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諮訊君
-
2 # CEO飯局
這是一個行業的趨勢。人都是有惰性的,而且這個外賣也相對的減少了不必要的時間支出。這個大學生是可以創業的,但利潤會比較低,食材,外賣平臺,人工成本高。薄利多銷的話也很賺錢。
-
3 # 清風徐來122201651
不小心我也讀過大學,學校還創業過,後來是個人發生意外,才從新開始做別的生意。我的感覺裡面,學生錢好賺的。學生懶也不見得,能上大學了,學習也是吃苦的。但大學的氛圍相對比較寬鬆,學生接受新事物又比較快。外賣火很正常的。離開學校門好多年了,現在說做什麼賺錢真不敢妄下定論,說說我那時候一些老舊的經驗吧。我第一次做生意是批發一堆高仿運動鞋,進價五十左右,出手200到250。學生嘛、都不富有,但也追求品牌,這類生意相對來說市場大。第二個是做俱樂部,針對做兼職的學生,一個人收20的費用,會員在指定一些店買東西可以打折,定期會發布一些簡單短期兼職的工作。收入來源一塊是入會費,還有一塊是介紹的每一個工作中間都有分成。再一個,學校周邊開店,跟學生會拉好關係,賣一些針對性強的東西,就一句話,需要買什麼,我就賣什麼。最賺錢的一個是開服裝店,從廣東找一些學生品牌的過氣衣服。類似真維斯,班尼路,森馬類的。去年,前年的流行款,價格便宜,很收歡迎的。當時我們還利用學校名義組織了一個旱冰社團,搞了一個旱冰場,不需要註冊,後來是跟地方小混混發生衝突了,整不下去。以上這些是當初我們那個年代的生意。現在電商發達了,這一塊都不好搞了個。但個人感覺,學校周邊,網咖,賓館,餐飲,這始終是個賺錢的生意。如果再有一些特別的渠道,學校周邊的生意肯定比外面好做。
-
4 # TT向前走別回頭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學生點外賣的原因:
1.有的學校食堂環境不是很好,沒有空調,夏天熱的排隊很累,高峰期找不到座位,人挨人真的很熱很熱!哪裡還有心情吃飯。
2.食堂裡菜的種類少,大學生在學校裡吃四年誰都會吃膩的,就會想點個外賣換個口味。
3.南北方飲食有差異,異地上學的同學可能在食堂裡吃不到正宗的家鄉味道。
4.食堂營業時間比較固定,比如晚上想吃個夜宵又不想走太遠,就只能點個外賣。
5.現在外賣發展的很火,優惠力度也大,容易吸引同學。
6.校園內的外賣可送貨上門,甚至送貨到床。天氣不好的時候懶惰一小下,外賣就是很好的救贖。
大學生點外賣機率高,所以很多的外賣店鋪選址在學校周圍。
(附我們學校食堂照片一張,嘻嘻)
關於大學生創業這件事,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有意向創業的大學生有超過60%的人選擇“送外賣”,原因是“投資小,回收快”。對於這個資料我表示非常驚歎(這裡我沒有看輕送外賣這個行業),送外賣純粹是一項體力勞動。面對這項工作,大學生沒有絲毫的優勢。就好比四年前,我們一腔熱血信誓旦旦要用知識武裝自己,而四年後卻做了一件四年前就可以做的事,那這四年大學時間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現在新聞時常出現“外賣小哥送餐超時急得大哭”等類似事件,所以說,送外賣還是很辛苦的。不僅要承受惡劣的天氣,狂風暴雨還得繼續送,送餐超時還要忍受顧客的差評。
創業送外賣這件事一個人一種看法吧,主要還是靠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麼。還是相信付出就會有回報,遵從自己內心就好!
-
5 # 土逗公社
外賣,讓吃飯自由得一無所有
編者按:一份外賣,從下單-接單-送單-吃飯-扔走盒子,其實經歷了網路社會的所有生產關係。當我們一方面告別自己下廚,一方面不得不享受外賣時,有沒有意識不知不覺地捲入了這個逃離不了的泥淖呢?
