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的百科全書
-
2 # 勿語草堂
首先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其他的時間學習自己的愛好興趣。學會學習,學會規劃。按照自己的目標進行努力。興趣,雖然是最大的學習激動力,但是剛入大學的同學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專業興趣點在哪裡。真感覺別的專業更好。在做比較充分的瞭解前提下,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但專業不一定代表你以後的就業方向。多學一點知識,在你需要他的時候你會發現學有所用。
導讀:相對於人的一生而言,大學四年的時光極為短暫,其間只能去探索人生的一小部分。但是這一小部分是極為特別的,決定著一個人人生的高度和廣度。在本文中,陳春花教授回答了多數大學生困惑的問題,以幫助大家建立確信和內在的力量。
1我不喜歡現在的專業,感覺學了沒什麼用,也不利於就業,我是否應該換一個專業呢?花老師:這是我常常被學生問到的問題,特別是近20年來工商管理教育非常熱門,很多人都希望透過學習管理學來幫助就業。其實,大學學習不需要為畢業後從事什麼工作做太多的考量。讀大學應該是為你的一生負責,而不是為你的就業負責。我是一個大學教師,同時又在農牧行業工作,大學時學無線電技術專業,畢業後卻去社會科學系任教,之後轉到工商管理學院任教,然後兼職到企業去承擔一個董事長和執行長的角色。
人的一生也許會有多種職業選擇的機會,也會在多個崗位上發揮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你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一定無法讓你勝任你的職業,你需要不斷持續地學習,才可以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具有永續性。如果在選擇大學時就和未來的職業掛得太緊,扼殺了自己對於自然界、對於社會、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那麼大學學習實在是一件痛苦而無趣的事情。沒有興趣是沒有學習動力的,而且也不能夠全面自由地發展,完全被職業束縛,四年之後你的狀態才會更令人擔心。
曾經看過陳志武教授介紹耶魯大學的一個觀點,印象非常深刻。耶魯大學對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是:任何一個在耶魯唸完四年大學的畢業生,如果他從耶魯畢業時,變成物理、電腦、化學或者是任何領域的專家,耶魯會覺得那是一種失敗,因為耶魯不希望四年的大學教育是培養專家,讓他們在某一個領域裡面投入那麼深,而忽略掉在其他廣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機會。
耶魯有一門大課,叫做“大策略”,由兩個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輪流講,這是持續一年長的課程,是一種非常綜合型的訓練,講到孫子兵法、管子經濟、古希臘策略等等。在大學,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是對於各種知識廣泛地涉獵,收穫獨立思考的能力、心靈的豐饒和心性的成長。當你已經在一個專業領域中,你是否可以面對事實,接受挑戰,取得一定的成效,這在我看來也是心性成長的一部分。
2我看到周圍的同學很忙,有忙著考證的、考研的、參加社團的、實習的,我想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但總是內心焦慮,我該做些什麼?花老師:“忙”字,拆開來是“心”“亡”。如果心為物役,即使做得再多也依然會焦慮,而焦慮的來源可能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才想什麼都做。
我不反對多方位培養自己,但是我會擔心你沒有獨處的時間,沒有安靜地與自己交流的時間,沒有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即使你駕馭了多個證書,參與了多個專案,培養了多樣才能,你可能還是無法瞭解到你是誰?為什麼而努力?你的責任和使命是什麼?什麼才是你真正的幸福和人生追求?不要太過急功近利,不要太過在意充滿誘惑的機會,不要太過在意其他人的所得,迴歸到本心,安靜下來好好閱讀,好好思考,與圖書為伴,與智者交流。
知識的獲取有很多的途徑,不讀大學一樣可以獲取知識,但大學可以賦予人獨特的精神特質,內在的韌性、美好的品性、廣博的胸懷和豐富的想象力,這些將使你終身受益。
3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總覺得自己與理想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怎麼辦?花老師:人總是會改變的。你可以在大學期間給自己一些設計和安排,比如每一個學年、每個學期或者每一天,去達成一些目標,不斷地嘗試和鍛造,你會成為一個非常不同的人。如果看不清未來的方向,就記住當前最重要的是什麼,去做就好了。我是一個明確的行動派,一直主張無論是理論還是思想,必須付諸行動;無論是知識還是學習,必須轉化為行動的結果。理想永遠是理想,現實永遠是現實,理想不要遷就現實,只有真正面對現實的人,才有機會成就理想。我常常在不同的場合,要求大家把手舉起來,我自己一句座右銘是“手比頭高”。人的高度不是思想決定的,人的高度是雙手決定的。
4在大學,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花老師:在管理學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我非常喜歡經典著作、前沿理論、優秀的企業案例,以及成功的企業領導者的傳記和思想。你會透過科學的方法和深入的研究,得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如果你想探索多一點的東西,就需要培養創造性的思考能力,看山一定不是山,看水一定不是水。社會科學如果從學科的角度理解,可以用文學、史學、哲學的思維方式來表達,很多創造性的思維來源於對文、史、哲的理解。雖然在今天,技術更具有時代性,大學生應該保持對技術和變化的敏感度,不過我還是很崇尚大學用人文或者社會科學的知識來培養人,培養人的人文精神與信仰。
