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ric20001106

    吉林大學,北國風光,長春之春,盡收眼底。

    吉林大學,吉大,極大。

    第一個特點就是:吉林大學真的太他喵大了

    作為一名大一萌新,本人要是上課來回寢室的話,每天朋友圈QQ運動的步數輕輕鬆鬆兩萬五的水平,所以推薦每個人都得拿一輛腳踏車(雖然到冬季冰天雪地的時候不太實用…)而且吉林大學六個校區七個校園,在長春市的各個地方都有吉大的存在,逛一圈吉大,也就逛完了整個長春。美麗的長春座落在美麗的吉大里面…

    第二個特點就是:這裡的作息安排和家鄉差別好大。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這個地方竟然沒怎麼有午睡的習慣555…

    第三個特點:學校有些地方高低不平,下坡很爽,一直下坡一直爽…

    第四個特點:人真的炒雞炒雞多…尤其是前一陣子讓每個新生崩潰掉的媽媽(後媽)驛站…拿快遞的煎熬可是每個人的沉重記憶呀…(不由得對即將來到的雙十一瑟瑟發抖…)

    第五個特點…(好吧這個真的不算特點哈哈)就是尤其是晚上每時每刻我都吃的很飽(吃的是什麼我想大家都明白哈哈(ಡωಡ)hiahiahia)我真的是每天都是酸酸的呢…

    總之來到新的地方學習

    過的日子也是充實,清澈而又飽滿

    在北國春城

    在求實創新,勵志圖強的號召下

    在紅白黃三原色精神的感染下

    我相信每個吉大學子定會不負勇往,勇往直前

    吉林大學加油(ง •̀_•́)ง

    朝著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努力!

    最後加圖~吉大校寵天鵝~

  • 2 # 安老師在逆襲

    終於熬過了昏天黑日的高三,擠過了千軍萬馬的高考獨木橋,戰戰兢兢地填報完高考志願,你終於鬆了一口氣 。然而,開學第一個月,你就被意想不到的大學宿舍生活給打倒了。是不是也開啟“吐槽學校” 模式。

    如果你有過大學經歷,剛進大學後都會有一個心理變化:查詢錄取時不安、知道錄取學校時興奮期待、報到時會興奮,感覺這大學還不錯啊,這麼大,樓這麼多,學姐學長這麼友好,但興奮勁兒過去以後,可能都會有一種失望的心理。原來這就是大學啊,怎麼和我想的不一樣呢?為什麼和老師說的不一樣呢?某些地方感覺還不如中學時候,之後就會覺得反正哪哪兒都不滿意。一般來說這種心態到了大二基本上會好很多,課程壓力大了,大三基本上沒有了,大四,都忙著找工作、實習、考研誰還拿著當回事?每一屆學生都是這麼輪迴過來的,每一屆都不會例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今天不談那些“吐槽的花樣回答”,而來看看為什麼剛剛進入大學不久的小萌新,會開啟吐槽學校的模式呢?有以下幾個原因,快來看看你是否也中招了呢?

    1、人性使然,我們與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個磨合的過程

    話說這一點很像結婚,當新婚燕爾時都會興奮幾天,幾天過去了會互相發現各自的缺點居然這麼多,生活也開始油鹽醬醋,波瀾不驚甚至一潭死水了。別奇怪,大學也一樣,等你工作了發現單位也一樣,工作也一樣,這都需要一個和調整的過程。同時也有人類普遍的圍城心理因素,總感覺換一個分數差不多的學校會更好,其實還真不一定。

    2、低估了學校,高估了自己

    這也算是人性之一,因為高考考敗了才會選擇來到這裡,這可能也是是大部分人的心態吧。去了華東五校的很多人說是清北水平發揮失常的。中檔985很多人說是華東五校水平發揮失常的。211很多人說是985水平發揮失常的。普通一本很多人說是211水平發揮失常的。我從清北掉到了985我從華東五校掉到了211我從211掉到了二本……

    這麼一看,是不是發現以上言論很常見?在生活中確實不排除確實有人發揮失常了,但大部分口中的發揮失常不過是對“失常”二字片面的理解,更多是是無意識的主觀意識。有調查表明,真正發揮失常和超常都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正常發揮。這也是最常見的現象,最普遍的心態。很多人會以高中最好的一次考試成績來作為自己的正常水平,無形中就高估了自己,大都認為自己高考失誤了,復讀會更好,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高考正常發揮就是超常發揮了。

