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由的玩巧妙的引
-
2 # 小句der
當代大學生的壓力大,現在的大學生一抓一大把,社會競爭壓力,就業壓力,大學不是輕鬆自由的,其實在大學裡面還是有很多東西要學的,各種專業課,選修課,學分等,都是大學生所煩惱的,要去做好這些,還是要有一定的毅力的,只要認真對待,這些都不算是什麼煩惱,用心去做,總能解決的。
-
3 # 不學不知
能讀大學是一個人一生的驕傲,
往積極樂觀方面想,我是個佼佼者有多麼的自豪,有多少不如我或者比我學習好,家庭條件不如我的他們卻不能讀大學,比起他們我是多麼得幸運。我就不明白有什麼煩惱?
即使面臨畢業後分配的煩惱,總比沒有文化知識的人要好解決吧?
社會進步的同時,人才濟濟競爭對手會使你在學習中進步不是嗎?
人的一生就是奮鬥譜寫自己的歷史。死而無悔。心裡只要裝著社會需要你,祖國需要我來建設,把所學的知識和祖國需要相結合,前途會是一片燦爛光芒四射。打起精神,不畏將來困難重重,前途會一片光明。
-
4 # 全能超市歡迎你
人的煩惱有很多種,大學生最應該有的煩惱是如何讓自己的專業更精進,如何能夠適應社會需求,我認為應該先修德,一個完美的人應該具備的就是德才兼備。當你自身達到完美境界時候,一切都是小kiss 啦。
因此,除了多讀專業知識書,還應該多讀一些修身養性的書籍,在書籍中尋求答案,在學習中成長,相信煩惱都會隨風而去的。
(一)大學新生如何對待專業課、公共課和選修課?
對專業課的學習應目標明確具體,主動克服各種學習困難,不斷提高學習興趣;對待公共課,要認識到其實用的價值,努力把對公共課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學習興趣;對選修課的學習,應注意克服僅僅停留在淺層的瞭解和獲知的現象。
一、對專業課的學習,應目標明確具體,主動克服各種學習困難,不斷提高學習興趣。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有不同的專業課,但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對待本專業課程的學習態度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喜歡與否,都要盡力把專業課學好。在學習專業課的時候,學習目標要明確具體,不斷提高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主動克服各種學習困難,做到直接學習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的結合。
二、對待公共課,要認識到其實用的價值,努力把對公共課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學習興趣。
總的來說,大學生對公共課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如專業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持消極應付的態度,學習目的不明,目標不清,動機不強,學習興趣主要看老師的教學水平,如果老師的課講得生動活潑,他們願意聽,有興趣學。但這種學習興趣主要是直接學習興趣,而且大多停留在較低水平上,只限於上課認真聽講,把聽課當成了一種享受或是對專業課的調劑。
因此,大學新生要端正對公共課的態度,要充分認識到公共課的實用價值及對自己的意義,努力把學習的間接興趣逐漸轉化為直接學習興趣,部分實用性強的公共課(例如外語)要當成專業課來學習。
三、對選修課的學習,應注意克服僅僅停留在淺層的瞭解和獲知的現象。
大學生對待選修課的學習一般說來興致較高,認為選修課可以開眼界,長見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選修課的學習要求不嚴,大學生較少產生逆反心理。但選修課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畢竟不如專業課和公共課,大學生真正投入地學習的不多。學習目的較模糊,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既不消極也不太積極,上課時注意的集中程度不高,認識能力也較少充分發揮。
因此,大學新生對選修課的學習,應注意不要僅僅停留在淺層的瞭解和獲知上,更要杜絕為了撈取學分才選修某些課程、“選而不修”的不正常現象。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1) 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2) 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係的認識和體驗。
(3)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行動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穩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構成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及處理個人和環境的關係。
(7)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地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日益引起其自身和社會的重視,為了有助於同學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困擾。
首先是神經症。
