李鴻章,和珅,多半電視劇電影裡都被稱為和中堂,李中堂,由此而來。如果大學士不管部,那就沒有什麼權力了,只是皇帝身邊的一個高階文秘或者參謀罷了,並沒有六部尚書那麼有實權。
-
4 # 滄海拾遺錄
這個問題的結論下得過於草率。內閣大學士品階高低有其發展過程,其權力大小要看擁有內閣大學士頭銜的官員具體情況而定。
內閣大學士這一官職起於唐朝盛於明清兩朝。明朝建立後,延續了歷朝歷代輔佐皇帝處理朝政的丞相職位設定慣例,設有左右丞相。但丞相分擔了皇權的部分日常職責,為喜歡獨攬大權的明太祖朱元璋所不喜,在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取消了丞相一職,改由自己親自處理日常政務。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仿宋代制度,置華蓋殿、謹身殿、英武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
明成祖朱棣任內開始設定內閣,後世的明朝皇帝的精力和能力無法與朱元璋相比,開始倚仗大學士們幫助處理政務,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大學士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儘管當時還是從二品,但在朝堂之上位列於六部尚書之前,後來內閣大學士又按地位高低順序,分為首輔、次輔、群輔,首輔“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從這個角度看,明朝中後期的內閣大學士權力要高於六部尚書。
到了清朝,清朝雖然延續了內閣大學士的官職設定,清朝前期設定的內閣大學士分為滿漢之分,其中滿六人,漢四人。乾隆中期形成大學士三殿、三閣規制,但內閣大學士品級雖高,卻沒有與品級相應的實權,權力自然趕不上六部尚書,屬於清貴散官。清朝延襲明制,不設丞相一職,早期受入關前貴族共和制影響,議政王大臣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雍正八年,設定了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機構,由重要大臣出任,能夠入值軍機處,表明該大臣已經位極人臣,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宰相”。由於許多軍機大臣都被授予內閣大學士的頭銜,如我們熟知的和珅同志除了大學士頭銜外,能夠在朝堂上呼風喚雨,還在於他還有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尚書等兼職,民間常稱有內閣大學士頭銜的軍機大臣為“真宰相”,清朝歷史上許多軍機大臣都有內閣大學士頭銜,這就使得他們的權力地位高於六部尚書。
-
5 # 達摩說
這個問題問得太籠統,因為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內閣和內閣大學士的權力是有變化的。
朱元璋廢丞相後,又設定文華殿、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作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侍從機構出現,以減輕廢相權後的政務壓力。但這時候還沒有什麼內閣,大學士也沒什麼權力,品級也不高,只有正五品。
朱棣在位期間,解縉等人入直文淵閣,標誌著內閣正式出現。此後,內閣大學士的官品和權力逐漸水漲船高,不僅列在六部尚書之前,還獲得了票擬的權力。至萬曆前期張居正輔政,票擬與硃批基本上高度一致,內閣大學士權力更大,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
清初繼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為正一品。乾隆時期以三殿三閣為定製,同時又設協辦大學士,但清朝的內閣權力不大。清初有議政王大臣會議掌權,後來康熙設南書房,屬於另設了一個小內閣,直到雍正設軍機處,才逐漸架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將審閱奏摺、草擬諭旨等權力攬入皇權之手,而內閣就更加邊緣化了,內閣大學士及協辦大學士往往作為榮譽頭銜出現,品級雖高,無實際權力。
也就是說,在軍機處成立之後,內閣大學士只有兼任了其他實權職務,如軍機大臣、六部尚書、領侍衛內大臣等,或是被指派為管部的大學士,才算得上是威風八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堂”,否則便是提前退休的徵兆了。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看一下內閣大學士的由來。明朝建立的初期,繼續沿用了古老的丞相制度。但明朝皇帝不喜歡丞相分割自己的權力,朱元璋撤銷了丞相制度,皇帝親自負責所有的工作。對於皇帝來說,自己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因此,朱元璋建立了內閣大學士制度。起初內閣大學士僅僅是五品官,而是隻能輔助皇帝的工作。但皇帝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隨著皇帝能力的降低,內閣大學士們開始負責各方面的工作。進入明朝統治的中期,內閣大學士已經超越了六部尚書,形成了著名的內閣制度。
由於加上了其他官職,內閣大學士成為了數一數二的高官,各級官員稱內閣大學士為“閣老。” 當然,如果僅僅擁有內閣大學士的頭銜,還僅僅是虛職。最主要的還是能不能入直文淵閣,只有能夠入直文淵閣,才算成為了真正的閣老。內閣大學士有好幾個人,例如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等。清朝入關以後,雖然沿用了內閣大學士制度,但清朝的內閣大學士都是虛職。清朝建立的前期,議政王制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連皇帝也無可奈何。到了雍正皇帝在位時期,建立了著名的軍機處,軍機大臣開始成為權臣的代名詞。
至於內閣大學士,根本沒有多少權力。連乾隆皇帝都直接表示:“夫宰相之名自洪武時已廢而不設,其後置大學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職權僅票擬承旨,非如古所秉鈞執政之宰相也。” 在清朝歷史上,如果一位高官擁有內閣大學士的頭銜,但是沒有其他的官職,那這個官員就沒有多少實際權力。和之前的太師、太傅等官職一樣,雖然名義上屬於高官,但沒有直接管理的部門。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曾經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如果和珅僅僅擁有這麼一個頭銜,那就屬於回家養老型官員。
但和珅除了內閣大學士的頭銜以外,還擁有領侍衛內大臣、理藩院尚書、軍機大臣、內務府總管等一系列實權型崗位。因此,其他的官員都會稱和珅為“和相爺”或者“和中堂。”由此可見,內閣大學士並不可怕,關鍵看有沒有其他的官職。 例如與和珅起名的紀曉嵐,紀曉嵐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雖然也擁有內閣大學士的頭銜,但是僅僅負責編撰書籍的工作。所以說朝中的重臣根本不把紀曉嵐當回事,直到嘉慶皇帝在位時期,紀曉嵐才擁有了一定的實際權力。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知道紀曉嵐是什麼水平,一直沒有給紀曉嵐實際權力。和珅曾經把劉墉、阿桂和王傑視為自己的對手,請注意,和珅也沒有把紀曉嵐放在眼裡。其實最讓和珅頭疼的是王傑,和珅拿王傑一點辦法都沒有。從這一點來看,僅僅擁有內閣大學士頭銜,確實不算什麼高階官員。
除了賞賜給朝中的重臣,各地的總督和巡撫,如果戰功赫赫也能得到大學士頭銜。尤其是進入清朝統治的後期,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戰功赫赫。為了賞賜這些官員,三人都得到了大學士的頭銜。李鴻章被冊封為文華殿大學士,曾國藩為武英殿大學士,左宗棠為東閣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在明朝僅僅是五品官,到了清朝調整為一品。從品級來說,內閣大學士高於六部尚書、總督和巡撫們。但從實際權力來說,如果內閣大學士沒有其他崗位,根本不可能壓制六部尚書和總督、巡撫。地位高而權力低,這樣的官員在官場上最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