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同心追夢平

    城市文化與大學相依隨,大學的誕生和發展與現代城市的發展相伴隨,也就是這種關連,使得城市文化更依賴於大學,不管中外大學的歷史差異怎樣,大學的出現及其功能是一致的,大學的出現給城市傳播知識,帶來文明,始終是和諧社會,文明城市的驕傲的名片,促進城市產業結構提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最終實現知識型城市。

  • 2 # 花笙紀

    一、      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都是環境的產物,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才。一所大學就是一座小型的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所超大體型大學。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會影響著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的價值觀。大學作為一個城市培育人才的地方,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蘊,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合肥,古稱廬州,是著名是歷史人物包拯的故里。這裡傳承的就有,鐵面無私,廉潔孝悌。大湖名城,創新高地,時刻激勵著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

     

    二、大學文化是城市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文化建設提供引領力、凝聚力、創新力和傳播力。要提高大學文化對城市文化的助推力,首先要明確大學文化助推城市文化的作用主體、作用媒介以及作用途徑。大學文化只有增強自身的內生力、影響力和輻射力,才能承擔起引領、凝聚、創新和傳播城市文化的重任,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大學與城市文化二者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各城市的政府應當重視發揮大學在城市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大學,在完成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更要有積極參與城市文化建設的意識,在城市文化建設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品質和知名度,大學和城市要在互相的融和發展中創建出更美好的城市與大學.

     

    最後;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文化探索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活到老學到老。

  • 3 # 泉水的亦苦亦甜

    城市是聚集人才的地方,古代的京城科舉,城市有其優勢之處,在於機遇的把握,平臺的多樣,發展的速度,都各方面滿足,因而大學就是培養人才,各方人才的,它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息息相關。

  • 4 # 糖果兒爸爸

    下面我就以山東大學對青島這個城市的影響為事例來進行說明。

    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大學與城市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係。在青島期間,山東大學利用青島的地方特色和有利條件,“創造了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的兩次輝煌”,贏得“海洋學科遠東第一”、“生物學科全國最好”、“文史見長”三大美譽[①]。同時山東大學也為青島鐫刻上山大的印記,影響了青島的城市品格和文化特質。

    山東大學對青島城市文化的影響

    山東大學在青島的30年,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構成青島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了青島的文化層次,豐富了青島城市文化的內涵。1946年山東大學在青島覆校時,當時的青島市長李先良對山東大學寄予厚望:“希望山大能負起文化建設的使命,來充實青島的內容,使學術文化環境與物質環境並進”。[15]當時的報刊社論也建議山大師生能熱血參與社會活動,“山大今後將成為青島文化的靈魂,我們希望青島能因有這個靈魂而成為一個形式美、內容也美的地方”。[16]對於山東大學對青島城市文化的影響,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推動青島成為海洋科研名城

    山東大學適應青島濱海的地理條件,提出重點發展海洋特色學科,贏得了“海洋學科遠東第一”的美譽,這些成就的取得,使青島成為中國海洋科研的中心。山東大學的生物系、海洋系和海洋研究所為青島海洋科研提供了人才支撐。1936年由山東大學和青島觀象臺負責籌備,成立青島海濱生物研究所。1950年中科院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成立時,最早的成員便由原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的部分人員組成,山東大學教授童第周兼任主任,曾呈奎、赫崇本等都兼任該所的研究員,此後山東大學的畢業生不斷為該所補充力量。在山東大學海洋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海洋大學,是中國第一所海洋綜合性理工科大學,成為培養海洋、水產事業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搖籃。正是這些海洋科研機構和人才在青島的匯聚,成就了青島海洋科研名城的美譽。