    3、想象和現實的距離

    十八九歲的青少年都會對大學產生比較美好的想象,浪漫、自由、象牙塔、書卷氣、豐富多彩、五光十色、開放包容等等,可是當現實和想象產生落差時就會後悔。這種情況就不關學校什麼事了,什麼分數讀什麼層次的學校是基本道理,這種前提下怎麼選擇都會有遺憾。比如你追求專業深度去了行業性學校,自然不如綜合性院校女生多,人文氣息濃厚,你去了二線城市,當然不如一線城市繁華,你去了一線城市,選擇的學校當然不如二線城市好。管理僵化、行政色彩很濃尤其是是新生吐槽比較多的地方,辦事效率低,還經常被責難,和心中的浪漫自由的嚮往相牴觸。這麼說吧,在現有高等教育體制下,行政和日常事務管理的僵化是中國所有大學的通病,哪個學校沒因此被吐槽過?但是如果不是現有高等教育體制,很多成績好的窮人根本上不起大學,而且時代進步了,網路時代這種現象越來越少了。

    4、志願填報糊里糊塗

    相信也有不少人志願填報時糊里糊塗,不知道讀什麼院校,選擇什麼專業,報志願的時候很開心,因為不存在別人的糾結,可是等到了大學,自己也想清楚了知道這個學校不適合自己的規劃和特點,因此就會十分懊悔。比如想深造,學校保研率要高,考研認可度要大,卻因為貪戀一線城市的繁華,只能降低學校層次,去了一個保研率很低甚至幾乎沒有的熱門院校。

    5、專業問題

    相信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的專業不好,男生基本上都想讀計算機,很多女生都想讀經管,這是志願填報沒把握好專業優先原則,跟學校關係不大,還有就是專業選了自己喜歡的,但是感覺“這專業和我想的不一樣啊!為什麼會這樣啊?”雖然現在大家已經足夠重視專業了,也會做各種各樣的準備,但是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無論你選擇了什麼專業,大部分人進大學後都會有這種感覺。那有人會說那既然大部分人都會後悔為什麼還要千辛萬苦選專業呢,不是瞎耽誤功夫嘛,還是你虛張聲勢呢?彆著急,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更多是心理感知上的,以及思維和邏輯還不夠成熟,志願填報工作也不會白做,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如下。

    1、興趣的淺層次性。雖然興趣愛好是選擇專業的依據之一,但是因為高中生的閱歷和思維能力,不可能對專業有深入的認識,比如很多人以為喜歡文學歷史學了漢語言文學和歷史學,結果發現和自己想的不一樣,根本沒那麼輕鬆好玩,要做大量的研究、考證、分析,要學習各種枯燥的理論知識,所以很可能會迷惑。這種迷惑是很正常的,在老師的指導下會很快明白的。如果想對某個專業瞭解多一些,多看看百度百科、貼吧,有條件的多和學本專業的學長學姐交流。瞭解下課程安排、培養方案、就業報告等等,再對比自身情況做選擇,獲知的資訊量越大越容易做出正確的決策。

    2、對專業和職業的關係認知能力有限。高中生,包括很多家長,對專業缺乏比較深的認知,普遍存在這種誤區——我想做什麼,就只能學什麼,學別的就一定做不了;我學了什麼,就只能做什麼,做別的就一定做不了;選錯了專業就萬劫不復,人生就完犢子了——這種牛角尖思想的根本原因還是對大學教育,對專業,對職業(發展)等存在誤區和誤讀,或者是一無所知。比如學法學,那將來不是做法官就是律師,去法院和律師事務所,結果發現更多的人去了銀行、四大、企業,甚至還有人做起了新媒體運營、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寫起了小說、開了網店。這是因為本科雖然分專業,但是通識教育特徵還是很明顯的,比如程式語言等是幾乎所有工科專業的課程,有興趣努力學自然可以做程式設計師。那槓精會說了你這不扯嘛,那誰還學軟體工程計算機,不扯,從比例上看。軟體工程計算機做程式設計師的最多,也是招聘要求的主要專業。

    3、對大學教育特點認知有限。比如軟體工程專業,除了程式語言和計算機課程以外,還要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學外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物理實驗、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數學等,為什麼呢?很簡單,如果只學寫程式碼那就和北大青鳥沒什麼區別了。學數學、外語,是為了讓你和培訓班的區別開,這些知識對提升個人潛力,提升學習能力,提升理論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讓你不再滿足於一個只會寫初級程式碼的流水線程式設計工人,而是有學習能力和意識,會深入思考,有理論體系,對專案認知比較透徹的高階技術人員、全棧工程師、架構師。

    4、實踐的重要性。我們認知的迷茫還表現在不瞭解實踐的重要性。比如軟體工程,老師給你講的是軟體工程的概念是什麼?資料庫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或者對著PPT講程式語言理論知識,這些需要學嗎,需要,但是如果你只學這些,哪怕門門成績優異,但不去老老實實地敲程式碼、做專案,一樣找不到工作。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本科教育是理論+通才教育,是很難就業的,不論學什麼專業,沒有與其相關的專業技能的訓練、實習、培訓,只靠課本上的條條框框的理論知識是很難就業的,或者說很難找到好工作的。想要本科就業就必須在多練多幹多實習,招聘單位不會看你考試成績有多高,而是你能不能勝任你所申請的職位。不論什麼專業、做什麼事,都應該腳踏實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只要和“農業”有關的大學都不受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