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鵬小作
-
2 # 考試蟲
大學之道在精不在大。 把學校辦大可以擴大影響,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辦學的經濟收益,卻與教書育人的辦學根本宗旨關係不大,甚至背道而馳。學校越大,管理難度也越大,不利於教學與研究,不利於學校向高、精、尖方向的發展。 衡量一個國家的科學教育水平,不在於培養了多少個大學生,而在於培養了多少個愛迪生式的優秀人才,只有集中力量,辦精品大學,以科教興國、民族復興為己任,方為大學之道
-
3 # 北武蘇青
這類的問題也逐漸成為近年來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觀點來說一下,可能會有所片面,觀點只供參考。
大學好像是從2000年前後成為分水嶺的,2000年以前的大學規模都是比較小的,2000年之後開始極具擴張。但是話說過來如果大學不大規模地擴大招生,那中國現在有多少人上不了大學?從這個方面講,大學的擴張也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大學生。
另一方面,規模的擴大造成了精度的下降,大學不再像以前那樣大師雲集、人才輩出的大學。
我認為這兩方面是有一定聯絡的,但是還是那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不要過多地抱怨,更多地去成長和奮鬥。
-
4 # 愛誰誰98311311
所謂大或精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大在於交集面大,知識領域大,精在於專業基礎強。各有各的有點。當然,二者都強大的人最為突出,但是不同的人都會有自己專長,所以無所謂大或精,因人而異吧。
-
5 # YL遠航
自恢復高考以來,大學招生的規模越來越多,門類也在增加,科教資源也逐年增長但平均資源卻增長不大或者有退步(分為兩方面來看,一近年來全國本科大學增長到大約兩千多所,而科教資源增長緩慢導致分到個人的資源比例在減小,二全國985和211院校數量佔全國大學總數的十分之一,但卻佔據全國教育經費的七成,教學資源分佈極度不均)
縱觀全球頂尖大學,我發現有一點很重要,比如沃頓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加州洛杉磯分校等等大學,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小而精,或許它們的學科門類沒有像中國的綜合性大學那麼齊全,但是在自己的領域能做到獨孤求敗的境界。其實中國也有很多知名大學意思到這種問題,但並沒有去改變而只是把優秀的學生組成類似北大的蔡元培班這樣的小班教學,旨在一定程度改善。
我認為:一個人做一件事做到極致,那這個人比剩下的99%的人都要優秀。大學也是如此,望中國的大學能夠專注,才能衝刺諾獎。
-
6 # 一帆君233
當然在於精。
我們都是以學生的身份進入大學學習的,總體層面上的學校產出成果不是最直接的利害關係,自己的發展情況才是最為重要的。試問,一個本科8000人的大學論文產出比一個本科3000人的大學論文產出高50%,這是值得誇耀的嗎?實際上,前者人均只有後者56%的論文產出。你願意去前者還是去後者?
很多人將國際關係中總量優勢類比到學校層面。他們認為,中國國力(總量)世界第二,然而平均GDP只有中等偏上的水平,這卻使得中國在國際層面取得了強有力的話語權,為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強大基礎,所以大學也應該是如此。這實在是荒謬,國際關係是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存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是此消彼長的,所以總量尤為重要!然而,學校與學校之間是不存在明確的競爭關係的。總量層面上的學校產出上升並不能為學校取得與之規模增大相匹配的優勢,甚至很可能導致尾大不掉,人均利益反而下降。
你不是大學校長,不必為整個學校的總量產出負責,你應該知道,你自己的發展狀況,才是最為重要的。
-
7 # 招生報考資訊顧問
大學之道,不在其大,亦不在其精;大學之道在之於“大”,在之於“學”;
大為廣,為博,而非校園之大,校園之大,在於其形,而非其質;古之大,大通“太”,為極致。
學為效法,鑽研知識,學習知識之所在,學而得識而為學,學而不得非為學。
所以,大學的本意是:能夠為人提供一個能夠鑽研知識的場所,且這個場所為你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條件(師資力量)。
所以說,如果我們以專心學習的一個態度來看待目前學校發展的話,其實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孟子·盡心上·忘勢》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以我們的現狀來說,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去改變的,所以我們才要致本心,而致學,這樣上學才有意義。
王陽明曾說過: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至善至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本意雖未揣摩透徹,但我個人透過字面理解一下大概的意思:
1.人的本心其實是沒有善惡之分的,
2.有了惡念和善念說明是我們的意識動搖了(為什麼凡夫眾生都是有是非善惡的觀念的呢?而且很多人的是非善惡的觀念非常強烈,常常看到別人的惡和非,從而導致自己內心裡面無盡的煩惱。)
3.如果我們能夠區分善和惡,從而棄惡從善,這就是良知。(智慧和知識的區別就在於這個能知善知惡的分別心,所謂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我們應該追求智慧,而不是知識)。
4.有好的作為及去掉惡行都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所謂格物就是格除物慾,人有私心物慾,就不能獲得正確的知見;為善去惡,就是在格除自己的物慾和私心,掃除鏡子表面上的塵垢,從而找回我們那個原本充滿智慧的真心)
而我們求學之路是什麼呢,其實也是在致良知,我們的良知是學習,大學的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場所,但如果無心去學,再好的環境又有什麼用呢?
