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貧子讀書
-
2 # 我們的天天向上
你好,我是思子,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大學老師的授課能力和研究能力成不成正比,這個不能泛泛而談,以偏概全。
每個行業都有出類拔萃的人,也有為了混口飯吃而工作的人。
我相信有些大學教師授課能力相當不錯,傳道授業解惑,授人以漁,受到很多大學生的追捧和喜愛。能講出與眾不同的課的老師,我相信他在研究方面也應該是非常出色的。
然而,在如今的大學校園裡,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老師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造詣,可是一節課當中,真正講課的時間只有一半,甚至連一半都沒有,其餘的時間都拿來講自己的“光輝形象史”或者談論跟課堂無關的話題。這些老師講課簡直是敷衍了事,含水量極高。
縱觀所有,我個人覺得,對大學老師的評價不能斷章取義,還是要針對具體的老師,具體分析。
【我是思子老師,喜歡談談教育那點事兒。我在這裡,期待您的關注。】
-
3 # 暗香如舊
從國家和社會對高校教師的要求來講,大學老師的授課能力和科研能力應該是成正比。
大學老師不僅要把科學、文化知識透過講授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而且要對本門學科及相關知識,有不斷探索、深入研究,並有所創新的能力,這兩者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辯證關係。
授課能力強,是建立在對本課程的知識維度和深度的精準把握的基礎上的。沒有對其做深入、細緻的學習和研究,也就不能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體現出來。對教學內容含糊不清、模稜兩可,抓不住重點和難點,照本宣科,知識面膚淺,沒有深度。這些都是授課能力不強的表現,產生的原因還在於沒有專一的科研精神和持之以恆的研究能力。
相反,研究能力強,也正是授課能力高超的一種表現。在授課過程中對知識的分解和衍生,發現的疑難問題,以及迸發出的靈感,都促使教師對知識進行不斷思考和琢磨,從而做出更精確、細緻的研究,推動了教師研究能力的不斷提升。
從大學教師的實際職責來說,應該更側重於課堂教學,更專注於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如果有富餘的能力和精力,再去搞科學研究。但是事實上,現在大多數的大學老師都是以教學為輔,科研為主。因為只有寫論文、做課題,有研究成果才有可能晉升職稱,才有資格去評選優秀,成為名師,才能在精神和物質上獲得實質上的回報。好多大學已經把有科研成果,制定成了一項必備的硬性指標,迫使教師改變人生策略。這種現象不僅屬於大學校園,而且蔓延到中學,成為了中國教育的一種怪相。
-
4 # 陶遠明
第一個問題:大學老師的授課能力與研究能力有一定關係,但是不一定成正比。
首先,教學能力與研究能力不是一回事。有的老師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都比較強。有的老師教學能力強,研究能力一般。例如,大連理工大學的李林老師(考研輔導名師,押題聖手),教學效果很好,但科研成果較少。有的老師研究能力突出,但教學效果一般。例如,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數學研究成果舉世公認,但當老師時教學效果較差,被調離教學崗位。
其次,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對老師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從教學來說,老師要對教材內容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有比較出色的口才表達出來,同時還要善於與學生互動交流。從科研來說,老師要對所研究課題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有些老師善於研究,而口頭表達能力不好,而有的老師口才突出,但思維深度欠缺,很難完成有深度的研究成果。這些都是制約大學老師教學和科研雙豐收的因素,所以,現在大學裡逐漸實現教學型和科研型職稱系列。
最後,對某些老師來說,教學和科研是可以互相促進的。如果老師能把科研的方向專注於自己所擔任課程的教材內容,致力於教材內容的完善和創新,如果老師能致力於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創新,那麼科研成果直接應用於教學,教學和科研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第二個問題:大學老師是否更應該注重教學。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些。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不同層次大學的目標不同。相對於中小學來說,大學的科研任務更加重要一些。依據不同大學的層次,有專家曾經把大學分為研究型(國家重點大學)、教學研究型(省重點大學)、教學型(普通本科大學)三種類型。大學的層次越高,對科研的重視程度越高。而且在大學評估中,學術成果的比重比較高。所以,注重科研是大學的目標。
第二、教師職稱評定政策導致大學老師必須重視科研,否則無法評定高階職稱 。雖然各個大學都有職稱評定政策,從多個維度對教師進行評定,但是眾所周知,大學教師職稱評定的核心要素就是科研成果及其科研獎勵。這也就導致老師們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對教學往往投入精力不足。對教學研究投入也比較有限。雖然各個大學也在推出教學型教授,但是條件要求較高,推行難度大。
當然,現在國家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這種狀況 。例如,強制教授給本科生任課,鼓勵教學研究,實施教學型職稱等。但要改變現狀,不是短期能夠湊效的。
回覆列表
有沒有成正比,我不清楚。
我只知道,科研機構,專心研究也未見有多少實用的和真正自主研發的東西。而大學教師一半時間用於教學,周邊沒有團隊,所做的科研空對空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