    (二)促進青島文藝繁興

    山東大學提升了青島的文化地位,賜予了青島與京、滬文化中心城市進行文化對話的機會。山東大學匯聚了眾多的文化名家,他們在青島進行教學、創作和藝術活動,湧現出諸多有影響的作品。聞一多創作長詩《奇蹟》,王統照創作《山雨》,沈從文創作《泥塗》、《阿黑小史》、《八駿圖》等中短篇小說,老舍在青島創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及《月牙兒》、《斷魂槍》等短篇小說,就讀於國立青島大學文學系的臧克家在青島出版了最早的兩本詩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洪深創作了中國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1935年,由老舍、洪深、趙少侯、王統照、臧克家等12人在發起創辦文學期刊《避暑錄話》,隨《青島民報》發行,每週一期,共刊發10期,發表散文、詩歌、遊記、故事、雜文、戲評、小說等67篇,深受讀者歡迎,遠及香港、四川的讀者亦來函訂閱。這些文藝作品都在青島的文學藝術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山東大學在青島期間先後創辦《勵學》、《刁斗》、《文史叢刊》、《星野》、《島上文藝》、《文史哲》、《新山大》等刊物。1932年,海鷗劇社成立,主要成員為國立青島大學的師生,海鷗劇社不但演出進步話劇,還深入嶗山農村用嶗山方言演出。山東大學還組織戲劇研究社,在全市發起戲劇理論研討。洪深指導山東大學話劇社排演英國著名戲劇家苔維斯的三幕諷刺喜劇《寄生草》,轟動青島劇壇。山東大學化學社編印《科學的青島》一書,並在《青島時報》上開辦《現代科學常識講座》週刊。1949年冬由華崗倡議並任主編在《青島日報》上開闢《新史學》週刊,連載半年。1950年,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籌委會成立,山大教授羅竹風、馮沅君任副主任委員。1957年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正式成立,由山東大學副校長陸侃如任主席。同年,葵花詩社成立,由山東大學教授、詩人高蘭任社長,詩作彙編成《葵花集》。此外,山東大學開辦的學術講座、文藝晚會等,都活躍和繁榮了青島的文化生活,促進了青島文藝的發展。

    (三)提升青島教育水平

    山東大學在青島成立後,成為山東唯一的國立大學,山東各地學子紛紛來青報考,甚至北平、上海、南京、西安等考點的報考情況也非常踴躍。各地學子以被山東大學錄取為榮,據1948年報載:“山大考生雲湧,各區報考達五千餘名,僧多粥少上榜僅三百名”,[17]可見當時青島已成為區域高等教育中心。山東大學秉承科學先進的現代高等教育理念,在全國大學中別具特色。山東大學還舉辦暑期培訓班,對青島的中學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山東大學的畢業生任職情況,以中學教員為多,青島市政府積極出臺措施,吸引山大的畢業生到各學校任職,為青島的教育事業提供了人才支援。

    (四)遷校後對青島的影響

    1.各類專門人才嚴重不足

    對照山東大學過去在青島所匯聚的人才和取得的成就,山大的遷走對青島市的影響可想而知。山東大學遷校後,許多知名教授和學者隨山大遷走,使得青島科研人才和文化人才大量流失。青島市各行業也缺少了人才的支援和補充。據青島市教育局制定的《青島市1958~1962年高等學校設想規劃》,“二五”計劃期間,青島市工業方面缺少各類技術人員11000餘名,一些新興行業如儀器儀表、機械、造船、化工、海洋、水產、電子等人才缺口更大,影響了行業發展。教育方面初中、高中教師缺少3000餘人。教師不但數量不足,質量也達不到要求。高中教師文化程度達到本科水平的只有237人,佔高中教師的44.4%,而初中教師達到專科水平的僅有23.8%。[18]雖然山東大學每年畢業人數僅幾百名,由省分配到青島的名額更少,遠遠不能滿足人才需求,但山東大學的遷走,無疑加重了青島市的人才缺乏狀況。1984年青島市在關於建立青島大學的請示中提到,“全市工業部門的科技人員僅佔職工總數的2.6%,居十五個中心城市末位。我市每年需要高校畢業生4000餘人,而國家每年只能分配七八百人,供需相差懸殊。”[19]山東省政府也指出青島“高等教育落後,各種專門人才嚴重不足,已經成為該市四化建設發展的制約因素”。[20]