大學的大與精,在於良知不同
至於說大學在於大,還是在於精,其實都對,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本心不同,所致的良知也不同,大學是我們國家設立的教育機構,國家的本心在於培養人才,人才多了,則國富民強!
學校發展的大,在於可以擴招,在於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學校發展的精,在於人才的選拔,精益求精,當我們祖國的人才,又多又精的時候,就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候。
我們的本心是什麼呢?是學習,我們的致良知也是學習,校園負責為我們提供場所,提供老師,我們負責好好學習夠了,所以說,良知的不同,也就產生的分歧;但真正的分歧又有什麼呢?其實沒有,只是考慮的方向不一樣罷了!
學校負責教學,我們負責學習,籠統點來說,是合作的關係;你願意教,我願意學,就這麼的簡單!即便學校分成了兩派,大和精,我們願意去哪裡就去哪裡,這些又有什麼疑問呢?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不是更好嗎?
-
8 # 百花亭雜談
我認為大學辦學之道不在於“大”,而在於“精”,題目中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收入安徽省立醫院,作為自己的附屬第一醫院,這裡我強調一下,這不是醫學院,更不是醫科大學。中科大建立“生命醫學部”,只是增加一個高科技專業,而省立醫院只是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而不是擴大辦學規模。中國科大辦學少而精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是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本科招生只招理科生),人文科學專業雖不至於沒有,但也算是鳳毛麟角。或多或少地因為這個原因,科大在和其他綜合性大學相比,顯得少而精,而且每年招本科生限定1860人(其中限定給安徽省116名),而不像別的大學每年招生五六千人。中國科大被譽為“中國唯一一個能容下一張安靜書桌的大學”,與她學習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密不可分,也表現科大辦學少而精。中國科大,正是一所滿足所有大學生求知的要求,所有的本科生基礎課程幾乎全部由正教授任教,真正做到“大師進課堂”。例如,華羅庚、陳省身等著名的老教授給本科一年級學生親自授課。大學如果不辦成少而精,那些名師怎麼有精力去給本科生親自站在教學第一線。以上就是中科大辦學少而精的特色,全國唯有這個中科大才有的……
-
9 # 江南觀察黑浙江幾萬貼
徽吹不吹會死嗎?天天吹得所謂小而精,千人1院士,清北是千人2院士,浙復交是千人1院士,有拿這個說事嗎?學科佔比世界前500,中科大比例還趕不上剛才這五校。教育部學科評估前10進不去,科技部近3年國家級科技獎項排名前10進不去,科技部近2年國外核心期刊論文數前5進不去。動不動自封天下第3了,第1,呵呵!
-
10 # 小李8226
在戰爭年代,一小隊特種兵甚至能決定一場戰爭的成敗,抗日戰爭中,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死亡60萬人,而中國死亡4600萬人,人多有時可以濫竽充數。
回覆列表
大學的整合,是時勢的需要。
一是因為人才裝置學術等資源的數量在與日俱增,需要做的是進一步整合,從而降低重複的成本。但是這並不影響大學各個學院各個專業的做大做強。相反,眾多學院,眾多教師,眾多學生在一起交流的時間和共同成長的機會,且會產生良性競爭,為集體的榮譽感不斷奮鬥,使得其所在領域更加突出!
二是大學數量的減少,不代表質量的降低。政策使然,發展所需。真真正正的學問是做出來的,需要的是教師對其所在領域的深耕,學生求知若渴的鑽研,不斷的突破自己,不斷的思考和合作,取得屬於優秀成績,無數的好成績相加,就是學校的知名度,好口碑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