神經症是指一組有大腦功能輕度障礙的疾病的總稱。它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不是軀體方面的疾病,屬於心理障礙的範疇,而且它是比較輕微的,也不是某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幾種疾病的總稱。通常,神經症可以分為神經衰弱、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癔症、抑鬱性神經症、疑病症等。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學生人群種較為多見的神經症型別。
(1)神經衰弱。又稱為神經衰弱性神經症,是指排除各種軀體疾病以及其他各種神經症和抑鬱症以外的,在神經症中程度最輕的一種抑質性的神經症。它多發生在青少年求學和就業時期,特別是青年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種發病率較高。常常表現為全身乏力、睡眠不良、頭痛、注意力渙散、健忘、情緒低落、食慾減退等,工作或學習效率低下。
(2)焦慮症。它又叫做焦慮性神經症,它是指由於精神持續的高度緊張而產生的驚恐發作狀態,表現出明顯的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並出現程度不一的頭暈、心悸、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尿急、出汗等軀體不適。這種現象在重大考試,如高考中容易看到。
(3)強迫症。又稱為強迫性神經症,它是指強迫症狀為中心的一種神經症,強迫症狀就是主觀上感覺到有某種不可抗拒、不能自行剋制的觀念、情緒、意向及行為的存在。雖然患者認識到這些毫無意義,但又難以控制和克服,從而導致嚴重的內心衝突並伴有強烈的焦慮和恐懼。比如,反覆洗手、總擔心房門未鎖好、總有些念頭揮之不去等。
(4)恐怖症。也叫恐怖性神經症,它是指對某些特殊環境或事物所產生的強烈恐懼或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並出現迴避反應的一種神經症。其主要特點是對某一特定事物、活動或處境產生持續的和不必要的恐懼,並不得不採取回避得態度,不能自控。如異性恐怖症、人群恐怖症、動物恐怖症、學校恐怖等。
(5)抑鬱症。是指一種以持久的抑鬱心境為主,並伴有焦慮、空虛感、疲憊、軀體不適應和睡眠障礙的神經症。其主要表現為:(a)自覺心情壓抑、沮喪、憂傷、苦悶等;(b)對日常活動興趣減退;(c)對前途悲觀失望;(d)遇事往壞處想;(e)自覺懶散,精神不振,腦力遲鈍、反應緩慢;(f)自我評價下降;(g)不願主動與別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h)有想死的念頭,但內心充滿矛盾,煩躁,易激怒;(i)自認為病情嚴重,但又希望治好,要求治療。軀體症狀主要表現為:疲乏、頭痛、耳鳴、心悸、胸悶、腹脹、便秘、失眠、多夢、食慾減退、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等,而且這些症狀可以因情緒改善而減輕甚至消失。
(6)疑病症。指由於對自己健康過分關注,而固執低懷疑自己患上了某些莫須有的嚴重疾病,並因此而引起煩惱和恐懼的一種神經症。其重要特徵是對自己健康狀況和身體某一部分功能的過分關注,懷疑自己罹患了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其實與實際健康狀況完全不符,即使得到醫生的解釋或客觀診斷也不能消除其固有成見。
第二,其他心理困擾。
其他心理困擾,如學習問題、人際關係問題、戀愛與性心理問題、求職與擇業心理問題等等。相比之下,前面所講的兩類心理障礙(心理問題)顯得要稍微嚴重些,是偏離正常心理狀態的心理問題,而對於正常人來說,也常常會遭遇到一些心理困擾,而這裡的困擾主要是由很多現實的社會心理因素所導致,也往往是暫時性的,經過自己的主動調節或尋求諮詢老師的幫助,往往能得到很好的克服。
學習問題,大學生常見的學習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目的問題、學習動力問題、學習方法問題、學習態度問題,以及學習成績差等等。大學期間,學習往往不再如高中階段那樣得到絕大多數人的重視,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態度不好構成了學習問題的主要方面。
人際關係問題,往往是大學生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同高中階段相比,大學生對人際關係問題的關注程度超過了學習,也成為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來源之一。人際關係問題常常表現為難以和別人愉快相處,沒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過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單、苦悶、缺少支援和關愛等痛苦感受。
戀愛與性心理問題,也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一般包括:單相思、戀愛受挫、戀愛與學業關係問題、情感破裂的報復心理等,而性心理問題常見的有:手淫困擾,以及由婚前性行為、校園同居等問題引起的恐懼、焦慮、擔憂等,還包括異性癖、戀物癖、偷窺狂等等。
求職與擇業問題,是高年級大學生常見問題。在跨入社會時,他們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擔憂。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求職需要些什麼樣的技巧等等問題,都會或多或少給他們帶來困擾和憂慮。
(四)如何適應校園外的社會環境?
