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吾獨尊86111747
-
2 # 偉滿劍
兩晉時期實行“世兵制”(從漢代延續下來的)。“世兵制”是指士兵及家人皆屬軍籍。當兵成為職業,並且世代沿襲。職業的世襲武術就基本上都家傳,既然是職業士兵則有充足的時間和很好的條件進行學習、鑽研武藝。西魏大統十六年,改“世兵制”為“府兵制”,全國被編為二十四開府,府兵制下計程車兵,實際上仍是農民。這樣,武術活動,自然便得以在更大範圍推廣。無論“世兵制”還是“府兵制”下,皆重視選拔武勇人才。要經過考核合格後才能錄用。

兩晉南北朝時期,各地世家大族和豪強地主,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維護宗族利益,紛紛建立武裝和據點——“塢壁”。依附豪強的農民,就成了所謂“部曲”。部曲“秋冬聯絡打仗,春夏種田”,一旦戰起,則替主人作戰。塢壁與部曲制度的推行亦較大地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兩晉南北朝武術名詞解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戰亂頻繁,異常混亂的時代,大量少數民族湧入中原。由於民族遷徙雜居,文化交流頻繁,不同地區、風格各異的武術得到互相滲透與吸收。但由於社會局面的混亂,儒教、道教、佛教三教日益合流,玄學盛行,貴族統治階級迷戀奢侈的生活,試圖依靠神靈的力量,達到長生不老,而完全忽視了運動的保健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武術的發展,在此期間,產生了以後以武術顯示天下的少林寺。
由於時局的動盪不安,兩晉南北朝時代戰爭不斷,為了戰爭挑選士兵的府兵制標準是相當嚴格的,士兵在武術技巧、速度和耐力方面均有嚴格的要求。之所以能定出這一標準,說明武藝在群眾中的發展還是有一定基礎的。
在武術的訓練中,不但注重武術攻防格鬥技術的培養,另一方面也開始重視身體素質的訓練,我們稱這方面的訓練為練功。拳諺講: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練功的內容極為豐富,如練跑、練跳、練力等,使士兵的體能不斷提高,有良好的體質作基礎,武藝的提高自然不在話下。
武術套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也得到良好的發展。隨著攻防技術的不斷髮展,套路中的動作也不斷得以充實,為了便於鞏固和練習,武術家們將一些精華動作串連起來,以套路的形式進行演練,以鞏固其攻防技術的掌握。
隨著表演次數的增多,為了能使套路更好看,人們把一些優美的舞姿和精險的雜技動作揉入武術套路中,使之更加引人入勝。此外,人們對武術的保健作用也有了較深的理解,故而演練武術套路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兩晉南北朝時代的武術套路得到很大發展,當時的武術套路中,有了起式、中間趟和收式,套路發展到此時,其基本體系已經確定。
兩晉南北朝時代武術的另一特點是婦女習武,這主要是受少數民族婦女習武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還產生了對今後武術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少林武術。
公元 464 年,印度和尚跋陀經西域到中原,北魏皇帝孝文帝於 495 年為他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寺,因寺在少室山下叢林之中,故起名為少林寺,隨跋陀一起來的小和尚均有一些武功。有一天跋陀在洛陽看見一個叫慧光的十二歲少年在反踢毽子,一口氣踢了五百多個,跋陀很吃驚,就很高興地收他為徒,起名僧稠。入寺後,他和一些比他大的和尚經常在一起習武練功,有些和尚見他人小力單就經常欺侮他。後來,小僧稠長大了,刻苦習武,功夫不斷提高,而且他性情純樸,喜好讀佛經,經過幾十年的勤學苦練,僧稠成為一位佛學淵博、武技高強的高僧,成為少林寺武術的創始人之一。
少林寺建立後,寺中僧人大多習武,由會武的僧師教一些簡單的動作,每日練習,時間一長,動作一多,就逐漸形成了套路,如羅漢十八勢、八段錦、長壽拳等都是少林寺僧最早練習的套路,還有一些器械套路,如僧人手中的僧杖、拐、鏟、棍等均成為鍛鍊和抗敵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