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開區看門的

    跟高大上沒幾毛錢關係,國際化的需要,也是國際化的體現。語言,首先是一種交流工具,其次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反映出一定的價值觀。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和包容,都需要透過一定的語言工具來實現。文明程度越高的人群,越謙虛,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接納程度越高。

  • 2 # 知行合一有容乃大

    標新立意而已。中國的大學不用中文用英文,說的不好聽,就是軟骨頭,沒骨氣。難怪清華北大那麼多留學不歸的,還死不要臉說科技無國界。

  • 3 # 環球圍觀

    清華大學全英文授課真的就是高大尚嗎?

    近日有媒體說清華大學上百門課程都是全英文授課,且以此為高大尚。其實很多人聽了都是一驚,中國的清華大學何時搬到美國去了?華人不用中文授課,卻用英文授課?清華大學的母語變成英文了嗎?有解釋說,因為用的很多是英文教材,所以沒辦法都翻譯過來,這個說法看似合理,實葉不敢苟同。當今世界基礎學科和科技領域,已經不再以美國和西方為先進,就說授課語言來說,除了外國語專業需要用外語外,其他學科找不到理由不用母語。其實,美國和西方早就不代表世界規則和先進技術了,大量採用外國教材是不是值得商榷和是否到了轉換思維的時候了?試問美國哪個大學是用全中文授課的嗎?如果沒有,那麼清華大學到底是在為誰培養人才?

    看看這些年我們的清華大學都為國家培養了哪些人才吧: 馬雲,杭州師範大學;馬化騰,深圳大學;雷軍,武漢大學;任正非,重慶大學;李書福,哈爾濱工業大學;董明珠,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李東昇,華南理工大學;王健林,遼寧大學;殲20總師楊偉,西北工業大學;殲31總師孫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嫦娥探月工程總師吳偉仁,中國科技大學……

    以上這些改變當代華人民生活的商業、科技大咖們,這些傾盡全力為國家發展貢獻畢生精力的人,並沒有一個是清華大學畢業的。華人一直把清華大學當做大學和人才的標杆,這是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也許有人說我列舉的不全,但是以上列舉的卻是當今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那麼,我們的清華的學生大畢業後都去哪裡了?答案是大多數都出國了,尤其以美國最多,這確實是實情。都說清華大學是為美國培養人才的搖籃,這也並非虛言。在清華,畢業不出國,不去美國留學,不留在美國,就是沒本事的事情,這就是清華多年來的價值觀。有人常以所謂科學無國界來自我安慰和找藉口,其實都是自欺欺人的鬼話,美華人手裡的尖端技術幾時告訴過中國了?他們不是天天在講這個偷那個竊的嗎?所以科學和人都是有國界的,要正視這個現實。

    分析他們爭著出國的原因,一是多年來中國社會給與清華大學過高的地位,讓清華的學生高高在上,這種極度的優越感,讓很多學生開始看不起國內的學位和身份,所謂的中國的精英群體偏偏承襲了崇洋媚外的劣根;二是與當代社會家國情懷漸淡,個人利益為主的價值觀分不開,追逐個人名利大於奉獻家國需要。三是與清華大學本身對學生的價值取向的引導的偏差不無關係。清華很多學生導師都留過洋,都或多或少有西方科技崇拜的情懷,在教學和人生價值觀引導上,不可避免的以出國留學為榮,他們說英語,用英語授課,母語之不學不重要,西方的文化不懂不崇拜就是沒見識。不去美國哈佛,英國劍橋就覺得不是人生高點。如此多年的西方經濟、科技、文化的崇拜心理不去,清華又何以踐行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科技自信的理念?又如何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為祖國服務的清華人才?

    很多人不懂,當年的那些不顧國家貧弱,待遇低薄而紛紛回國的老一代科學家們,為何能有為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而奮鬥終身的愛國情懷。如今的情況讓華人情何以堪?國家已經相對富有了,強大了,但是愛國情懷卻淡了,這很值得我們反思。我們不能漠視這種現狀長期繼續下去,無論是國家相關部門還是清華大學本身,也要思考如何從正面加以引導並從教育科研體制上進行更大的改變,讓學子以留在國內和學成歸國為榮,讓清華大學真正成為中國的清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績還可以能考個五百多,但想考更好的大學,去走藝體可以嗎,想去學書法,自己字寫的不錯,想利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