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意味著踏入一個不同的社會環境,怎樣搭乘公共汽車、怎樣向別人問路、怎樣上商店買東西、怎樣和小商販討價還價都要逐步熟悉。
要很好的適應校園外面的社會環境,首先要了解適應社會環境都有哪些形式。
總的來說,適應社會環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改造社會環境,使環境合乎我們的要求,另一種形式是改造我們自己,去適應環境的要求。無論哪種形式,最後都要達到環境與我們自身的和諧一致。
對於一個大學新生來說,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就意味著踏入一個不同的社會環境,在這個社會環境中,怎樣搭乘公共汽車、怎樣向別人問路、怎樣上商店買東西、怎樣和小商販討價還價都要逐步熟悉,否則時時刻刻總有一種異鄉人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影響一個人在新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校園外面的社會環境呢?
首先要主動接觸這個社會環境。把自己關在大學校園裡面悶頭讀書,對外面的社會不聞不問,是永遠也不會適應社會環境的。勇敢的走出“象牙塔”,到校園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不逃避現實也不做無根據的幻想,有目的的進行一些有益有利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認清楚自己在這個社會環境中的實際位置。
其次,要積極調整,選擇恰當的對策。大學新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要從主觀上採取積極態度,而不是消極地等待;在調和社會環境和自身之間的矛盾時,要審時度勢,有條件地選擇改造環境的條件,無條件地選擇改造自身的辦法,這樣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棄,找到最佳的方案。
此外,面對可能出現的困擾,還可以採用適當的心理防禦措施。不論改造環境還是改造自己,都要有一個轉變和考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某種心理困擾,為解決這種困擾,可以採用適當的心理防禦措施,來達到解脫的目的。
(五)如何適應校園中的人際環境?
大學裡面的師生關係將變得非常離散,學生要學會做自己的老師。此外,能否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一個關鍵。
在中學階段,學習內容、學習時間甚至學習計劃等都是由老師安排的,學習效果也主要由老師來進行檢查。而在大學裡面,班主任或輔導員最多一週與學生見一次面,師生關係將變得非常離散。一旦到了大學的高年級,一個月也難得見到老師一面。在學習和生活上,大學老師只把握大的方向,具體的工作大多由學生自己或班幹部組織完成,學生需要學習做自己的老師了。
為了能夠較好適應這種師生新的關係,大學新生要學會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自己安排學習時間,自己選課,自己檢查學習效果,並且主動找教師徵詢意見,請教師幫助解決困難,定期向教師彙報學習狀況,提出自己的計劃並與教師共同探討。 在大學新生的人際關係中,問題最多的還是同學之間的關係。由於班級和宿舍裡的同學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往往容易發生衝突。
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大學新生都必須面對它,接受它。
首先要學會承認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習慣和價值體系,如果你與別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得連同他(她)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如果別人的生活方式有礙於你的生活(如夜裡看電視影響你的休息,未經允許隨便動你的東西等),你就需要委婉地提出意見,並適當地進行自我調整(如調整作息時間、調整宿舍等)。
要想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還要做到對人寬,對己嚴,切忌以我為中心。在平時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動:即主動與同學打招呼,主動和同學講話,主動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過於計較別人能不能、會不會報答你。
此外,要主動去做一些公共的工作,以增加同學們對你的好感,同學間的關係也就會融洽了。在給同學提意見的時候,必須動腦筋,講究方法和技巧。
(六)大學生心理問題怎麼辦?
首先,不能隨便壓抑自己的情緒,一定要給自己的壞情緒找到正當的合適釋放的渠道。這其中比較恰當的有:找父母傾訴,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等等。其實很多嚴重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就是由於一些大學生不願意將心中的苦悶發洩出來所導致的,當苦悶遇到孤僻的時候,也就是嚴重心理問題滋生的時候。
其次,活得有自我,有信心,不隨便胡亂比較。這是保持一種健康心態的生活方式。只有相信自己,才能笑對人生。許多同學其實就是在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強迫自己去向一個不可能的高度看齊,向某一個偶像看齊。同時在這種異化的找尋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這是不可取的。
第三,拒絕孤僻。友誼永遠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Sunny。和朋友們分享自己的快樂,分擔自己的痛苦,這樣才會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願意甚至害怕與人交往,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點。我們生活在一個人與人之間互相聯絡的世界,如果強行將自己縛在一個繭子內,那一定會滋生許多陰霾的。要相信,沐浴在生活溫暖Sunny下的人們才是不會拋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