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折對個體造成的負面情緒及內心感受,因而在遭受挫折之後,首先要面對和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從挫折而導致的諸如憤怒、沮喪、抑鬱、焦慮、委屈、無奈等情緒狀態中調整出來。挫折和失敗是人生中之必然,然而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它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它或是你完美人生的點綴,或是你人生中永遠的傷痛;或是你成功的墊腳石,或是你前進的絆腳石,這完全取決於對待挫折的態度,即對挫折的認識和應對方式。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挫折對於人生的意義,讀出對面的美麗,我們要能夠在挫折中吸取教訓的同時,學會看到挫折背後所蘊含的積極意義。心理學家認為,經受過挫折和失敗的人,能夠勇敢的迎接挑戰。在成長的過程中時常經歷挫折的人,經過多年的磨鍊,會具備一種在逆境中生存的強大能力。無論出現怎樣的困難,他們都不會像茅草屋遇到暴風雨時那樣容易被摧垮;在災難像颶風一樣襲來時,也能夠巍然屹立、毫不動搖。 面對挫折,年輕的大學生們可採用以下的方法:
一)從容面對、快樂掌控
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與其閃避、畏懼、排斥,不如迎面而上。面對不可拒絕的挫折,唯一可取的態度是從容面對,如果進而能夠快樂地掌控挫折帶來的煩惱,那麼,一次“創傷”就會變為一顆寶貴的“珍珠”。“珍珠”是從癒合了的創傷之中昇華出來的東西,它不僅可以有效地撫平傷痕,而且可以使我們珍視經驗,減少錯誤。
記得有這樣一則故事:一隻蝴蝶沒有經過破蛹前必須經過的痛苦掙扎,以致出殼後身軀臃腫,翅膀乾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了。這個小故事說明:痛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要得到歡樂,就必須能夠承受痛苦和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我們不止擁有挫折的痛苦體驗,也擁有把不幸變為幸福、把傷痛變為無價奇珍、把令人痛心的缺陷變成新的力量的機遇。當我們從容面對,就可以掌控挫折;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並保持快樂,就可以得到最珍貴的收穫。 (二)適度宣洩、儘早擺脫
面對挫折,有人惆悵悲觀,把痛苦和沮喪埋在心裡;有的人則選擇傾訴——我贊成後者。如果心中苦悶,不妨找一兩個親近的人,把心裡的話傾吐出來,這樣,不健康的情緒就得到宣洩。宣洩是一種自我心理救護,它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帶來的精神壓力。
宣洩應當適度,“乞丐型”、 “進攻型”、“碰觸型”等宣洩方式是不值得采納的。如果你還想活得有尊嚴,還想重頭再來乾點事的話,就不要像“樣林嫂”那樣總是述說“阿毛”的故事。那隻能說明你還沒有從痛苦的陰影中走出來,你的哭泣只能提醒人們注意你曾經的無能。當你醒悟到還有那麼多的正經事等著你去幹的時候,就沒有必要選擇“秋菊”的方式,因為過度“打官司”的成本太高,總是“要說法”會影響幹正事。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去做你應該做的正事,也許你早就遠離了某次“風雨”的影響。
(三)激勵潛能、獨立自救
獨立自救是生命中最閃光的品性,這已經被很多事例所證明。面對挫折的打擊,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則激發潛能,自己拯救自己——前者沒有看到自己的潛能,後者則充分地汲取了潛能的力量。
一個小故事說:“一頭豬的腰部脫臼,在那裡費力的爬著,孫子要去幫豬按摩,爺爺喊住了他,爺爺拿起一個土塊向那頭豬扔去,那豬嚇得掙扎著跑起來,爺爺在後面追趕它,只見那豬跑著跑著腰部便上去了,恢復了正常”。人遭受挫折就好像小豬脫臼,真正能幫助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有時,我們在挫折的傷痛中忽視了自己的潛能和改正錯誤的勇氣,一味地等待外力的幫助,這就等於放棄了自己對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一種懶惰和沒有出息的做法。
林肯發現的“馬蠅效應”和無錫小天鵝集團的“末日管理”,實際上都是一個道理:利用危機狀態產生的壓力激發生命體的巨大潛能。人是需要壓力的,有了壓力我們才不敢鬆懈,才會努力拼搏,才會不斷進步。其實,在生活中讓自己忙起來,是一種自我加壓的方法。面對挫折,適度轉移注意力,自我增加良性壓力,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心境。比如可以透過從事集郵、寫作、書法、美術、音樂等趣味活動來除錯自己的心情,緩解苦惱帶來的種種壓抑,隨著時間的推移,沮喪也就漸漸淡忘了。
(四)適當取捨、遠離煩惱
放棄是一種智慧和境界,但是,面對現實的種種誘惑,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很多人原本也曾從容、平和地生活著,可一旦被太多的誘惑和慾望牽扯,便煩惱叢生。有的時候,我們將奮鬥的目標定得過高;有的時候,我們將奮鬥的目標定得過多——這是我們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使我們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都可能會導致迷失方向,走向絕望。
聰明的辦法是學會取捨,不必事事爭第一,捨棄自己還不具備能力與條件的目標不是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有在明白了自己一生何求之後,去明智地取捨,並學會放棄,才能擺脫無謂的煩惱,擁有自在的生活。