    2.高等教育結構單一

    自山東大學遷走後,青島在近30年間,僅有國家重點學校山東海洋學院,省重點學校青島醫學院以及化工、紡織、冶金等幾處大專院校,一直缺少一所綜合性大學。尤其是改革開發後,青島市被國務院批准擴大許可權,青島的高等教育水平遠遠不能滿足新形勢的發展要求。1984年曾呈奎、方宗熙、石珍榮、劉瑞玉等青島科學界代表和山東大學數學系主任潘承洞等30位代表聯合在全華人大六屆二次會議上提出一份有關青島的議案,認為青島市“缺少一個綜合性大學”,“專科學院的優點是培育專業人才,但一般具有一個共同確定,就是文理基礎課程較差,因而影響了業務的縱深發展”,因此,他們一致建議“在青島創辦一所綜合性大學”。[21]

    3. 文化力量削弱

    山東大學在青島時期,曾為青島的文化注入勃勃生機。40年代青島的報紙稱山東大學為“青島文化的靈魂”。隨著山大的遷走,青島的文化力量遭到削弱,城市功能更加單一化,成為一座以經濟著稱的城市,其文化中心地位隨之下降。市民受教育程度也受到影響。據1984年統計,青島市區人口的文化程度,小學文化程度佔25%,初中佔37%,高中佔16%,大學僅佔2.8%。青島市每年有高中畢業生近4萬人,但能升入高校的不過2000人左右。大批成績較好的學生落榜,缺少就近升學的機會。[

  • 5 # 自在人生wub

    城市文化又可以稱之為城市精神,是城市獨具特色的名片!一個沒有沒有特色文化精神、沒有獨立文化內涵的城市,是沒有前途的,也是不會久遠的;而城市文化重要構成部分——大學文化,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聯絡十分密切。

    城市文化對大學的作用有哪些呢?總的來說城市文化滲透到大學之中,為大學發展提供豐富的滋養;同時大學深深置根於城市文化之中,反映著社會發展進步的方向和時代特點,吐故納新,形成富有時代特點的特色文化,反過來又以其自身的文化優勢推動城市文化的發展。以南京這個城市為例,筆者具體談三點:

    其一、南京城市文化,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新時代的鮮活,既有高大上的民粹又有小市民的淳樸。南京的所有大學都秉承著這樣的城市文化氣息,在其豐富多彩的文化滋養中,又各具特色的發展著自己的大學人文;從大學生的氣質看一所大學的精神,從大學的精神看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筆者在南京讀了四年大學,回到地方上工作已經有20多年了,每每和朋友、同事、親臨交流溝通,當大家得知我是南京某某大學畢業時,都會情不自禁、異口同聲說“難怪如此啊”,一種說不出來的與眾不同!

    其二、特色文化是城市現代化與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南京城市文化的主要特色在於水文化與山文化的交相輝映,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水乳交融,廟堂文化與市井文化的長期並存,雅文化與俗文化的優勢互補,一言以蔽之,其精神核心就是: 進取精神、爭勝和愛 國主義。作為一個曾經在南京生活過四年的大學生,筆者對此深有感悟,她的這種文化特色不僅深深地影響著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且還成為了我個人文化底蘊及個性的最為鮮明的特色,無論是待人還是接物,時時處處都彰顯著她的獨特魅力痕跡!

    其三、城市文化造就了大學精神,大學人文反哺城市文明。大學總是一個城市思想文化最激進的地方,最先進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理念,總是從大學開始。大學對城市文化的反哺作用集中表現為: 大學文化的繁榮引領城市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大學人文的水平引導城市文化的內涵和品味;大學精神的狀態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素養;大學人才的聚集提高城市文化的整體實力。南京城就是一個大學雲集、人才薈萃的地方,她的城市文化之所以長盛不衰、歷久彌新,就在於她的大學不斷地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開拓進取、永無止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城市文化對大學的作用可以用六個字來凝練,即土壤、養分、創新!有什麼樣的特色城市文化,就會有什麼樣的特色大學,也就有什麼樣特質的大學生,進而有什麼樣特殊風情的市民!

