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uO敬成功就是顆粒歸
-
2 # 直爽書籤al
用“投資”很好,意思是不保賺。現在不能把教育看成種子播下一定有收穫。有人花一百萬送孩子留學,回來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工作。花十幾萬補習也不見得成績好。教育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好。受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過程。總認為孩子的成績高几分就是孩子的能力強,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的勞動者,心態要好,孩子從上學三十年後看看成績好的不一定就有成就。社會階層快固化了,從底層到高層的美好時光已經過去了。教育孩子健康快樂,哪怕一個小店我把它經營好。當了老師公務員也不要沾沾自喜,大家都差不多,都是普通勞動者。
-
3 # 中小學電子課本
這個其實還是要看孩子和家庭教育本身,大學學習更多的是學習一種自學能力、思維方式和三觀,真正大學裡學的書本知識在工作中能用上的並不多,除非不停深造,做學問和研究。所以,大學是一定要上的,因為大學裡會塑造出一個人的全方位能力。
把孩子送到大學裡,只是相當於把孩子送上了車,具體孩子能否跟隨這列車能到哪一站,還要靠自己的綜合素質。
錢的另一層意義是圈子,大學也是一樣,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會根據經濟情況自然分層,而大學裡能夠進入到家庭背景很好的同學圈子,這無疑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提供了非常巨大的幫助,這個才是家長在孩子教育階段花錢投資的最根本的原因。
-
4 # 天心地道
子女教育不能問值不值而是必需的。向上的路越收越緊!人生唯一的一次公平就是高考用分數說話。投資與產出雖不成正比一定要為自已拼一把別讓青春留白!
-
5 # 書法問道
文憑只代表自己的學習經歷。在社會上更多的需要能力,包括情商,智商,創新能力,應變能力等綜合素質。不一定上大學就有出息。
-
6 # 雪峰山上的來客
對子女教育投資,怎麼投資都是“合算”的,決不能從經濟學角度算賬。教育的投入,不會很快就產生“效益”,但其影響,卻是長遠的。而且,教育的投入產生的“效益”,不能僅僅從經濟效益算,還應該算它的精神“效益”。
-
7 # 大地2492951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當然是值的。個體有例外。從普遍性上來說,教育是提升一個人,一個家庭及整個社會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
8 # 手機用花農
一個家族的興衰在於你的後代,你個人晚年幸福與否,也在於你的子女。如果你有家財萬億,子女皆不爭氣,讀不了書沒能力養活自己,也是沒有用的,不但給自己的晚年帶不來幸福,還可能貽害子孫。
-
9 # 師大草根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題主有兩個誤區,一是把教育的目的偷換成了上大學,這個不妥;二是把教育的社會價值與人生價值等同於經濟價值,這個也不妥。題主希望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這個問題,大約是希望從投資收益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但題主首先應該清楚,並不是所有的投資都可以立竿見影的得到回報,同時還應該明確,收益除了經濟收益還包括社會收益及人類自我的滿足感,如果剔除了這些因素討論收益,那都只能是對狹隘的金錢分析。
首先我們可以對孩子的教育成本做一個簡單的分析。通常而言,孩子的教育可以分為學校教育、興趣教育、家庭教育幾類。家庭教育投資的具體金額也沒有一個權威統計數字,《2017年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給出了一個比例: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十多年的時間家庭收入可能會發上巨大的變化,因此具體要花費多少錢,確實不好界定。按照17年中國工薪家庭平均收入為15.4萬元,大約可知工薪家庭2017年平均教育投資不到3.1萬元。我們假設一個孩子從0.5歲開始接受早教,到18歲高中畢業為止,剔除通脹及工資增長因素,名義教育投資在工薪家庭的平均值為54.25萬。
其次,我們看看這個花費值不值。我們說教育能夠使人更加明智,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五十多萬能否改變人的命運?這個恐怕很難說。題主提到了教育投資是為了讓孩子上大學,我以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原因是對孩子的各種教育,有著不同的職能。比如讓孩子參加興趣班,就是為了陶冶情操,可以使孩子未來的人生更加有品位,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以期獲得更高的成績,從而考上大學,那麼大學對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就成了這筆錢花的值不值的關鍵點。
我們說大學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走上更高的臺階。我們可以查閱近年來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薪酬,按照2017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平均薪資排行前200的學校,基本上中位數應該5500元左右,畢業三年後的平均薪資中位數大約為8000元。這個數字看似不多,但我們應該客觀的說,大學本科及以上的畢業生在就業層次上一定高於高中/中高職畢業生。有一個現實的例子,我們學校當年在新校區搞建設,當時招聘一個工地篩沙子的工人,工資開到6000元/月,而我們學校教工當時平均月薪也只有5000多一點,請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父母,是希望孩子到工地篩沙子,還是希望ta在大學裡工作?這就是我說的不能用經濟手段去單一衡量教育價值的原因。
還有一點,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才能使ta成為這樣的人?大學是否是通向這個目標的捷徑?有人經常用大學無用來麻痺自己,認為華人對於高考的狂熱屬於病態,其實這是很不全面的觀點。要知道在南韓、日本,這些地方的高考壓力要遠高於我們;還有些人鼓吹西方的快樂教育,先不提這個“快樂教育”是否真實,單說西方大學的錄取方式,恐怕真正瞭解西方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會贊同類似的方式在中國開展。
我記得前兩天在微信了看到了一個移民英國的媽媽談起她的孩子在英國接受的教育,從剛開始欣慰的看著孩子快樂成長,到焦慮孩子的未來出路,最終送孩子走上了比在國內還要辛苦的求學之路,很發人深省。在美國,大學分為社群大學和大學兩類,社群大學也可以授本科學位,且價格低廉,門檻很低,但是這些社群大學的畢業生只能從事一些低階的工作,在國內耳熟能詳美國大學,要想進入,並不比中國容易,甚至在推薦環節就會難道很多人。而常春藤名校,除了學費高昂,如果沒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要想憑藉自身實力考進去,幾乎難於登天。
我們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是一個重視文化傳承的民族,華人對於教育的重視,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儲備。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了留學潮以後,中國在各個方面仍能夠不斷前行的關鍵因素。大學,是一個人未來人生髮展的重要基石,大學經歷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重要環節,華人對於大學的情懷,來源於那一代人對於大學的嚮往,對於大學的崇拜,對於大學的肯定。
我想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將更加理性,對於教育的功能也將有更加深入的認知,因此一個家庭花費精力、資金用於孩子的教育,在經濟上說,也許回報並不是最高的,但如果綜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人類的自我肯定和滿足等各方面因素,目前華人對於教育的投入是完全值得的。
回覆列表
養得起,供得起孩子讀書是對的,方法還是很重要,亦都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優點的發掘,才會使孩子在學習上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