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淨生活

    我認為身邊的人對自己的影響很大,情緒是會傳染的,和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自己的心理也會受到他們或多或少的影響的。 樹立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 2 # 小圈生活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於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是情緒健康。其標誌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一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五是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事實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慚,面,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制、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六是人際關係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工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七是社會適應正常。個體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革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八是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徵。

  • 3 # 憶往昔

    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社會環境因素   (1)社會競爭的壓力。   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各項改革的深入發展,競爭在人才培養和就業制度上的引進等,使高校大學生面臨著各種競爭的壓力。如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期,大學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轉向人才市場雙向選擇,這種畢業分配製度的重大變化,會使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優越感受到強烈衝擊,加之中國許多機構單位正在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社會的下崗失業人數逐年增多,以及社會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風等,等,均使大學生感到前途渺茫,原有的優越感、美好的理想在為我的利益法則面前遭到拒絕,自負和浮躁受到競爭法則的輕視,這種失落感極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   (2)資訊矛盾引起的認知問題。   大學生正值長身體、長知識、學做人時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可塑性強。隨著網路資訊時代的到來,各方面資訊紛繁複雜,良莠共存,而大學生由於思想不成熟,缺乏經驗,智力支援不足,導致對資訊的加工處理能力不強,使理論與現實產生激烈的矛盾衝突,這些矛盾和衝突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或問題。   

    2.學校環境因素   (1)生活環境的壓力。   生活環境的變化是促使整個人心理發生變化的基礎。從中學到大學,令人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換了一個環境,開始過獨立的但又是集體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但由於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不少人往往會因第一次離開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過不慣集體生活、孤獨寂寞而感到壓抑和焦慮。   (2)學習環境的壓力。   許多同學考入大學後,會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無是處。這種心理失落首先是因為競爭對手變了,在“高手如林”的大學裡,多數過去的“尖子”不再拔尖。此外,在大學裡,競爭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學習成績,眼界學識、文體特長、社交能力、組織才幹等都成了比較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對自己進行整體否定。其次,表現為學習方式、方法的變化。中學時,大部分學生習慣於老師詳細講解和具體輔導,自學能力較差,依賴性強。而在大學,同學們獲取知識的手段,除了聽課,從老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外,自學佔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需要學生不僅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學習自覺性、自主性和自制能力,而且還要學會研究性學習,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加之大學的考試方法比較靈活等,這些變化往往使那些死記硬背、墨守成規、缺乏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大學生遇到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   (3)個人情感的壓力。   目前,中國大學生正值青年中期,對性的問題比較敏感。他們渴望與異性交朋友,渴望得到異性的友誼甚至愛情。但由於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滯後之間的矛盾往往導致需要愛與理解愛之間的偏差。一方面,大學生生理成熟使人萌發性意識,產生需要愛情的慾望,但道德、紀律和法律又限制著這種慾望,於是在需求與滿足之間出現了尖銳的矛盾和衝突,失去心理平衡。另一方面,由於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相對不穩,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因而出現了諸如三角戀、單相思、失戀、脅迫戀愛以及性心理異常等現象,這些來自情感的壓力,一旦不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緩解和調適,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嚴重的會導致精神類疾病。   (4)人際關係壓力   大學校園屬人群密集型場所,因此,大學生同樣面臨著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一個大學裡的同學由於來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不盡相同,其個性、習慣的差異更顯突出,學生容易發生人際關係方面的摩擦與衝突,並無力自行妥善解決,導致交往受阻。也有一些大學生因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為找不到真正知己而苦惱,出現不同程度的人際關係焦慮。   3.家庭環境因素   (1)父母期望值的壓力。   當今社會,家長的望子成龍心態普遍存在。為了子女的升學,諸如考大學、考研究生或出國留學等,許多家長都是煞費苦心,不惜一切代價。這樣一種來自父母的強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為大學生們勤奮學習的動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適得其反,成為大學生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   (2)經濟困難的壓力。   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由於城鄉差別以及社會分配不公而產生的收入懸殊問題在高校學生中也表現出來。就高校的貧困生而言,儘管誰也不願插上“貧困生”的標籤,但他們無法逃避的現實卻是:在生活條件方面,從吃穿乃至言行舉止都與大城市來的學生有很大的反差,他們除了參與學業競爭外,還得承受因高額的學費和生活開支而帶來的經濟方面的壓力,不少貧困學生在學習之餘不得不靠勤工儉學來維持學習和生活,因此,他們所承受的心理負擔明顯地超過了其他同學,極易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 4 # 47wan

    大學生分兩種一種在學校的我覺得在學校的主要有來自家庭的原因 學習的原因 社交的原因 經濟的原因 另一種是社會自考類的有人以為他們很輕鬆 其實我認為 他們很難影響他們的不在是學校裡面的各種原因而變成社會上的 可以說得上是細緻入微 如果不去努力他們只能被社會淘汰

