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寒易

    作為一個已經畢業5年(14年從安師大畢業)卻時常懷念大學時光的記憶追尋者,對於大家的羨慕和感慨難以言喻。畢業,是每個大學生結束大學時光的時刻,不論四年之中經歷了什麼,都不得不結束。那麼,我失去了什麼?回想一下無非是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友情、愛情。。。我們面臨就業,前路迷茫,離開大學這座“象牙塔是否能夠適應。那麼四年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畢業證書、考級證書、一群要好的朋友,四年青春的點點滴滴。

    有失必有得,大學四年你得到的必然比你失去的多,作為一個過來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將來畢業之後想做什麼,知道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只有這樣你才不會陷入迷茫之中,才不會被突如其來的冷酷現實打得措手不及。如今的現實已經很清楚地告訴你,一定要經常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因為象牙塔的生活遲早是要結束的,社會還是很殘酷的。

  • 2 # 茉莉愛吃糖

    想來想去,畢業後似乎失去了不少東西,現在想想都覺得有點惋惜。

    首先,失去的是學習的動力。我的大學4年幾乎是奮鬥了4年,多數時間都在圖書館和自習室中度過,即使是談戀愛,也從未耽誤過學習,那時候很明確自己的目標,那就是要考研。而現在的自己,似乎沒有了學習的動力,每天也都是麻木的工作,感覺很多年都沒有進步了。

    其次,失去的是真心。大學的友情也包括愛情都是很純真的,比起工作後遇見的人要單純的多。大家沒有利益的趨勢,還沒有經過社會的錘鍊,所以,那時的我們真的是無比的美好。

    最後,那失去的肯定就是青春了,青春一去不復返,再也回不到二十幾歲的年齡了,我們只能保持那個年紀應有的心境了。

    失去的縱然多,但我們得到的也不少,一直向前看吧,不要總是活在追憶中!

  • 3 # 怎麼你總是笑不夠

    “大學畢業......”

    我讀的是醫學本科五年制,大一那年踏進校園的時候,心裡就只有一個想法:5年,大學要讀5年,我要在這個地方呆整整5年之久...畢業彷彿遙遙無期。這個想法在大三那一年,差點逼的我想退學。因為大三的時候,我的那些讀三年制、四年制大學的高中同學,已經忙著實習、畢業、找工作了,而我彷彿留了級,還在讀大一。

    直到我畢業那天,突然意識到,已結束的大學五年生活好像只是一瞬。那一刻,似乎是定要一群人通宵狂歡暢飲,才能有儀式感的結束,再有儀式感的開始新的人生階段的。但是,沒有,完全來不及傷春悲秋,我們甚至都沒有認真的說一聲再見就各奔東西,然後,各自被找工作、租房、考執照等各種事情催著往前走了。

    如果說,非要追問“大學畢業之後,你都失去了些什麼?”我覺得是自由!

    我想說的自由不是已經被大家用爛的“詩和遠方”,是一些小執拗、小放肆。

    委屈時,第一時間找父母、朋友傾訴吐槽,撒嬌求安慰;生氣時,任由小怒火蔓延,不狠吃一頓就不消火;失戀,必須大哭一場再買買醉,還能偶像劇似的淋淋雨,應應景;感冒了,不看看黛玉葬花自憐自艾,都對不起生的這場病...

    可是,越長大,越是活的收放自如了!自由從來都不是絕對的,成年人的自由是經過條條框框規整之後的相對自由,這很好,但這很社會。

  • 4 # 梅虹影

    【虹影電臺】你總要失去些什麼

    有點傷心,說實在的。大家還是特別平凡,到現在為止。

    好些東西,你在擁有它的時候,是無法覺察到它的好,亦或者珍貴的“立體呈現”的。而唯有它離開了,不再被你擁有,於是這感知的“後知後覺”——才是讓人得到一種“也曾有過”的感慨萬千。

    擁有過一個人,擁有過一段歲月。你經過一本書,你抵達到某處景色中。

    以及,你在這個夏天,經歷過一些什麼。

    當熱鬧跟喧囂的部分,能夠留下來,並沉浸入你的世界觀的東西,那就是真正的啟迪。我的所得,便是一開始的那句——“其實比九十年代心態好多了。但是大家都老了,我挺傷心的。”

