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封存故事叮噹貓

    作為大學畢業5年的自己來說,雖然大學時分天天堅持訓練,待圖書館,參加活動,沒逃課,按照規定時間回宿舍,我以為自己的大學夠充實,誰曾想踏入社會才知道,大學的自律緊緊是成功之路上的一粒沙,連石頭都算不上,所以很多人說大學是最幸福的時光,所以我認為,大學是踏入社會的離開校園的橋樑,而不是給自自己放心找的心安理得,還記得剛進去社會那年,每天不是反感上班累,而是不想每次聚會需要躲避或者吹噓,才知道,那份心安理得才真正值得享受!

  • 2 # 潤物無聲108

    大學作為學生向社今的過渡有幾層涵意的延續和補充,在所學知識上進一步深層次和專業化,同時應在進入社會和觸入社會中要發揮橋樑和軟著陸的責任,校規應該是適應社會責任,社會規則為先塊條件,而不是僅適學校之規則,對學生創造性進起性不應有太嚴之規,而要對學生進入社會後的自律性,守法性,應有較嚴之規則

  • 3 # Start2015

    對於這樣的嚴格校規,我要大聲說一句:“好!非常好!”。

    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一個詞,“大學假期”?這個詞的意思是,比起高考前的拼命努力,大學四年就像一個悠長假期一樣,放鬆、休閒!當然,也許畢業求職應聘時除外!

    之所以有“大學假期”現象,這也和中國大學“嚴進寬出”的制度有關,大家經過三年努力學習進入大學,成為天之驕子,大學的課程與要求,對於經過高考複習折磨的同學來說既輕鬆又簡單,如果要求不高,以及格為標準,那更是如此,所以大學學習生活習慣為之一變,高考前養成的,充分利用時間、高效學習、高效休息的學習生活習慣,一下子變成了學習得過且過、生活懶散的狀態;與大學學習相關的另外一個詞,“六十分萬歲”也是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當然,隨著大學擴招,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是過去的天之驕子了,大學的學習也似乎沒有過去那麼輕鬆,另外保研、留學、求職,各科的考試成績也越來越重要,所以大學的學習風氣比過去改變不小。但是,有一點沒變,和過去一樣,大一、大二的學生還是必須經歷一個從緊張高中環境到寬鬆大學環境的轉換,這個轉換至關重要!

    一般而言,大學新生離開學習緊張、紀律嚴謹的高中,來到比較自由的大學環境,沒有了高中時期學校、老師的監督、約束,會不自覺的放任自流,這個時候,大學對大一、大二的新生加以管理,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

    有了大一、大二的這種紀律約束的過渡,新生就能保持高中時候的一些良好習慣,就能逐步熟悉、習慣大學這種更為自主的學習環境。特別是高中的一些良好習慣能得以保留,我覺得是受益終生的事情!

    不知道執行這種紀律的是哪所高校?

    如果是民辦大學的話,我覺得未來有望誕生中國的哈佛、耶魯!

    如果是公立的話,我也非常高興,畢竟是公立大學!現階段高考,大家報考學校還是以公立大學為主吧!

  • 4 # 騰龍東海

    謝邀:大學是人生走向社會的出發地。三年的高中拼博,如能考取自己心意的大學,將是人生一大快事!如何充實愉快的完成大學學業,自覺、有序、高效的獲取科學知識,這將是每個大學生面臨的首要問題。憑心而論:高中的衝刺辛苦學習,遠大於大學的學業修分學習的。普通大學校規再嚴怕遠遜於軍、警院校,軍、警院校三人行必要成伍,每天的早操、上課、就寑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出校門都必須請假。全國這樣的院校怕也不少,而且都是許多辛辛學子嚮往求進的地方。這樣如此嚴格要求的校規就不是大學了嗎?我個人認為:現在很多地方院校的校規不是太嚴而是太鬆了。

  • 5 # 手機使用者60499483180

    學校是育人的地方,沒有校規也叫學校嗎?學校如果只有圍牆沒有校規豈不成了牲口養殖場了嗎?亂洪洪的菜市場還有個規矩,各人還會自動尊守。當然,如果校規嚴到放個屁都要寫申請書的話,就只能稱之為法西斯特別優待所了。

  • 6 # 桃林林林林

    非常不好,但是,比較適合中國學生。

    首先說為什麼不好,因為大學幾乎是大部分年輕人打入社會的準備階段,所以,大學中寫到的不僅僅是更高階段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踏入社會時必須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而這種幾乎軍事化管理,無非是又多唸了幾年高中,會更加削弱畢業生踏入社會初期的生存能力。