三).學會說出你的秘密,在親情和友情的溫存中消解痛苦,從他人那裡獲得力量與支援。一個快樂有兩個人分享,就變成了兩個快樂;一個痛苦有兩個人來分擔,就變成了半個痛苦。學會說出你的秘密,不僅會緩解你的壓力和痛苦情緒,而且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本身,往往會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應對挫折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過好生活的每一天,充實的生活會讓我們無暇顧及挫折;如同時學會遺忘,讓時間做主等等。如何選用,因人而異,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慢慢體悟。 (壓力)大學生自己要正確面對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生自己應該認識到大學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困難是不可避免客觀存在的。因此,當遇到困難時,不應該退縮,要無畏地去正視它,解決它。應採取積極態度看待壓力,那就是壓力可以磨練人的意志,激發人的智慧和潛能,把壓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戰,成長的機會。巴爾扎克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人才是一快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則是萬丈深淵。”因此在壓力面前要保持勇氣和信心,有心理準備去勇敢迎接各種各樣的任務和挑戰。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會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要樹立正確的奮鬥目標,目標確定後,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堅強的意志去實現,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半途而廢。特別是在學習方面,不能用經濟價值和立竿見影的效益去衡量,知識是長遠的利益和效益,不能簡單地認為學習理論知識立刻就會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永遠都不利於我們意志的磨練與健康心理的形成。
作為大學生也應該積極地面對壓力並透過一些方法減輕壓力。這些方法有:(1)注意力轉移法,也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從產生壓力的壓力源離開,轉移到某些其它的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從而減輕壓力。(2)體育運動法,研究結果表明,散步、慢跑、打網球等對於抵消和減輕壓力都是有益的。任何一種活動都可以增加輸入到身體和腦部的氧,促進血液迴圈,人就會更顯機靈,從而增強抵抗壓力的本領。另外大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創造一些適合自己的減輕壓力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減輕壓力的不良後果,增強壓力的積極後果。
就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折對個體造成的負面情緒及內心感受,因而在遭受挫折之後,首先要面對和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從挫折而導致的諸如憤怒、沮喪、抑鬱、焦慮、委屈、無奈等情緒狀態中調整出來。挫折和失敗是人生中之必然,然而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它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它或是你完美人生的點綴,或是你人生中永遠的傷痛;或是你成功的墊腳石,或是你前進的絆腳石,這完全取決於對待挫折的態度,即對挫折的認識和應對方式。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挫折對於人生的意義,讀出對面的美麗,我們要能夠在挫折中吸取教訓的同時,學會看到挫折背後所蘊含的積極意義。心理學家認為,經受過挫折和失敗的人,能夠勇敢的迎接挑戰。在成長的過程中時常經歷挫折的人,經過多年的磨鍊,會具備一種在逆境中生存的強大能力。無論出現怎樣的困難,他們都不會像茅草屋遇到暴風雨時那樣容易被摧垮;在災難像颶風一樣襲來時,也能夠巍然屹立、毫不動搖。 面對挫折,年輕的大學生們可採用以下的方法:
一)從容面對、快樂掌控
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與其閃避、畏懼、排斥,不如迎面而上。面對不可拒絕的挫折,唯一可取的態度是從容面對,如果進而能夠快樂地掌控挫折帶來的煩惱,那麼,一次“創傷”就會變為一顆寶貴的“珍珠”。“珍珠”是從癒合了的創傷之中昇華出來的東西,它不僅可以有效地撫平傷痕,而且可以使我們珍視經驗,減少錯誤。
記得有這樣一則故事:一隻蝴蝶沒有經過破蛹前必須經過的痛苦掙扎,以致出殼後身軀臃腫,翅膀乾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了。這個小故事說明:痛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要得到歡樂,就必須能夠承受痛苦和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我們不止擁有挫折的痛苦體驗,也擁有把不幸變為幸福、把傷痛變為無價奇珍、把令人痛心的缺陷變成新的力量的機遇。當我們從容面對,就可以掌控挫折;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並保持快樂,就可以得到最珍貴的收穫。 (二)適度宣洩、儘早擺脫
面對挫折,有人惆悵悲觀,把痛苦和沮喪埋在心裡;有的人則選擇傾訴——我贊成後者。如果心中苦悶,不妨找一兩個親近的人,把心裡的話傾吐出來,這樣,不健康的情緒就得到宣洩。宣洩是一種自我心理救護,它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帶來的精神壓力。
