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旺吳居士

    所謂的漢服就是戲服而已,不是主流人群穿著的就是奇裝異服。時代改變隨時間就要隨時代感,中國有漢服標準嘛!還不是一些商家炒作起來的,在者說學校是學習的地方不是耍個性的,,學校應該有規矩離開校園是學生自己自由,但在學校內就是不可以這就是規矩,雖然說是大學校園,但把所謂的"漢服"是什麼民族服裝,戲服就戲服。漢族什麼時候有服裝了!老夫怎麼不知道,社會上也就算了,大學呵呵說的就是,看看現在的大學有大學的樣子嘛?花著父母的血汗錢明是讀書求知,實際情況呢?老夫多年前是做HR的看看來求職所謂的大學生還不如民工,都不知道四年大學怎麼畢業,可能是天天穿所謂的漢服畢業的吧!若是我孩子在大學這樣就不要讀了,回家來去倉庫打包好了,家長是花錢讓去大學讀書的,不是拿錢去穿戲服得瑟。

  • 2 # 鮮辣廣西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也被稱為“華夏衣冠”。“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中華悠久的文明孕育了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

    漢服從商周時期開始,經歷了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北韓等國,延續五千年之久。清朝“剃髮易服”政策使得漢服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需要注意的是,旗袍、馬褂、唐裝等不是漢服。

    2003年11月,王樂天第一次把漢民族的傳統服裝穿上了街頭。王樂天是電力工人,穿著由薄絨曲裾式長袍和繭綢外衣組成的漢服,在河南省會鄭州市區的廣場、公園、商場還有步行街穿街走巷。他說,他這樣做是希望以個人的微薄力量“推廣漢服”,讓漢族重新接受此一傳統服裝。

    後來,漢服開始重新迴歸到人們的視野,有許多人投身到了漢服推廣的行列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製作漢服以及漢元素的服飾。

    漢服出現在大學校園也不是什麼新鮮事,這是年輕一輩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承我們華夏文明,傳承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自己就擔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的老師,我會帶一些漢服給學生試穿、體驗,他們大多是第一次穿漢服,也有一些同學自發穿著自己的漢服來上課,能夠看到年輕一代也在用自己的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沒有徵得他們同意,不能隨便發他們照片,所以我打了碼)

    我想透過這樣的行動,讓他們感知漢服,瞭解中國服飾的發展歷史,體味中華服飾的魅力。

    漢服有幾個特點:交領右衽,袤衣廣袖,繫帶隱扣,並且有中縫、接袖。

    單說漢服背後的中縫,最初是由於古代布幅不夠造成的,於是出現了布料拼接產生的中縫。後來,衣身的中縫被賦予了剛正、公平、正直之意,於是它就作為一種傳統保留下來。所以,漢服體現了華人剛正不阿的氣節。

    有人說,漢服太過於傳統,穿著不便,但事實上,也有一些改良過的漢元素服飾,他們在設計上,將裙長、袖長改短,更加便於日常穿著。這些服飾同樣也非常好看。

    光了解漢服還不行,還要了解它背後的歷史與文化,中國是禮儀之邦,對衣冠都很有講究。冠即頭飾,男子成年行冠禮,女子成年則有笄禮。

    現在每逢傳統節日,就有許多漢服愛好者自發組織一些傳統活動,比如七夕穿針賽巧、中秋祭月等等,都在用他們的行動推廣漢服文化,傳承中華文化。我覺得這是值得認可的事。

    現在日本、北韓半島的服飾基本都是受到漢服的影響,又加入了他們本國的一些特色。而他們對於傳統服飾則更為重視。

    今天提到中國服飾,可能我們想到的是旗袍、中山裝、唐裝等等,但不能忘記我們曾經也有非常華美的漢族服飾。

    (素紗褝衣是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中最為罕見的一件,衣長3200cm,兩袖通長4750cm,全部重量只有48g。)

    (唐代張萱《搗練圖》,描繪了當時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

    當然,旗袍、唐裝等等也是中華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留住中國魂,才能做好國際人。

  • 3 # 暴風與大地

    這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必然,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必然,漢服復興代表華人終於意識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開始弘揚自己的傳統文化!

  • 4 # 胡嗑兒

    漢服出現在大學校園,雖然不是一種普遍現象,但這一現象至少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傳統的服飾文化的再認識。進而還可引發漢服能否捲土重來?能否引領時尚等等諸多的思考。

    漢服具有一種典雅美,與中華民族溫文爾雅的性格特徵很匹配,也契合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心理。這種文化心理與西方的標新立異、崇尚個性張揚的文化心理正好相反,內斂、含蓄是她的典型特徵。

    服飾的變化,是時代的晴雨表。人們的精神風貌,審美觀念,都反映在服飾的變化之中。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相匯交融,使現實中的服裝千姿百態。服裝的樣式不再呆板,“撞衫”現象少之又少,彰顯個性,是服飾變化的永恆主題。沒有哪一種服裝的樣式能夠持久,大有各領風騷三五天的趨勢。

    漢服出現在大學校園內,只是在一些典禮和較為莊重的儀式中,作為常服,還是比較少見的,並未形成時尚,更未形成引領潮流的發展趨勢。

    漢服出現在大學校園內,是文化意義上的審美疲勞在服飾上的反應,這就好比人經常吃某一種食物,必然會產生一種膩的感覺,換一種口味,就會覺得很新鮮。漢服出現的大學校園內這一現象,也是一次對於歷史服飾的再認識,用現代人的文化審美觀念,對漢代服飾作一番重新打量。至於有商家炒作的成分存在,那應該是另一個方面的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孩子考大學,父母一方高中三年全職陪讀,這樣做值嗎?有何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