    再說為什麼適合中國學生,首先,不管哪個階段學生,第一件事還是學習。而大多數的中國學生已經習慣“被管教”地學習,自學能力非常弱。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都有老師幾乎跟保姆一樣看著學習。但是到了大學,一旦鬆懈下來。後果非常可怕,有種調侃就說現在選大學只是玩遊戲的地方不一樣而已。

    所以導致大學裡專業知識沒學到,該掌握的社會經驗也沒有多少。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這方面正好相反,西方國家通常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比較寬鬆,反而大學開始很緊張。而中國恨不得從幼兒園開始就重點培養,扼殺孩子的成長空間,親手剪掉他們的翅膀。反而到了學習能力更強的大學時期變得不管不問。

    所以我認為,還是要從教育根本去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從心裡明白為什麼學習。讓他們真正瞭解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 7 # 法海跑的快

     清華大學校規

      不會游泳,即便考上了清華,也可能拿不到畢業證。清華大學2017年全校教職工大會舉行,會上傳出訊息,從2017級本科新生開始,游泳將與畢業繫結。新生入學後將進行遊泳測試,不會游泳的學生必修游泳課,透過者才能獲得畢業證。(《北京日報》3月27日)

      這兩天,針對清華這則“新校規”的討論,輿論場可謂極為熱鬧,其中“不會游泳不能畢業”這一條,更是讓所有人都找到了情緒宣洩點,紛紛表明立場和態度。可縱觀很多觀點可以發現,大多數人都僅僅站在“好與不好”或者“合適與否”的立場上,雖然一則公共事件的討論,觀點理應是多元豐富的,可將這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放在一個具體事件上,則顯得過於牽強。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人們的看法。首先,“會游泳才能畢業”來自清華大學90多年前的老校規,雖然此後由於學生規模擴大、場館有限等因素而中止,但說明這樣的規定不算新。廈門大學和上海大學的學生評論道:我們學校早就這麼規定了,每年還必須修滿多少學分才算合格;而媒體的關注點則多以“此處應該有掌聲”“奇葩校規應該取締”之類的評論為代表。

      如果說討論針對的是校規本身的合理性,那還值得理解,但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人根本就是站在外圍的“吃瓜群眾”,任由自己的主觀情緒主導,發表一些根本不符合情理的言論。比如,有人說“會不會游泳根本不算什麼技能,自己不會游泳還不是照樣活得好好的”,還有人認為“清華大學就是在沒事找事,給學生徒增壓力”。

      我覺得,奇葩的倒不是清華校規,而是誤解校規的人。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具體到社會上的各種事情來說,就是對於自己生活情境之外的人,應該審慎判斷,對於一些陌生的事情,更應該理性研判。我一直都覺得公共事件的任何討論都有其公共價值。只是,討論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個多方意見的契合點,而不是發表情緒化的見解。

      前幾年,北京大學的一些人事變更和規章制度的變化,常常會被公眾拿來與“北大精神”“老校長蔡元培”之類的話題扯在一起,可漸漸地,人們發現諸如“北大精神已死”“北大風骨不再”的言論,僅僅是外界的臆測和瞎想,最有發言權的還是北大的教師和學生。再比如,去年華中科技大學的潑水節也引發過巨大爭議,輿論發酵過後,該校一學生的《華科潑水節,沒你想象的那麼骯髒》,才將喧囂的輿論拉到了應有的視角,文章意在表明外界對高校一些規章和活動的理解,是存在明顯偏見的。

      結合自身的體驗而言,對於這則校規,我真心覺得不值得大驚小怪。我所在的學校,早就把游泳課和必修課掛鉤,學生游泳不及格自然就要重修,開始時學生對此也會抱怨,直到畢業後才會發現,學校的這個做法,對自己來說,實在太有好處了。或許有人要質疑,開設游泳課就能保證學生學會游泳嗎?游泳課非得與畢業證掛鉤嗎?恐怕很多人此時也是這麼想的。其實,這兩個問題已不屬於探討校規合理與否的層面,而屬於另一個維度了。

      我深知外界對於國內高校的某些看法,存在著多麼深的誤解,而這種誤解在清華、北大這些名校身上還會體現得更加明顯。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想把這種不被人理解的狀態,告訴給每一個人。目前也並沒有看到很多清華學生對這項規定埋怨或者恐懼,相反,最熱鬧的還是外圍的觀眾。正因如此,更有必要將發言權交給那些即將體驗“新校規”的清華學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應該買車嗎?向父母要錢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