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考研路ENTP

    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有益於自身的心理平衡、靈魂淨化;做一些利他的事情,能讓我們獲得友情與人類之愛;做一些利他的事情,還有可能得到高額的回報,雖然我們並不指望、並不期待這些回報。但不指望、不期待並不代表它就不到來。

    究竟如何培養自己的利他行為呢?心理學家給出四點建議:

    第一,要充滿愛心。

    愛,是利他的基礎。《華嚴經》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就是慈悲。人世間種種的苦都是因終日計較自我得到多少利益、快樂,卻從未為別人設身處地想,由於每個人只為自己利益,自然會引發出利益的衝突,群居的社會中應能謀取雙贏的局面,若只是一味佔奪,必會引發群起而攻之,又如何能有安定祥和的生活?所以,世間真正的“愛”是利他而非利己,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更是不求回報的佈施。

    第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欣賞他人成就表現。

    大學裡每一個人都來自五湖四海,生活習慣各不相同,要尊重人家的生活習慣,同時每個人的聰明才智,生活背景,個性特徵也不一樣,對於別人的表現,應該從積極的一面去肯定,特別對於取得成就的同學應該真心的祝福人家。這種瞭解個別差異,尊重別人的表現,不但“利他”,相對的,獲取他人的友誼之愛,何嘗不是“利己”呢。

    第三,學會移情。

    這裡所說的移情可不是移情別戀喲。

    在心理學中,移情是指感受他人的思想、情緒、能夠用創優的思想方法進行思考的能力。這一能力對我們適應生活、與人交往十分重要。它不是生來就有的,需要經過生活的歷練和有意識的培養才能形成。

    第四,不是我們有幫助別人需要時才去利他,而是在別人需要我們幫助之時去利他。有人的確做了不少好事,但別人並不一定十分感激。原因就在於,他今天想做件善事了,便去幫助別人,可能並不是雪中送炭,所以別人也就不以為然了。

  • 2 # 精神家園001

    利他行為的提高,需要我們從思想上認識到在人群當中,我們需要具備利他的這種素質,還需要我們提高我們自身的能力,當我們遇到,他能需要幫助的事情時,我們能夠出手相幫。比如有人落水了,但我們不會游泳,即使願意幫助,也只能是損失了自己也幫不了別人。總之就是提高思想認識,提高能力素質!

  • 3 # 河南開封杞縣008

    大學生應根據自已的專業特長,多做為國家,為民族有益的事兒,為擴大社會生產效率而奮鬥。

    在日常生活中,多做為人民為他人有利的工作,但要保護自己安全這是要務,在緊急情況下,不要得不償失。就是救人姓命,也要實事求是,量力而為,要智鬥不安永鬥論英雄!!

  • 4 # 七哥開陽

    提高對社會責任崗位責任的一種擔當精神

    利他是對自己的一種捨棄 是一種包容心 是一種無私奉獻 是一種仁愛心

  • 5 # 蒙正心理素心先生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想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最好的方式一定是由覺察、自我的覺察導致或者引匯出來的改變。覺察能改變一個行為,就是因為覺察能夠讓自我的思維模式進行調整。

    一方面是體驗型訓練。大學生如果想真正形成利他的行為,首先要改變了他的思維模式,要改變他的思維模式,我們單純用思想教育或者心靈雞湯是很難實現的,一定是讓其實實在在感受到由於無私可以成就更多的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的時候,他才會主動去從內在調整這種思維模式,從而達到改變行為習慣,體驗型訓練就可以讓我們大學生去覺察、去體會、去反思我們以前那些思維模式,並形成有意識的調整和改變。

    二是以小而成大。在這些體驗式的訓練的前提下,我們就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輔導,引入家國概念,甚至是整個人類命運的概念,讓我們的大學生的眼界更開闊,格局更加宏大,從而使我們的利他行為更具使命感。這方面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思想工作的意義所在。

    三是客觀評價社會。當代社會無論是一個小團體大到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都會有許多不公平、互相欺壓等等一些我們不願看到的現象。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加要客觀的看待,要看到社會的積極的一面、主流的一面,避免自己受負面的社會現象的影響,而讓自己在社會中顯得無助和壓抑。

  • 6 # 高位出局分享

    其實很好做,先從簡單做起,如走路時地上有條⭕️型繩子或是包裝帶之類,把它丟進垃圾桶,使它不會拌倒後面的人就是利他,(很多人不知這種O型帶子之類會拌倒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問下大學生服兵役有什麼好處?退伍還能繼續在大學學習嗎?女生服兵役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