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野隱者

    古代的秀才應該不能算現在的大學生。因為古代學子應試一般分四個等級,分別是縣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通過了縣試的學生稱為“秀才”,然後才有資格去省城參加“鄉試”考“舉人”的身份。而只有考取了“舉人”身份才能參加後面的“會試”,“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監考,入榜的舉人就稱為“進士”可以做官了。所以從這個分級來看,古時的“秀才”大概能算現在的初中生。

  • 2 # 謀畫

    今人所說的“秀才”,多是泛指古代的讀書人,與“書生”意義相近,例如人們常說的“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等等。古代的“秀才”,並不能等同於現在的大學生。這個問題提的並不好,因為古代的“秀才”,顯然有一個時間階段性,也就是各個時代所說的“秀才”,所指並不一定相同。“秀才”一詞與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有關。茲對歷史時期的“秀才”一詞之所指,概述如下:

    一、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秀才”一詞,泛指才能優異之人。如在《管子•小匡》裡,管仲與齊桓公論“士農工商”四民時曰:“是故農之子常為農,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此處所言“秀才”,就是泛指才能優異之人。

    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秀才”一詞,是選官裡面的一種科目,就是“察舉”。 兩漢之時,逐漸建立起以察舉為主體,徵辟、任子、納貲等多種途徑相結合的人才選舉制度。所謂察舉(又叫薦舉),是指地方長官在各自轄區內,按一定科目考察和選拔人才,並推薦給朝廷任用。。兩漢察舉科目很多,據《西漢會要•選舉》和《東漢會要•選舉》載,以兩類為最。其一是賢良方正,由公卿、郡國薦舉,天子予以策試,詔舉無定期,多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其二是秀才孝廉,即“秀孝”,由州郡察舉,每年進行,為歲舉常科。起初不經考試,後來也加以考核,並有年齡限制。“秀才”一科,在漢代曾有“秀才異等”、“茂材(才)”、“茂異”、“茂材異等”、“茂材異倫”、“茂材特立”、“茂材四行”等不同叫法。前漢多稱“秀才”,後漢避光武帝劉秀之諱而改稱“茂材(才)”之類,三國魏後複稱“茂材”為“秀才”。

    魏晉南北朝官吏選舉的主要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但同時也繼續實行察舉制。察舉的科目主要是孝廉和秀才,通常是郡察孝廉、州舉秀才,朝廷考試也成為定製。其中,孝廉試經,側重於品行端正精通經學。秀才試策,突出於文辭寫作才能優異。南北朝時很看重秀才科。洪邁《容齋隨筆》就說:“秀才名目,魏晉以後為貢舉科目之最。”

    三、隋唐至明清時期。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這是古代選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隋朝科舉,初設秀才、明經、進士三科,其中秀才科最難。《文獻通考•選舉》謂:“秀才者,文才傑出,對策高第之人。”《新唐書•杜正倫傳》也載:“隋世重舉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倫一門三秀才,皆高第,為世歆美。唐代秀才科第最高,要求最嚴,凡秀才要試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夠四等者為及第。

    明初也嘗舉秀才科,《日知錄》載:“洪武四年四月辛丑,以秀才丁士梅為蘇州府知府,童權為揚州府知府。……十年二月丙辰以秀才徐尊生為翰林應奉,十五年八月丁酉以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但後來,“進士日益重,薦舉遂廢,而舉貢日益輕。”(《明史•選舉志》)到洪武十七年,遂停止薦舉而復行科舉。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秀才”一詞逐漸演變為府學、州學、縣學生員(即國家學校的正式學生)的俗稱,與學校發生了直接聯絡,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明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至明代,進學校卻成了科舉的必由之路。因為只有取得了生員資格才有可能入國學和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所以它是讀書人步入仕途的起點。

    明清時期,一般讀書人在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之前,先後要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即童試),考試合格者才能取得生員資格。其中院試由學政或稱學臺、學道、宗師主持,包括歲試和科試。歲試每年一次,其任務之一是從經過縣試和府試的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童生通過了歲試,就算是“進學”,成為國家學校的正式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因此,“秀才”資格是很不容易獲得的,。總而言之,“秀才”一詞一直同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相關聯,無論是察舉制下的合適者,還是科舉制度下的合格者,“秀才”應該都屬於優秀人才。

  • 3 # 雨夜v風聲

    古代成為秀才以後,如果一直考不上舉人,就可以以蒙學為生,就是在鄉下隨便找一件屋子來教小學生。這就相當於小學老師,而想要成為小學老師,最起碼也要大專文憑,像一些補課班對於應聘人員的要求就更高了,從這裡我們可以推斷,秀才的生存能力大致和現在的大專一樣。

    所以古時候的秀才和現在的大專文憑可以相提並論。但是古時候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較低,特別是一些比較貧窮落後的山村地區,一個村裡往往只有一個老秀才才能主持一些初級教育和文化活動等等,但是現在的社會學歷氾濫,像本科學歷已經遍地都是,更別說大專學歷了。 所以從人口比例上和綜合素質上,古代考上秀才的人,智商水平和現在社會的二本差不多水平。所以綜合一下,古代秀才的才能與智商相當於現在的二本,文憑卻只能是現在的大專,在社會上的謀生技能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大專學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業技術學院和一本大學同一個專業是否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