宣洩應當適度,“乞丐型”、 “進攻型”、“碰觸型”等宣洩方式是不值得采納的。如果你還想活得有尊嚴,還想重頭再來乾點事的話,就不要像“樣林嫂”那樣總是述說“阿毛”的故事。那隻能說明你還沒有從痛苦的陰影中走出來,你的哭泣只能提醒人們注意你曾經的無能。當你醒悟到還有那麼多的正經事等著你去幹的時候,就沒有必要選擇“秋菊”的方式,因為過度“打官司”的成本太高,總是“要說法”會影響幹正事。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去做你應該做的正事,也許你早就遠離了某次“風雨”的影響。
(三)激勵潛能、獨立自救
獨立自救是生命中最閃光的品性,這已經被很多事例所證明。面對挫折的打擊,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則激發潛能,自己拯救自己——前者沒有看到自己的潛能,後者則充分地汲取了潛能的力量。
一個小故事說:“一頭豬的腰部脫臼,在那裡費力的爬著,孫子要去幫豬按摩,爺爺喊住了他,爺爺拿起一個土塊向那頭豬扔去,那豬嚇得掙扎著跑起來,爺爺在後面追趕它,只見那豬跑著跑著腰部便上去了,恢復了正常”。人遭受挫折就好像小豬脫臼,真正能幫助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有時,我們在挫折的傷痛中忽視了自己的潛能和改正錯誤的勇氣,一味地等待外力的幫助,這就等於放棄了自己對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一種懶惰和沒有出息的做法。
林肯發現的“馬蠅效應”和無錫小天鵝集團的“末日管理”,實際上都是一個道理:利用危機狀態產生的壓力激發生命體的巨大潛能。人是需要壓力的,有了壓力我們才不敢鬆懈,才會努力拼搏,才會不斷進步。其實,在生活中讓自己忙起來,是一種自我加壓的方法。面對挫折,適度轉移注意力,自我增加良性壓力,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心境。比如可以透過從事集郵、寫作、書法、美術、音樂等趣味活動來除錯自己的心情,緩解苦惱帶來的種種壓抑,隨著時間的推移,沮喪也就漸漸淡忘了。
(四)適當取捨、遠離煩惱
放棄是一種智慧和境界,但是,面對現實的種種誘惑,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很多人原本也曾從容、平和地生活著,可一旦被太多的誘惑和慾望牽扯,便煩惱叢生。有的時候,我們將奮鬥的目標定得過高;有的時候,我們將奮鬥的目標定得過多——這是我們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使我們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都可能會導致迷失方向,走向絕望。
聰明的辦法是學會取捨,不必事事爭第一,捨棄自己還不具備能力與條件的目標不是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有在明白了自己一生何求之後,去明智地取捨,並學會放棄,才能擺脫無謂的煩惱,擁有自在的生活。
三).學會說出你的秘密,在親情和友情的溫存中消解痛苦,從他人那裡獲得力量與支援。一個快樂有兩個人分享,就變成了兩個快樂;一個痛苦有兩個人來分擔,就變成了半個痛苦。學會說出你的秘密,不僅會緩解你的壓力和痛苦情緒,而且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本身,往往會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應對挫折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過好生活的每一天,充實的生活會讓我們無暇顧及挫折;如同時學會遺忘,讓時間做主等等。如何選用,因人而異,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慢慢體悟。 (壓力)大學生自己要正確面對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生自己應該認識到大學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困難是不可避免客觀存在的。因此,當遇到困難時,不應該退縮,要無畏地去正視它,解決它。應採取積極態度看待壓力,那就是壓力可以磨練人的意志,激發人的智慧和潛能,把壓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戰,成長的機會。巴爾扎克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人才是一快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則是萬丈深淵。”因此在壓力面前要保持勇氣和信心,有心理準備去勇敢迎接各種各樣的任務和挑戰。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會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要樹立正確的奮鬥目標,目標確定後,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堅強的意志去實現,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半途而廢。特別是在學習方面,不能用經濟價值和立竿見影的效益去衡量,知識是長遠的利益和效益,不能簡單地認為學習理論知識立刻就會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永遠都不利於我們意志的磨練與健康心理的形成。
作為大學生也應該積極地面對壓力並透過一些方法減輕壓力。這些方法有:(1)注意力轉移法,也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從產生壓力的壓力源離開,轉移到某些其它的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從而減輕壓力。(2)體育運動法,研究結果表明,散步、慢跑、打網球等對於抵消和減輕壓力都是有益的。任何一種活動都可以增加輸入到身體和腦部的氧,促進血液迴圈,人就會更顯機靈,從而增強抵抗壓力的本領。另外大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創造一些適合自己的減輕壓力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減輕壓力的不良後果,增強壓力的積極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