一份份外賣,在今年的輿論場上捲起了不少話題。有的人看見了鮮香油亮的美味,有的人看見了數百萬噸垃圾傾倒入海洋,被紫外線和波浪打碎為塑膠微粒,進入各種海洋生物體內,再回到外賣餐盒中成為人的食物。還有人說,無論再怎麼批評,我們已經離不開外賣了……
我們為什麼不燒飯了?
在家中吃飯,其實有諸多好處:衛生、健康、省錢。可是為什麼今天大家不再在家吃“不花錢”的飯,而上億人成為了外賣使用者呢?
這是因為科技進步,汽車和高鐵的普及,讓人可以來到不斷膨大的城市工作,住在離公司十幾公里的睡城——只要每天願意多花兩三小時在上下班路上,多年下來就可以省下幾十萬房價,或者數千元房租。隨之改變的是一天三餐的形態:早餐是在搖晃的公車上囫圇吃下去的一餐,或是可以不吃的一餐;而來回十幾公里回家吃午飯更不可能。
雖然外賣比自己做飯要貴,但是自己做飯對現代人來說,越來越像是一種“閒得慌”的閒暇與奢侈。“別老是吃外賣。”電話那頭的父母親給出了和網上的帖子一樣的忠告。然而這又談何容易。鄭重其事地吃東西,是一件和時間空間密不可分的事情。為了好好吃一頓飯,我們需要安全衛生、裝置齊全的廚房和清潔的餐具,還要有人、有時間、地方做飯,更要有空間吃飯。正因為昂貴的城市裡既沒有地方安放廚房、飯廳,或者就算有也沒時間用,所以解決吃飯問題的最合適方式,莫過於在外賣間翻騰。在這個時代,“一間自己的廚房”和“一段烹飪的時光”,變成了格外令人垂涎的夢想。
把做飯的時間用來工作,可以多跑幾單業務、多拉幾個客戶,或者至少早點寫完文案。畢竟人們吃下肚子的飯其實不是飯,而是為了更多業績而補充的能量。至於晚飯——工作了一整天、在晚高峰的擁堵中塞到天黑才回到家後,誰能提起精神做一頓飯?更不要說追求什麼別的興趣了。儘管下班後幾個小時是“自由支配”的時間,但下班後的“輕鬆”,正在於累了一整天之後將一切思考拋諸腦後,把注意力託管給娛樂,而將胃口託管給外賣。正如一份外賣行業的商業報告所描述的:“忙的時候是沒時間買菜做飯,可閒的時候他連覓食都懶得下樓。”這樣一種新物種的產生,是巨大的商機。
不僅如此,隨著外賣興起,公司的午餐休息時間可以進一步縮短,“午餐會”名正言順,一到忙的時候,不僅午餐盯著電腦螢幕完成,還可以點早餐、晚餐、下午茶和夜宵來邊吃邊工作,深夜外賣也再不奇怪。過去“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兵馬和糧草則無時不刻地一起執行,誰也不能浪費時間,除了拿外賣的那兩分鐘,誰也不必離開工作崗位。外賣正是大型資本增殖機器上附屬的能量輸送系統。買菜、做菜作為一些人的生活樂趣消失了,而作為另一群人(廚師、外賣員)的枯燥勞動出現了。外賣節約了我們燒飯的時間,而這些時間,並沒有變成我們的閒暇。
當吃飯作為一種生產關係
夏天的城市熱島效應明顯,冬天則是在戶外寒風凜冽,大樓內則是空調宜人。而我們的快遞員、外賣員、保安和建築工人們,每天就在這空調之外的戶外穿梭著。
在夏天,一些人乘坐有冷氣的地鐵或汽車上班,坐在覆蓋著冷氣的辦公室裡,偶爾走到冷氣的邊緣取一下外賣,下班後再回到涼爽的家。而外賣員騎著電動車在炎熱的戶外帶上一整天,每次接單後五分鐘,配送超時的定時炸彈就滴滴答答地響起。