5我希望繼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深造,對於做研究,您有什麼建議?花老師:研究首先要關注的是從社會價值貢獻角度來思考研究問題。我始終認為,中國管理學者應該貢獻兩個價值,其一是研究內容可以指導實踐,其二是可以總結提升為理論,與國際對接和交流。
所以研究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滿足規範+創造價值做研究要先符合“世俗”的標準,即掌握研究方法論。只有在共同的規範上,才能相互交流,別人才能看懂和認可你的研究。掌握了研究正規化之後,要給自己一個更高的標準,就是創造價值。我提出過一個觀點:“界定問題,優於選擇方法”。如果你選擇的是一個不證自明的觀點,那麼再多的資料、再複雜的論證都是徒勞。而這個是當前研究中常常出現的問題,絕對的規範,但無用的結論。研究最重要的一點是界定問題。
2.選定目標+堅定不移你一旦選定了一個研究點,不要猶豫,要一直跟蹤,哪怕是十年甚至更久。做研究堅持很重要。
3.沒有竅門+發掘樂趣研究是沒有竅門的,只有“多讀、多看、多思考、多訓練”,這是一個很笨的方法。愛因斯坦也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為什麼研究要有趣呢?是因為研究者要透過研究感受到樂趣,才可增強堅持下去的內驅力。對學生來說,建議去選擇被肯定和接納的期刊,然後不斷提高自己的標準,隨著你的水平不斷提高,你會覺得非常開心。我必須承認,在一個人還沒有修煉到一定境界時,外部檢驗和激勵還是非常重要的。
4.廣泛交流+善用“求助”做研究不是閉門造車,我們要有相對寬一點的人群交流。研究很多時候是需要被激發出來的,一個人冥思苦想有時候反而陷入困境。“求助”是我推薦的一種快速提升的方式,一定要多向同行請教,請教的前提教條是能夠分享自己的研究,這樣會對你視野的擴大和前沿問題的把握有很大幫助。同時建立交流的圈群時,要明確自己的價值,就是說你在交流圈中也要有價值貢獻,這樣的交流會讓你的交流更加穩固,你的研究提升也會比較快。研究能力的獲得,很像開啟一扇心窗,這扇窗必須是自己由心推開,在心外,沒有人可以幫助你。也正是這樣的特點,一旦掌握了研究方法,擁有研究能力,在你面前,就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視窗。
6大學需要為踏入社會做哪些準備?花老師:大學是個體轉向社會化的最後一個受教育階段。大學畢業最大的意義在於,你由一個學習者,轉變為一個能夠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與實際成效的創造者。你需要具備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第一,學習生存的技能,知道這個社會最有價值的領域和方向是什麼。一方面,透過系統的專業學習,掌握專業的知識與工具方法,可以安身立命、探索未來。另一方面,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可以應對紛繁的社會現象,處理複雜的現實關係。
第二,內化社會文化。環境是多變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環境,最好的辦法是改變自己。如果用開放的心態接受變化,那麼環境變化只是一個因素,你可以將任何環境的變化轉化成自己的每個成功的因素。我曾經與管理碩士班的同學討論當今管理的困境,有人說困難在於環境的多變、政策的多變、員工素質不高、文化糟粕根深蒂固……但是縱觀歷史,優秀的管理者總是可以理解並且超越環境,在諸多不利的因素中找到方法。以“心定”去單純地做事、單純地應對變化,沿著自己對規律的理解,找到成功的軌跡。
第三,認識自我。樹立信仰、培養確信的能力。信仰就是一個人所認定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確信讓人具有內心的穩定性和內在的定力,讓我們真正懂得如何樹立明確的價值判斷。
一個具有信仰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接受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他可以很明確地以自己的信仰做出判斷而不至於迷茫和混亂。信仰至少包括三種類型: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而在三種信仰中,所歷練的都是如何讓自己確信並超越困頓。很多人在面對競爭、變化和複雜性時,無法真正發揮自己的潛力,並非能力不足,也不是知識不夠,而是缺少內在的驅動力、韌性,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渴望。
第四,承擔社會角色。
一個人在社會當中的角色是非常多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血緣的角色,也就是你在家庭中的角色。對於在血緣中的角色,根本就沒有對錯,你除了責任之外什麼都沒有。第二個是職業的角色。不管你在任何的職業階段、任何領域發展,都可以創造出價值貢獻。一個優秀的人,總是能夠持續地完善自己的行為,以比別人更高的標準行動。一個永遠追求卓越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所作為的人。第三個是社會人角色。如果去觀察那些取得成就、發揮作用的人,就會發現他們所擁有的是不侷限於專業的能力,擁有的是去做事情的能力;他們所擁有的並不侷限於專業知識,而是擁有與人合作、尋找成長的知識;他們所擁有的並不侷限於技術,而是擁有了理解人性與激發能量的熱情;他們所擁有的並不侷限於對於自己的自信,而是擁有對於自己與他人、與社會所達成的自信。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
關注公-眾-號-我的藏書館
可以領取大量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