    後勁十足的概念是什麼呢?我大概是一個月之後(七月份)的某個早晨,突然在夢裡驚醒,起身的時候,發現自己淚流滿面。於是拿起床頭的日記,開始記下這部分的情緒。

    “沒想到二十年過去了,我們還是這麼平凡。我們以為自己會變得更好,更加厲害,甚至更加出色。可是這一切並沒有發生。”

    我大概知道,這些句子,得是十年後,或者二十年後,我會對自己說上的部分。——只是眼下命運饋贈,借用他人之口,來提前把這部分的劇本臺詞交付給你。

    而剩下的部分,你該如何看待,那便是你自己的課題了。

    我大概是從過完三十歲生日之後,開始決定認真地,覆盤一下從前的命運路徑的。當然了,而立之年,於我而言,其實從十三歲就開始了——你需要諒解Taurus這部分的宿命。

    於是,在後來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地作對十多年之後,某天夜裡我恍然大悟:其實不是這個世界出現了問題,亦不是我自己出現了問題。

    一切的緣由,只是時間線的問題。

    而至於覺得有氣無力的時候,大概又是幾歲?大概是年近三十的時候,你發現自己過往的輝煌或者慾望,都不足以讓你抵達自己所期待的那份雲巔——你只是一直在行走,但是可能一生都無法抵達彼岸。

    而當你經歷第一次人生真相,或者信仰破碎的時候,又是年歲幾何?大概是十八歲的時候,你經歷了人生的第一次輝煌——高考階段的全力以赴,不同程度的金榜題名——哪怕是一份普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只是然後呢?你會發現,那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剩下的年歲,後來的日子,你一直被生活推著前進。

    即便這個過程裡,你也曾經努力地試著跳出生活的洪流,去追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或者遠方。只是或多或少,在某個階段,你就停滯了下來。

    我覺得我終究無法得到我想要的。我總是一而再地失去;以及,老天爺不曾給我任何一絲關於希望的啟迪。我沒有拿到我最想去的那家媒體的工作機會。

    那可真是一個接近絕望的夏天啊——所有人都在歡天喜地,乾脆利落地收拾行李,擁抱作別。唯有我在夕陽下坐在校園的未名湖邊,不知道前途在何處。

    我發誓,我再也不想要那樣的惶恐不安了。我要跟這份“恐慌症”進行決鬥——並且我要贏過它。

    三十歲生日的時候,不是許願,而是還願。因為願望早就在二十歲出頭的時候,就透過某種“恐懼的形式”逼迫你——向自己的未來許下諾言了。

    而我的承諾是:我願意接過自己的命運,自負盈虧;管他什麼路途艱難,也必將找到某種信仰;信仰會支撐這樣的你,以屬於你的方式,將來日方長化作夢境,夢境成為現實。

    如今還記得,年少時候拿到大學通知書那天,我在家裡的河岸邊發呆許久。——終於可以離開這裡了,這處我又愛又恨的家鄉。

    還是年少時候,收到第一份錄用工作的訊息,我獨自一人在宿舍裡發呆。——終於可以離開這裡了,這處我又愛又恨的校園。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我太在乎一些“大層面”的事物了——因為這樣,我可以在天空之處,俯瞰自己的淺薄一生。與此同時,我又太容易沉溺於自己的情緒了——於是又為自己可以感知到比別人更多一層的“悲傷”,或者“觸動”之類的部分,而跳入某種矛盾。

    我對這部分的流動交錯——些許不安,以及大部分的確定,對應(探尋到)的唯一答案,還是從我的過往經驗而來——“不必擔心,時間

    “現在要是對少年時代的我自己會說,不要感到自卑,其實你比你周圍的那些同學都強多了。他們之後碌碌無為地過一生,但是你會越長大越光彩。

    想起上一個夏天,被一位女孩問起:“你覺得三十歲,會是你最好的年紀嗎?”

    “不是。”

    “為什麼?”

    “因為我還有十年。”

    人生四十才開始,而我只是在為四十歲的“光彩”在做準備。大約這是早熟孩童的宿命:越是被生活虐待過、忽視過,才會越發珍惜一切如今所得;以及,會將這甜美果實,儘量留到十年後再去品嚐。

    “那麼眼下你又該怎麼辦?”女孩問,“你如何度過這十年?以怎樣的信仰或者支撐力?”

    我突然大笑了起來。

    “我還可以失去更多。”

    ——這是我的答覆。

    想來也是悲觀主義者最大的武器了,對麼?你還會失去更多。——可是沒有關係,總是要失去些什麼的。

    那就,靜候來日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