在冬天,外賣員們在冷風裡焦心地等待排起長隊的寫字樓電梯,最後走到暖氣的邊境線上“輕聲敲門”,獲准為暖氣室中的人們提供一份還冒著熱氣的食物。運氣不好的時候,送餐遲了幾分鐘,或者“臉上沒有一點笑容”,暖氣國國民們,也許就會在外賣軟體裡留下毫不客氣地打分,讓外賣員好幾單辛苦勞力化為烏有。其實當後者為自己這一單遲到而惱怒時,外賣員手上的三四單也許已經都超時了,他們也許被別人撞出血,也許不小心撞到別人而賠了錢,也許淋雨感冒,自己一口飯都還沒吃上,而對各種缺少足夠五險一金保障的“眾包”配送員而言,唯一的保障就是自己買的三塊錢保險。
被滾滾巨流推動的,不僅僅是街頭奔波的外賣員,也包括了忙個不停的廚工。對於投入餐飲業的資本而言,顧客不是享受生活的美食家,而是一桌桌不斷翻滾的現金流。上一桌顧客不“翻桌”,下一桌顧客就沒辦法進來,廚師和服務員就會閒著不動,炒鍋和灶臺也不能徹底發揮其資產價值,最重要的是:在市區租到的昂貴場地不能以最高的效率轉化為現金,從而就交不起洶湧澎湃的地租。好不容易一家餐廳做得起色,待租約到期,房東可能又提高了租金,於是我們看到了一樣洶湧的餐廳轉手。
如果說資本像人一樣會做春夢的話,它一定會夢見雪片般的訂單湧來,使它買下來的所有勞動力和所有裝置爭分奪秒地運動起來,後廚火熱的汗水和前臺緊張的動作,意味著資金的高速迴圈。過去,這個夢想被餐廳的面積所限制;現在,外賣讓這個春夢燃燒起來,讓後廚在餐廳已經坐滿的情況下仍為外賣訂單而生產,讓員工在正餐時段外也不必閒著,也讓餐廳可以開在交通不那麼方便因而地租更便宜的地方。
其實,吃飯正如一切生產和消費一樣,是一種社會關係。
保護環境、減少汙染並非不重要。只是,環境汙染危害我們中間一些人的下一代之前,首先需要擔憂的是,另一些人可能在這一代就已經過勞。我們譴責塑膠餐盒在短暫的生命中被耗盡了價值拋入大海,成為塑膠微粒;但在這一週期裡投入的資本,已經經歷了數個迴圈,帶著它的利潤信心滿滿地進軍下一個領域。
與其呼籲消費者不吃外賣,不如問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否能“看見”外賣怎樣被做出來,又怎樣送到我們手中——今天的消費者不僅有權吃到安全、健康、美味的食品,而且有權吃到倫理上負責任的食品。
在古代,齊宣王看到一頭將被宰殺的牛,於心不忍,而孟子教他的絕招就是“君子遠庖廚”,不去看就可以假裝不存在。今天,外賣讓“君子遠庖廚”的理想輕鬆地實現了,我們比齊宣王更難知道我們吃下的東西是以誰的痛苦為代價做出的,這恐怕不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消費者並非只是在乎物質享受的人。但我們已經習慣於在選擇商家前檢視評分,卻從未有什麼機制來給外賣小哥的工作條件評分,讓具有倫理責任感的消費者能借此選擇他們想要支援的企業。消費者評價外賣員的機制並非全無意義,可是外賣員也應該有機會為他們的僱主評分,並對最苛刻的外賣平臺採取行動。
我們能如何想象“好好吃飯”?
我們今天的生活似乎已經牢牢被外賣主宰,在關注外賣平臺對小哥的待遇、關注飲食安全和環保之外,我們能否想象另一種“好好吃飯”的方式?
