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瑋946

    我想說這都是命啊,就是遺傳呀。從媒體的相關報道相關資訊分析,他母親是一個性格易走極端的人,死前很可能已經是抑鬱症。由於丈夫早逝心理創痛,獨自一人盤孩子的艱辛,這些都是誘發的因素。而她對孩子的掌控欲已經各方面對孩子要求的高度,讓孩子的弦始終繃得很緊,終於提前引發了遺傳在孩子中的基因,也走上了極端。嘆息,本來也許一輩子不會爆發而潛伏下去的惡魔的,卻在孩子花季的年齡爆發了。

  • 2 # 未O之i

    愛的方式 ≠ 愛!

    一個人的成長,其本質上是逐步社會化的過程。性格養成以及社會各種現象,都是逐漸形成的。所謂有果有因,因果相續。所以,對於惡行要防微杜漸,等到出現重大事端,就悔之晚矣。

    不由想起《易經》坤卦的啟示。

    《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用今天的話說,意思是,積累善行的人家,必定會有多餘的吉慶留給後代;積累惡行的人家,必定會有多餘的災禍留給後代。像臣子殺害國君,兒子殺害父親這種大罪,其原因不是一天之內突然發生的,而是長期逐漸累積形成的,只是由於沒有及早辨明罷了。《易經》說:“腳下踏著霜,堅冰將會到來。”

    此處的善惡是相對泛指的概念,並非今人以現代漢語理解的道德意義上的好人壞人好事壞事。天下沒有不疼愛子女的父母,愛當然是善。但愛與愛的方式卻是兩回事,愛是情感,是內在的因,而愛的方式是行為,是外在的果。內在的情感只能透過外在的行為被感知。善因不必然導致善果。具體到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行為,即家長愛的方式,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則是善,不利於孩子發展的則是惡。

    更嚴重的問題是,兒童對於愛的感知是行為的,感性的,甚至完全是機巧利益的。隨著經驗的逐漸豐富,青少年對於愛有了更深的理解,但依然無法完全理性。當然,現實情況是,即使我們成年了,又怎樣了呢?!

    事實上,當父母出於對子女的愛而行管理教育時,孩子們感受到的大多數情況都並非“善”行。除非在極特殊情況下,如危險來臨之際所彰顯的無私無畏,年幼子女才有可能直接感受為父母之愛。網路上邊哭喊邊練琴邊嚎啕邊作業的影片比比皆是。令人莞爾忍俊不禁之餘,我們大都沒有意識到,其實中間都隱藏了不小的成長危機。如果兒童成長過程中長期感受到的是有“惡母”相伴,就會留下“仇母”情節。即使長大了,意識中理解了當年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其潛意識中的心結依然會以隱蔽的方式繼續泛化,一旦條件具足,這顆種子便有可能在其它方面以我們無法意料的方式釋放出來……因此,家庭教育要務必留意“趨勢”與方向”,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另一方面,我們中間又有幾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愛是真正理性的呢?!有幾個家長不是基於對自己的貪愛,進而外化為溺愛孩子,卻渾然不覺的呢?!我們都清楚,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如意處十之八九。不順的時候需就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力,或忍耐,或化解,以度過危機。古話說“易子而教”。可實際情況是,今天的學校,今天的老師,還有幾個敢於拿起戒尺行使懲戒權的?!原因一目瞭然,我們都心照不宣,無需贅言。可長此以往,缺失了挫折教育的孩子們,哪裡還會有一點點承受能力?!

    競爭激烈的世界當然需要我們在關鍵時候逼孩子一把,關鍵時候守住底線,不妥協!但同時也絕不可因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而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就能夠理解家長的用心,進而更應該所謂“感恩父母”。注意,這徹頭徹尾地完全是兩碼事!正如小孩子只能感受到良藥之苦,卻無法真正理解良藥之良。畢竟,理解絕不是想當然的一廂情願,而需要雙方擁有相同或類似的背景和體驗。

    回到坤卦文言。積善之家的“善”,是透過趨勢的觀點來強調“積”的重要,並且以“必有”來下斷語,以此提醒我們多加註意。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家長如何平衡自己愛與愛的方式,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領悟。

    總之,我們每個人作為行動主體與道德主體的角色,須時時銘記,自己負責才是人生的重點。

    (配圖:體育中考在即,為了拿A,家長們很感激五十多歲的侯老師對孩子們下手之“狠”!)

  • 3 # 洪爺33344611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給我們什麼啟示?

    給社會,給家長,給我們的啟示是最希望要的孩子是"精品",臨可要"次品",也不要“廢品"。

    什麼是"廢品“?,無德有才的就是廢品。像吳謝宇這樣無德弒母的就是典型的廢品。

    什麼是"次品"?有德無才的,達不到標準要求的,將就還是可以有用的算次品。如果孩子實在讀書不行,學識淺簿一些,只要思想道德品質是好的,長大成人憑力氣賺錢謀生也會心安理得。就算次品。

    所有人要的都是“精品“,什麼才是"精品"?即有德,又有才的就是精品。

    德是首位,是思想靈魂,決定人的一身一切。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和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致關重要。必須從幼小抓起,不能掉以輕心。家庭,學校應密切配合,放在突出位置抓好抓實孩子(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從小培養,樹立有孝心,有愛心,有善心。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只有從小根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長大才不會扭曲變型。

    都希望所有孩子(學生)都成為精品,杜絕廢品。

  • 4 # 驊駿張老師

    北大弒母案嫌犯吳謝宇還沒審判,另外兩個“兇手”怎麼辦?

    最近網上又提到了北大弒母案嫌疑人吳謝宇!

    這個去年就被抓的叫吳謝宇,福州中考狀元,高中未畢業提前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錄取,北大研究生,還準備赴美讀博,他是高中同學眼中的“宇神”,他是北大學生眼中的“大神”,他是籃球場上的“籃板大師”,他是鄰居眼中的乖孩子。

    2016年情人節這一天,他用極其殘忍的方式殺害了他唯一的親人,就是他的母親,而在事情暴露之後,他用30多張身份證在大陸躲藏了3年之久。

    凡是認識吳謝宇的女孩都說:“他太優秀了,優秀到女孩不敢跟他談戀愛。”熟悉吳謝宇的人說:“我們寧願相信自己殺人,也不相信他會殺人。”

    就是這麼一個完美的人,為何會做出如此殘忍的事?

    其實,殺害他母親的還另有兩個“兇手”。

    一個是培養了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教育制度。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的教育把學生培養成了功利主義者,培養成了冷血動物,同學成了競爭的敵人,要想超越他們,必須幹掉前面一個個的敵人。

    從小到大,老師只要求學生“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好似學習和死亡就必然要聯絡在一起。

    什麼提升逆商,挫折教育,什麼提升情商,心理教育,統統靠邊站吧,學生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這種教育將學生一個個打造成一副刀槍不入的鐵石心腸。

    另一個是生他養他的父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古往今來做父母的通病,自己不成功,卻非要把自己的子女打造成功。

    他們從小對孩子進行目標管理,量化考評,考評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考試成績出人頭地,最好是考上北大清華,然後上哈弗、劍橋,只有如此才算成功,才能光宗耀祖,這樣的教育生生地把孩子逼成父母的仇人。

    實際上,以上兩個“兇手”才是最大的嫌犯。

    吳謝宇涉嫌殺母,就算按照法律可以判他死刑,那麼另外兩個“兇手”怎麼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業規劃是在大學裡面想好,還是畢業出來在開始準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