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果然聰的化學課

    1.創新創業類

    “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大創)

    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創青春)

    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三創)

    2.英語類

    CCTV“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

    “外研社”全國英語演講大賽

    “外研社”全國英語閱讀大賽

    “外研社”全國英語寫作大賽

    “外研社”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

    “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

    全國口譯大賽(英語)

    3.數學類

    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

    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

    “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深圳杯”數學建模挑戰賽

    “認證杯”網路挑戰賽

    4.其他

    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

    全國大學生管理決策模擬大賽

    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

    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

    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

    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大賽

    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

    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

    全國大學生金融挑戰賽

    大學生醫藥應用數學競賽

  • 2 # 聚焦職教

    參加比賽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學會團隊合作,鍛鍊多方面的能力。不過,校級、省級、國家的各類比賽有很多,選擇含金量高、影響力大的比賽去參加,對個人和學校更有價值。

  • 3 # 求知聯盟

    我將大學生學科競賽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學科理論型競賽

    這一類比賽大多為考試型的比賽,而且一般為個人賽。當然也有類似程式設計大賽這樣的團隊賽。這項比賽非常看重一名學生的理論功底以及基本功紮實的情況。所以參與這類比賽想要取得較為出色的成績,一般而言是不太容易的,而且比較令人頭疼的是,這一類比賽在很多高校的檔案中和其他型別的比賽相比,往往不是特別受到重視,因此有可能出現吃力不討好的現象。這類比賽由於注重基本功,甚至吃老本的情況出現,因此決賽一等獎的選手大多來自本科不錯的院校。如果自己的基礎不是特別紮實,除非特別感興趣之外,不建議在這上面鑽太多的牛角尖,很有可能出現效率低下甚至對這個學科失去興趣的可能。對於本科生來說,這類比賽基本上選擇一項鑽研即可,除非基礎十分紮實。而且,不建議跨專業參與,強行越級打怪這樣的事情出現也不太好。這類比賽的獲獎名單很大機率就是學校實力排名榜單。比賽的結果一般也為絕對實力,當然在判卷等問題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還是相對公平的。

    代表比賽: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ACM-ICPC、CCPC、全國大學生周培源力學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閱讀、寫作、演講、辯論)大賽、中金所杯全國大學生金融知識大賽。

    第二類:學科應用型競賽

    這一類比賽同樣是短時間(一般為3-4天)作品賽,作品的形式可能是一篇學術報告(比如數學建模),也可能是提交一個可以實現一些功能的作品(電子設計、機械創新)甚至可能只是一張海報或者一份PPT。這類成果多為中小型成果,並且比較粗糙,無法真正實現應用甚至轉化成產品,但是可以較好地反映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類比賽一般是團隊賽,也是大學生主流競賽。絕大多數參與過競賽的本科生一般也是參與這一型別的比賽,即通過幾天幾夜的時間,完成一個專案,然後提交進行評審。這類比賽對於學生的基礎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沒有學科理論型競賽要求那麼苛刻。這項比賽由於存在團隊合作,以及開放性比賽,因此也考察了學生軟實力的水平。比如,文獻查詢、團隊溝通、學術寫作等能力,這與大學生甚至未來做科研都有一定的聯絡。所以,這型別比賽如果取得成績不錯,會得到老師的青睞。同時也可以注意到,相當多的加分甚至和保研掛鉤的比賽也和這類比賽相關,數學建模比賽由於出題的普及型幾乎快成了本科生必參加的一類比賽了。準備這類比賽,通常也是週期性準備,一般是大一準備,大二上第一次比賽,大三上出一個比較好的成績。由於考察的知識比較冗雜,因此對於知識的深度可能不如第一類比賽要求那麼好,掌握好課內的東西,融會貫通,適當學一些新東西就問題不大了。最重要的是,組一個靠譜的隊伍。好的隊伍,基本上就是最終成功的一半。這類比賽的評價存在一定的主觀性,由於這類比賽的作品通常十分具有借鑑意義,所以該項賽事的傳統強一般也會一直強下去。而且,由於對基本功要求並不是特別高,因此只要學校願意重視願意投入這項賽事中去,起色會非常快。比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在電子設計大賽上,可以算得上TOP10甚至TOP5的高校,這就是傳承和重視的力量。這類比賽主要為工科類比賽,因此獲獎名單非常具有院校學科特點,電子設計大賽一般就是類院校牛逼,結構設計大賽一般是土木強校厲害,光電類競賽也是光學工程牛校更有可能獨佔鰲頭。總之,對於本科基礎一般,但是想好好學習專業的同學,這類比賽是最適合不過的比賽,不僅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也可以擁有一定的工程能力。

    代表比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些企業級的比賽,如阿里巴巴天池大資料平臺、Kaggle平臺也是極好的。

    第三類(2.5類+3類):創新創業及實踐類(可能不能算做狹義的學科競賽,但是由於存在很大的影響力姑且放這裡吧)

    如果說從微觀到宏觀,那麼理論、應用、實踐則是不斷地把一個知識點綜合起來,最終走向社會,造福人類。這類比賽的特點通常是週期十分長,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甚至兩年的準備週期。比如大挑和小挑,基本上都是隔一年參賽,但是想要獲得很好的成績,基本上需要儘早準備,並且需要花費大量的心血去做一些有實際意義的作品出來,這一點是與第二類比賽截然不同的地方。這類比賽應該來說是最為鍛鍊一個人的綜合實力了,大挑的最終作品,可以認為基本上是一個課題組對這一兩年做的相關學術成果的一次展示,比如論文、比如專利、比如產品應用到社會中與相關部門的備忘錄。從0到1再到無窮大,每一步的心血只有自己才知道。類似節能減排等申報類的比賽,也基本上必須拿出比較硬的成果出來,才能在所有申報作品當中脫穎而出,而準備作品也不是和電子設計比賽一樣,有好的命題可以馬上去做,而應該去思考社會上的痛點問題,深入解決。創業類大賽,分為不同的賽道,有些是創意類,可以天馬心空但是也需要腳踏實地。有一些是初創類,更加看重核心競爭力的潛力。而已經運營一些時間的企業,則更加看重生存能力和技術轉化能力。這類比賽最大的缺點就是,投入其中,可能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對於學業本身來說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對於深造的同學,還是更多地喜歡參與第二類比賽。所以反過來說,對於已經讀研的學生,不妨考慮第三類比賽,這類比賽更加註重自己轉化能力,學了這麼多東西,也應該真正拿出來用一用了。總而言之,這類比賽還可以細分兩類。第一個我稱為2.5類吧,類似節能減排這樣的申報賽,也就是申報一個大作品去進行評選。而大挑+小挑+網際網路+比的則是一個系統,這不是某個作品就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可能你們的作品、可能你們的人氣、可能你們答辯的風采、甚至可能是你們演講的PPT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結局,不管怎麼說,享受比賽吧。這類比賽雖然存在“黑幕”、“作秀”這樣的弊病,但是總的來說,應該是代表大學和社會交匯的一個很好的介面吧。

    代表比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挑)、“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小挑、創青春)、中國“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在校期間找不到物件,日常生活圈小工作之後是不是機會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