在過去,中國大部分人還生活和工作在固定的“單位”裡,除了有單位分給職工的住房,還有一種叫“單位食堂”的東西。食堂的東西一般不好吃。但是也有一些單位或學校,那裡的職工或學生組織成委員會來監督食堂運營,因此偶爾也會遇到傳說中異常好吃的食堂。
在食堂吃飯,要麼不要錢,要麼很便宜,但最重要的是:食堂這樣一個概念代表了在同一共同體中工作學習的人們對“吃”的自主權。食堂是全單位人共同的廚房,只要有一定的民主參與機制,職工們就可以更好掌控自己吃什麼、怎樣吃。食堂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絡的空間,趁著吃飯的時間,可以聊八卦逸聞,也可以有思想上的碰撞。在那一代華人的觀念裡,“鐵飯碗”不只意味著人們有長期穩定的收入,而且有那樣一個食堂,你可以在那裡吃頓熱飯,還會吃到中秋的月餅、端午的粽子、冬至元宵的餃子湯圓。
隨著時代進步,我們接受了一些更加先進的觀念,例如擁有“琳琅滿目”的選擇,據說比單調固定的供應更美好也更幸福。這種“琳琅滿目”的理想高峰,表現在一餐數百元、上千元的自助餐中。但想到每天的自助餐結束後有多少珍貴的食物被浪費,琳琅滿目帶來的快感就消逝了一層。然而最重要的是,琳琅滿目的背後是對“自由”的深刻誤解。不管眼前有多少種商品可供選擇,真正吃進腹中的食物只有那麼幾百克。真正的自由體現在我們對吃進腹中的那幾百克食物的食品安全、口味、營養和倫理價值(例如對製作食物者的尊重)的自主掌控,而不在於真正選了的那種食物之外還有幾百種食物來供我們(不)選。
在琳琅滿目的泛濫中,“選擇困難症”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選擇從不困難。選擇困難恰恰源於我們這個時代用“選項數量多”來代換真正滿足個性需要的自由,而大部分人在有機會思考自己真的需要什麼之前,就被拋入琳琅滿目面前,並被告知:你應當追求的幸福,就是用金錢財富去佔據這一切選項。
其實,技術進步已經把過去我們當作笑話的一些幼稚嘗試,變為改造現實的可能性。今天的技術水平早已允許我們想象一種“自由人的吃飯共同體”:同一公司或住得近的一群朋友,完全可以聯合起來組建自己的共享廚房,透過手機預訂餐點,對每一項菜品進行個性化定製,廉價地滿足每個人的營養需求。無論是參與者排班輪流買菜做飯,還是共同以合理的條件聘請廚師來做飯,都可以藉助手機對食物採買製作過程保持共同管理。只有當做飯的人熟知吃飯的人,按照他們的喜好、禁忌和營養需求來製作,才能使做出來的飯菜真正體現我們對自己生活的掌控,並且把做飯者的個性與技巧特色融入其中,成為做飯者和吃飯者共同享受的一種藝術和樂趣。人與人的聯合一旦運用在飲食上,就以一種真正理性的方式重建起人和食物之間的溫情關係,因為食物不再是牟利的物件,而是透過自由的勞動和自由的享受,重新成為人的所有物。
馬克思曾經這樣寫道:“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勞動只不過是增加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積累起來的勞動則是一種拓展、豐富和改進勞動者的整個生命的手段。”在大城市的空調內外勞作的人們,當然應該有地方坐下來好好吃一頓健康美味的熱飯,但這只是第一步。像人一樣吃喝、生活,是為了能像人一樣改造世界、創造未來。
美編:黃山
-
6 # 羽墨傾涵
走在校園裡,你會看到這樣一道風景,從早上到夜裡,校園外賣如火如荼。
一、 校園裡有食堂,為啥還叫外賣
大學裡,幾乎人人都叫過外賣,有了外賣你就可以宅在寢室或教室裡,該玩遊戲玩遊戲,該背答案背答案,變成餓不死的小強。可以說沒有宅男宅女,就沒有校園外賣。
有人說,學校食堂花樣少,總是那幾個菜,大學四年,某家檔口的菜都沒變過……
有人說,食堂大媽給的量少,我一個大男生很難吃飽,外賣好吃又實惠……
外貌協會的說,送餐的那小哥長的特帥,我就是為了多接觸下,後來才知道,人家大四快畢業了,從大一開始送外賣,如今都開餐廳了,他肯定不會喜歡我的,我就訂的很少了。
二、校園外賣為啥這麼火
面對殘酷的競爭,這些年學校周圍送外賣的也是拼了,花樣層出不窮。
為了節約成本,也為了給貧困學生一個兼職的機會,我們僱傭校內學生送餐。結果是外賣的生意火了,曠課、逃課的學生多了。
為了提高戰鬥力,又把電動車開進校園,風馳電掣,見縫插針。甚至用上了無人機。
學校不讓我們進正門,不怕,我們可以在旁邊的柵欄或圍牆上動手開個旁門,休想阻擋我們送外賣的決心。古人狗洞子都能鑽,玩點旁門左道算什麼呢。
-
7 # 邱老虎窩
在校期間閒來無事室友四個曾開過外賣店,只做外賣,那時沒有美團和餓了麼。傳單隻發了一棟宿舍樓的三層(共六層),結果第一天中午就賣出二三十份,以至於一週後我們三個十升的電飯煲輪換煮也供應不過來,開始了真正的飢餓營銷,一天五十斤米,賣完就不炒菜了。
我們也好奇生意為什麼會這麼好,後來知道了有個遊戲叫英雄聯盟!