  • 6 # 夢想與當下

    城市文化的發展會促進大學的發展。城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優秀人才,於是大學會設定符合城市發展的課程,不斷完善。所以,城市文化也促進了大學生就業。

  • 7 # 汲古堂主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影響和決定城市形象、品味、競爭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城市文化與大學之間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 城市文化對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城市文化賦予大學地域文化特色,為大學建設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指導;大學與城市文化之間的互動隨著大學與城市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密切,大學具有引領、輻射和創新城市文化的功能,大學作為城市文化傳承和建設的重要文化機構,已經成為衡量城市文化質量的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大學是城市文化繁榮與發展的文化支撐點。

  • 8 # 葉之雄鷹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現在有四種定義。

    一、是從文化的定義推理演繹,依據泰勒關於文化的經典定義,將城市文化定義為人類生活于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都市社會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

    二、鄭衛民(2005)援用了廣義文化的定義,認為城市文化簡單地說是人們在城市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狀況、行為方式、精神特徵及城市風貌的總體形態。

    三、是從城市本身的特徵出發進行定義,《中外城市知識辭典》認為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稱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和。它具有複雜化、多元化的特點。

    四、秦啟文(2004)認為,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區域內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物件化活動中,所共同創造的行為方式、組織結構和道德規範,以及這種活動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或城市特色)的典章制度、觀念形態、知識體系、風俗習慣、心理狀態、技術和藝術成果。

    所以城市文化的定義包含了城市的人文,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觀念,城市的風俗,也就是包括一個城市所有的內容。那麼,城市文化對大學的作用就很多了。

    一、影響大學的招生質量,好的城市形象,自然可以吸引更優秀的人去投考該學校,反之,好的學生又影響提高大學的知名度,同時又提高了城市形象。

    二、影響大學的環境。好的城市環境自然會讓大學有更好的環境,在一個很差的環境裡,大學作為城市的一分子,不可能獨善其身。

    三、提高大學的創新力。好的城市,自然開放而經濟不差,從而更容易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從而促進了大學的創新能力。

    四、提高大學的學生的素養。好的環境,好的城市形象,文化深厚的城市,自然可以讓在讀的學生們滿身文化而不知不覺間素養提高。

    五、提高大學的老師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的知名度。好的城市文化,自然可以吸引優質優秀的人才到大學裡任教,從而提高老師素質,進而更容易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其實城市文化對大學的影響很多,作用也很多,這裡只列舉了五種,希望大家補充。

  • 9 # 天堂駭客

    在教育資源依然不平均的今天,中國的大學其實大同小異。當然,除了頂級的大學之外,重點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之間的實力差距還是有的。那普通本科院校之間,特別是綜合類大學,學科設定和教學模式基本相通。所以,除非是你認為或者道聽途說“某個大學的某個專業很強”的屁話之外,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意義。

    什麼叫專業很強,全國前幾,你做過調查還是有什麼學術依據?還是有資深專家站出來明確表示過?依然是高精尖專業除外,那些需要做研究的理科性很強的專業除外,業內的評價或許真的很重要,出過全國知名的人才。除此之外,個人認為那些被傳的“某所學校的某某專業”很強的坊間傳聞,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相反地,城市重不重要?一個北京的二本院校和一個三流城市的二本院校有沒有差距?

    一個城市的氣質,對學子的成長和影響大不大?想必過來人都會深有感觸。要知道,即使是今天,我們最好的教育資源和相關資源,依然集中在大城市,所以,如果有條件,一定要選擇到大城市。大城市中的成長曆練想必一定能夠讓你更快的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和高中相比起來,高中會更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