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艱難的老幫菜

    個人認為現在的大學生特別缺少的是思想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不能缺少對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的教育,縱然對現代的知識掌握的在多,而對於老祖宗的東西都不知道,就等於忘本。我曾經看過一個知識競賽的節目,當問到選手國學方面的知識,中學課本里都有,這個選手竟然說不知道,多遺憾。說到思想教育在延伸到信仰問題,現在的有些人太缺少信仰,不論信仰什麼,只要是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合理合法的都應該提倡,殊不知沒有信仰的人就等於沒有生活的目標勇氣和希望。

  • 2 # 記錄人生小陳

    思想道德教育要從小做起,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爭取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我們教育孩子要從小教起,要讓小孩從小樹立偉大的目標,要引導小孩改變不良習慣,要讓小孩懂得尊老愛幼,要讓小孩全面發展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 3 # 義啊

    相當重要!

    要做事,先做人。

    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不然學歷越高越危險。

  • 4 # 河北農村小哥

    當下社會,受消費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呈現出責任感缺乏、個人價值突出、道德水準下降特點。為更好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應將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資源,不妨以“拿來主義”的眼光,將傳統道德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有利於充實和豐富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

    當下社會,中國現代化建設遠未完成,由於多種原因,日常生活全面確立了以消費為原則和以享樂為理想的意識形態,使得主導文化的崇高和精英文化的啟蒙都黯然失色,並迫使它們不得不向這種享樂文化吸收、借鑑,從而進一步導致了精英文化的“邊緣化”,主導文化的大眾化。這種消費至上的文化所引發的嚴重後果是,不但整個文化向享樂轉向,而且導致人們把整個生命的意義都押注在金錢上,使當今社會在消費的大潮中更加疏遠道德修養,鄙棄價值系統,以極其自戀的方式對人與自我、人與世界的關係進行重行定位,精神蒼白與腹中草莽不再受嘲笑,在時尚包裝下,享受著已經擲扔神聖的大眾的追捧。 “它裹挾著那瀰漫周遭的虛無主義浸漬了人類精神領域……至此,人類對真理、善良、正義的追求不斷被語言所消解,生命的價值和世界的意義消泯於眾口一詞的操作中。”[1]人們聽憑慾望的牽引,遵循著“快樂原則”,尋求著“本我”的滿足。信仰消失,價值理性崩潰,整日裡所謀者不過數米計薪,再遠也不過是數量上的差別,不是物於物,就是算計著怎樣去物物,仰不知天高,俯不知地厚。

    大氣候影響小環境,儘管大學校園相對獨立於社會,但它是整個社會必不可少的組織部分,況且廣大師生除了校園外,還不可避免地與世俗社會打交道,這就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帶來了衝擊,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呈現出如下特點:

    責任感缺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各種思想和理念激烈碰撞,學生的競爭意識也不斷增強,這對於不斷提升人才的智慧水平有著積極作用,但是面對激烈的競爭,學生的壓力卻越來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漸脆弱。於是,許多學生只注重個人的奮鬥與獲取,只停留在個人名利得失上,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認同偏低,道德責任意識和義務觀念薄弱,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現實的學習與生活中,一部分學生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喪失積極性,常常出現一些散漫、懶惰、粗俗等不良行為;不少學生把入黨、當學生幹部,作為實現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以實現個人的發展和要求,有的學生,一旦入了黨,當了幹部就放鬆下來,甚至比一般學生表現還差;有些學生缺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一旦遇到的阻力稍大一點,往往表現出不可思議的脆弱,甚至以極端不負責任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有些學生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把自己凌駕於集體之上,把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對立起來,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本位行為[2]。

