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7鷹眼

    當代大學生戀愛是異性之間生理、心理和周圍環境等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傾慕和培植愛情過程的思想觀念,大學生戀愛是大學生心理、生理上相對成熟的表現,心理學家林更茂和梅萍在其《析弗洛伊德的性理論對大學生x.a觀的影響》書中,對上海十三所高校的1862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代大學生受西方觀念思想的影響,在“性開放”中模糊回答的佔34.3%;只要有愛存在,一切都沒有問題的肯定回答佔29.2%。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社會外界的影響、家庭因素的影響,使得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了“新型”的戀愛觀念。一、當代大學生戀愛的特點:

    “愛情,是人類開發心靈潛能的學校。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是小學生,懂得對方想要什麼的人,是中學生,能使雙方無遺憾的是大學生,再使雙方都有成就的人,是研究生,不同層次的人,表明了人的心靈差異。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思維、行為成長的階段,能使雙方無遺憾嗎?多數大學生的戀愛是苦澀的、失敗的。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表現出極不穩定的態度,由於社會閱歷、生活經驗的缺乏,加之思想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完善。則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現狀特點表現出簡單化、片面化、理想化、浪漫化。1、戀愛過程簡單化:

    當代大學生的戀愛是簡單的、快速的。社會在快節奏的生活,大學生的戀愛也開始簡單化,從思想上沒有了以前固有的“審時度勢”,戀愛觀簡單了起來。男生們已經不喜歡欲言又止,欲進又退的戀愛花招,他們想愛就愛、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說,行為卻很直接,遇到心儀的女孩,他們就會很快表示自己的愛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飛鴿傳書”到現在的電話、簡訊、網路。女孩子們也沒有了以前的“矜持”,當感覺還可以,不怎麼討厭的時候,便開始了戀情。2、戀愛中片面化:

    當代大學生談戀愛時,往往考慮的問題都比較片面,只考慮兩個人在一起時的事情,如何讓彼此的感情得到昇華,而沒有考慮到家庭、社會、周圍事物的影響。往往在乎愛情的過程而不考慮結果,把愛情與婚姻相脫離。在一時的衝動下,不顧及後果和影響。有的同學則認為學習不緊張、空閒時間多,找個伴玩玩;有的大學生看到周圍的同學都有屬於自己的愛情則羨慕不已,自己也要尋求一份愛情,但想法都是片面的,都表現出當代大學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做事不計較後果的心態。3、戀愛中浪漫化:

    當代大學生戀愛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悅,追求現實的快樂感,在兩個人交往期間,往往把每個節日排成了時刻表,互相送禮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園裡,經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邊,紅色的鮮花數量及求愛的方式讓人觸目驚心,在情人節及戀人生日的時候則是勞師動眾的大擺宴席、精心準備讓對方感覺到驚喜。但在浪漫的同時,戀人對愛情的成功卻並不看重,甚至認為戀愛和結婚是兩碼事。4、戀愛中理想化:

    當代大學生在其心理總有一種理想的戀愛模式,在思想上表現出理想化,在戀愛上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尋找物件,在交往的過程中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進行交往,如果有一點與自己的模式不想符合,戀愛就即將失敗,但往往在交往和尋求物件的過程中,有許多實際的因素,但由於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不成熟,過於理想化,則忽視了實際的現實情況。最終導致不符合實際的戀愛。二、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的心理分析:

    大學生正處在思想和意識形態趨於成熟的階段,歌德詩云:“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正直青春後期的青少年們,在性思慕期和x.a慕期的趨使下,對異性產生了好感。但在性心理上,卻體現出不成熟的表徵。1、戀愛觀的排他性:

    戀愛觀的排他性表現在對戀人的控制和佔有上,兩個人在相處的日子裡,在思想上、意識上排斥一切與物件相接觸的事物,尤其是接觸戀人的異性,不允許自己的戀人與異性單獨的接觸和交往。恩格斯曾指出:“性按其本性來說就是排他的。”戀愛觀的排他性經常表現在熱戀時期及感情不穩定時期。擁有這樣戀愛觀的大學生希望透過排他性來捍衛自己的愛情,維持自己的愛情,戀愛觀排他性充分表現出心理的不成熟和對自己的不自信。

    2、戀愛觀的衝動性:

    戀愛觀的衝動性表現在兩個人交往之間“性”問題和感情出現問題時的心理衝動。恩格斯指出:“如果不能結合或彼此分離,對對方來說即使不是一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個不幸;僅僅為了彼此分離,對方甘冒很大危險,甚至拿生命來孤注一擲”使戀人為了愛而衝破一切枷鎖和干涉,為愛付出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在情慾高漲和x.a激發時,戀愛觀又會衝破一切。衝動的發生越軌行為,而不考慮後果。3、戀愛觀波動性:

    戀愛觀的波動性表現在交往兩個人思想上的波動,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思想上比較孤傲和脆弱,遇到問題時,不願意與別人分擔,表現出極端和消極。衝動性較大,戀愛觀的波動性使當代大學生在戀愛中,表現出極其不穩定的狀態。熱戀中的男女,感情波動大。熱時可達白熱化,冷時可驟然降到零點;高興時喜笑顏開、手舞足蹈;懊惱時垂頭喪氣,對方的一言一行都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這種大起大落的情緒變化,有時會對身心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尤其感情脆弱的青年們,容易出現自殺、他殺等傷亡的後果。2007年4月16日就讀於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南韓人趙承熙,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哈珀樓為女友的分手進行槍擊事件,打死32人後自斃。4、戀愛觀幻想性:

    從15,16歲之後,青少年則進入了異性向往期。在對異性產生好感的同時,形成了一個或幾個的異性“理想模式”,逐漸由對群體異性的好感轉向對個別異性的依賴和愛慕,產生了戀情。按照人類心理社會發展的自然程序,一個正常人從初中開始就需要學會建立異性友誼。因此,在初中、高中階段的青年們,在老師、家長和學業的壓力束縛下,抵不住對異性的好奇,萌生了愛情。所以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青年們開始了戀愛,這與中國改革開放前的戀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呈現出了低齡化。年輕人的心理永遠都有美麗的幻想,想象著自己的“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當他們確立關係後,便常常獨自一人或兩個人在一起幻想著未來,憧憬美好的明天,編織他們理想的夢,甚至開始了性幻想。但有時卻與實際脫離,當幻想醒來的時候,發現和幻想中的不同,發現原來在對方的身上還有那麼多的缺點,這時感情出現問題,兩個人的感情逐漸淡化,慢慢走到盡頭。當代大學生的性生理發育雖然基本成熟,但他們的心理發育相對滯後,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夠穩定,學業基礎還不夠牢固,社會閱歷還相對缺乏,沒有獨立的經濟基礎,大學生已到達戀愛的時期,但未必能很好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則引發出許多爭議問題,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三、當代大學生戀愛觀存在的問題:

    戀愛觀形成的時期是在性心理和性生理成熟的基礎上,加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熟的同時,形成的戀愛觀念。青少年在青春後期即二十歲左右即進入了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漸成熟時期。這個時期也正是青少年在大學生求知的階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在逐漸的成熟,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戀愛是大學生性心理和性生理發展的產物,戀愛是追求愛情的行為,但並不是生來就有的,一個人對愛情的追求,只有當性生理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有的。但戀愛觀則是性心理的具體表現,因此大學生戀愛觀形成的時期即性心理開始的的時期,即青春期開始的時期。

  • 2 # 森係girl

    大學生愛情有著其獨特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大學生戀愛的高純度,純淨、美麗有時甚至顯得單純。多數學生戀愛如同瓊瑤筆下的男女主人公,沒有現實生活的壓力,男女的第一要務就是認認真真地戀愛。而愛情永遠離不開堅實的大地,脫離現實生活的愛情必然是“見光死”。

    二是大學生戀愛的精神特質。大學生在戀人的選擇上,更重視精神層面的相互認同,世俗生活中的物質交換、門當戶對等不會對大學生構成影響;大學生甚至追求純潔地愛一次。

    三是大學生戀愛的衝突性。大學生面臨自身發展的壓力,如考研、就業、經濟、學業、人際關係,戀愛是需要大量心理能量,學業壓力、成長壓力特別是性壓力,對戀愛的雙方都是巨大的心理與意志考驗。

    四是大學生戀愛表達的自然與隨緣。今天的大學生更多的相信緣份,當面對無法解釋的情感糾葛時,學生會以緣來緣去解釋情感的變化。

    五是大學生戀愛理性與感性並存。大學生在選擇自己的戀人時,既有感性的衝動,更有理性的思考。更加考慮雙方是否合適,將兩人呆在一起非常快樂的感覺列在重要位置。而對未來生活的規劃顯得心理準備不足,當面臨職業選擇等人生重大課題時,戀人常因不能長相守而勞燕分飛。六是大學生愛情的多元化。傳統的愛情理念在今天的大學校園受到空前的挑戰,與前二十年大學生相比,今天的大學生更重視愛情的即刻性,將戀愛作為一項獨立的人生任務而非與婚姻等長久的人生目標相連。愛情的多元化伴隨著網路的發展,使大學生戀愛不再如此嚴肅而神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非”二本畢業,考上“985”大學研究生很難嗎?難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