  • 5 # 蔣詩聖1

    我也是大學生,我覺得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體現在:環境變遷,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所處的環境的巨大變遷也會使個體產生心理應激;學業期望,大學生學習方法、學習內容與學習習慣的巨大轉變;人際關係,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更為廣泛與深刻,角色呈多元化等。如果要細說我查閱過有關知識點,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環境因素、教育因素、個人自身的主觀因素。

    一、遺傳因素

    遺傳是指集體的生理解剖結構和技能特性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一般來說,人的心理活動不是可以遺傳的, 但是一個作為身心兼備的整體,與遺傳因素的關係又是十分密切的,一個人的軀體、氣質、智力、神經等過程的活動特徵都是受遺傳因素的制約的。

    遺傳因素也是產生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二、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身體和神經系統等方面的特點。研究發現生理方面的問題也是引發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首先,母親孕期的身體有病、營養不良、情緒不好,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和生理發育,並進而影響到其心裡功能的正常發展。其次,腦神經遞質的變化也會對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疾病產生重要的影響。第三,維持人的心理健康,有賴於腦和整個神經系統保持正常的生理機能。

    有少數大學生因為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在長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為身體素質不好,患有疾病,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因為自身的個性缺陷,如性格內向、心胸狹窄、孤僻封閉、急躁衝動、固執多疑等。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嚴重心理負荷,這樣惡性迴圈,其心理承受力將越來越差。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他們也會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 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如社會制度、勞動條件、社會關係、人際交往等也會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 生活環境的壓力。

    生活環境的變化是促使整個人心理發生變化的基礎。從中學到大學,令人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換了一個環境,開始過獨立的但又是集體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但由於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不少人往往會因第一次離開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過不慣集體生活、孤獨寂寞而感到壓抑和焦慮。生活環境的壓力。

    生活環境的變化是促使整個人心理發生變化的基礎。從中學到大學,令人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換了一個環境,開始過獨立的但又是集體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但由於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不少人往往會因第一次離開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過不慣集體生活、孤獨寂寞而感到壓抑和焦慮。

    4、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

    家庭教育包括了家庭的氣氛、家庭結構、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和教育理念等等。 (1)父母期望值的壓力。

    當今社會,家長的望子成龍心態普遍存在。為了子女的升學,諸如考大學、考研究生或出國留學等,許多家長都是煞費苦心,不惜一切代價。這樣一種來自父母的強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為大學生們勤奮學習的動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適得其反,成為大學生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 (2)經濟困難的壓力。 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由於城鄉差別以及社會分配不公而產生的收入懸殊問題在高校學生中也表現出來。就高校的貧困生而言,儘管誰也不願插上“貧困生”的標籤,但他們無法逃避的現實卻是:在生活條件方面,從吃穿乃至言行舉止都與大城市來的學生有很大的反差,他們除了參與學業競爭外,還得承受因高額的學費和生活開支而帶來的經濟方面的壓力,不少貧困學生在學習之餘不得不靠勤工儉學來維持學習和生活,因此,他們所承受的心理負擔明顯地超過了其他同學,極易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學校教育包括了各個方面的內容:

    許多同學考入大學後,會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無是處。這種心理失落首先是因為競爭對手變了,在“高手如林”的大學裡,多數過去的“尖子”不再拔尖。此外,在大學裡,競爭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學習成績,眼界學識、文體特長、社交能力、組織才幹等都成了比較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對自己進行整體否定。其次,表現為學習方式、方法的變化。中學時,大部分學生習慣於老師詳細講解和具體輔導,自學能力較差,依賴性強。而在大學,同學們獲取知識的手段,除了聽課,從老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外,自學佔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需要學生不僅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學習自覺性、自主性和自制能力,而且還要學會研究性學習,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加之大學的考試方法比較靈活等,這些變化往往使那些死記硬背、墨守成規、缺乏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大學生遇到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

    五、個體的主觀因素

    個體心理是否健康,除了同客觀環境的各種因素有關外,更同個人的主觀因素有關。個人的自我意識、人格特點、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對事物認知的態度等,都會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 6 # Wangannie283

    調查:

    新生兒成年期是指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間的一段時間(年齡18-25歲)。 研究表明它可能是一種文化建構。 更傳統的非西方文化可能會縮短成人期,或者根本不會出現成年期,因為這些文化往往更加重視導致早期過渡到成年期的做法。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驗中國文化中新興的成年人,包括(1)中國年輕人認為成年人必需的標準型別,(2)中國新興成年人從事的行為型別,(3) 身份相關問題,本研究的參與者是位於中國北京的北京師範大學的207名學生。 結果提供了證據支援新興成年期受文化影響的觀點。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中國大學生(1)認為自己在20歲出頭就已達到成人身份,(2)具有成人身份的文化特定標準,(3)傾向於從事行為,並且有出現的信仰和價值觀 與西方文化中的新興成年人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雙一流”大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