    個人價值突出。伴隨市場經濟逐利性的日益侵蝕,部分大學生在具體價值選擇上,以自我為中心,片面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和個人需求的實現,只講索取,不講奉獻,認為個人貢獻應與社會索取相等價,群體意識減弱,團隊協作精神隱匿。不少學生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拼命學習,是為了個人更好的發展,重實惠、求實用,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淖。在他們看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追求的就是逍遙自在的物質享受,活著就是為了自己,至於他人、民族、國家均可置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往往就是他們的座右銘。有些學生甚至將商品經濟中的價值尺度簡單同社會道德尺度等同起來,錯誤的認為只有獲取實實在在的金錢、物質,才算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我們深入挖掘傳統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將傳統道德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有利於充實和豐富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以儒家思想培養責任擔當。儒家傳統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愛”、“禮儀”、“信”、“義”、“廉恥”、“忠”、“孝”、“自省”、“慎獨”等內容,如果剔除其消極的糟粕,保留其合理的核心,可以說,這些理論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它們要求思維主體面向自身,以自我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為目的,進行內在的自我體驗和反思,不斷完善自身,完成人格的美化,進而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從而有利於大學生道德高度自律性的形成,可提高大學生遵守社會道德規範的自覺性。提倡這些修身的德性,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基本道德準則、養成遵守日常社會規範的習慣,仍然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如果對其用社會主義思想加以合理改造,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堅持以人為本,自行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並決定自己的作為,完全可以走一條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它們要講的首先應是公德。很難想象一個沒有社會公德的人會有很好的品行。這時候的立德,是社會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迴避的。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是平等的,這種秩序和規範需要人們自覺去維護,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對所交往的人講誠信,救死扶傷等等。每個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立德”,就將形成真正文明的社會環境;“立功”從來就不是隻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對社會的貢獻,每個學生都可以立此志向。另外,儒家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思想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以道家思想提升人生境界。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思想,這就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造成危險,以“知足”、“無慾”作為個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在道家看來,多欲就是罪惡,不知滿足就是禍害,貪得無厭則是最大的罪惡。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低谷時期,對理想、願望要有一定的限度,量力而行,據情勢而來,也就是要有一種視名利如過眼煙雲的心態,能夠安閒地度過淳樸閒適的生活。當然,高潮時期尤其要有這樣的心態。這樣就可以培養大學生遠遁物慾,寧靜致遠的心態,成為一個胸襟開朗的樂觀主義者。

    道家關注人的生存本身,落實在個體的自由境界上。首先,應該不為名利所動所累,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慾壑難填,人如果去追求它們,那麼就離自由越來越遠。其次,應該去除外物之擾。只有洞察事物本性,從更高的層面,即天人合一的層面,從人與世界、人與天的和諧上去看待事物,從而意識到萬物和自我,擺脫各種不自由的狀態,從而達到高度的精神自由。破除執意的迷霧,我們可以從中尋求到精神世界的寧靜與自由,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當下社會,即使在校園也不可完全避免各種利益關係的糾結纏繞,如何做到超然於利益之外,這就要求大學生脫離出個人主義的窠臼,能夠包容天下萬物,體儘自然而自由自在,回到了生命的素樸、真實之境,以全域性、整體的眼光看到事與物,去除了雜心煩惱,實現著對現實名利、財物、權勢和禮制的超然灑脫。

    以佛家思想平衡人際關係。儒道思想都是以“我”為本,為出發點,以此觀照世間的人與事。無論是修身、立業,還是超越自我,與天人相合,都離不開“自我”這個執念。而佛家思想,尤其是大乘佛教,不僅要度己,終極的目的是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以“以身伺虎”的大慈悲“覺他”,超越了“自我”的困囿,達到了“人我”的平等。這就是說,從內涵的深度上,它有超越功利、道德和人造的種種理念,從而擁有了一種高於道德、大於道德的終極價值。從外延的廣度上,它超越了民族、階級甚至歷史的界限,屬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大宇宙。它完全拒絕人間世的等級分類,無分別、破對立,絕對確認眾生平等,萬有同源,不同生命型別可以並存並置。它尊重每個生命個體,寬恕每一生命個體的缺陷。剔除其中的唯心主義成分,教育當代大學生以慈愛之心體盡天下萬物帶來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慈愛之心審視與人所處的共在之物,人與各種存在,包括人、社會和自然之間成為共生共榮的相互依賴、互相需要、互相支援的和諧發展關係,就能夠不自私自利,越幫助別人越充足;越給予別人,自己越能得道多助。

    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和教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直接關係到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面對多元思想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並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大學生中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有選擇、有側重地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新世紀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出國留學比較好?初中畢業、高中畢業還是大學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