後來室友大廚炒菜炒得想吐而罷工了,後來我們身後就有了一群擁躉
-
8 # 一切正在發生
我們先不說外賣,就說學校尤其是大學周圍的飯店,到了飯點兒生意也是非常火爆的。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大學的學生人數眾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住校,會在學校吃飯,到了飯點兒,浩浩蕩蕩地少說也得有個小一萬人吧,到了食堂得排長隊買飯,尤其是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實在等的是煎熬。所以,很多同學會轉戰人比較少的學校周圍的飯店,而大家對學校周圍的飯店熟悉了之後,也慢慢會有了自己喜歡的菜品,經常會固定去某些飯店,慢慢地周圍的飯店每天的顧客也會多起來,人多的時候可能也要等位。
但是如果叫外賣的話,我們就可以直接回到宿舍,變休息邊等著飯菜的到來,省得去食堂或者是飯店排隊了。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外賣味道還是可以的,至少比學校的大鍋菜要美味一些,所以大家即使不是天天叫外賣,偶爾來一份換換口味也是可以的。
當然啦,懶可能還是學校周圍外賣生意火爆的主要原因,大家懶得去食堂,懶得排隊,懶得出門,所以叫個外賣直接把食物送到門口,走幾步就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食物,真的是很安逸的。
那麼,外賣這個行業適合大學生創業嗎?外賣的形式現在是這樣的,最開始外賣剛剛興起的時候,是由飯店的工作人員送餐的,但是後來美團外賣,餓了麼等外賣平臺的興起,使得現在外賣的形式基本都變成了,店家提供食物,然後由平臺的送餐員進行送餐,這也是現在大部分的外賣都要收取較高的外送費的原因。在這種模式下,如果想要分一杯羹的話,只能向模式外創新突破,在模式內的機會不太大。
-
9 # 方寸之間2016
【更多歡樂,更多選擇,盡在外賣!】
這不是懶惰,而是有了更多選擇。生意人付出辛苦,靠好的飯菜質量掙錢,也沒有啥不對。外賣的選擇很多,天南地北。有的外賣也不是很貴,而且也合自己的口味。方便,能給自己省出很多時間。學校的飯菜,和外賣的種類比,要少。有時真吃膩了,換換口味。 -
10 # 有李便說
不知道您說的生意人法則是什麼概念 是不是說大學校園周圍的生意具有一定的特點和規則呢...
首先這不是學生懶或不懶的問題...
MBA的課程裡面講過市場定位 市場細分 目標人群...大學校園周邊針對大學生的生意 好做的有很多 比如 各種餐飲 列印影印 快遞 外賣 電影 娛樂 美髮理髮...
大學生以及大學校園生活的特點 會告訴商家哪些生意是很好做的...
大學生思想積極 緊跟潮流 思維活躍 時間自由 一般生活費充裕且不用自己苦心去賺(外賣並不比食堂貴) 一切日常生活所需都要靠買 身心自由 想學習學習 想思考思考 想獨處獨處 想熱鬧熱鬧 想吃啥也可以吃點啥...
真的懷念校園時光啊 而且必須是不用自己負擔生活壓力時的校園時光 而不是結婚生子後的二次進校學習...
回覆列表
不能說是懶惰,你看近現代幾乎所有的發明都是為了人們的生活方便,外賣這一營銷方式也是為了讓人們生活更加便捷,試想你上了半天課,中午還願意去擠食堂?或者上午半天沒課,睡半天,你願意起床去買飯?不太明白你說的大學生創業,指的是開一家店可以外賣,還是說去送外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