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陽他哦裡我困哦

    這個不一定的,大學其實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一個剛畢業的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以後肯定還是需要經過一個繼續教育培訓的過程才能幹好手頭的工作,除非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大學知識能在工作上用的不多,至於是拿手的還是專業對口的工作,就要看兩個工作的現狀以及今後發展的對比來進行取捨

  • 2 # 綠毛水怪er

    作為一個職場摸爬滾打六年多的過來人,說一說我的看法。

    首先,大學才畢業最好選擇跟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幹幾年,除非你對本專業深惡痛絕,一點都不感興趣,又或者你有更好的選擇,可以保證你能長久不失業,比如公務員之類的,像這些情況可以不從事本專業。但相對絕大多數人,基本畢業都會選擇跟本專業相關或者關聯的崗位,畢竟這個社會很現實,靠專業技能吃飯,誰也不會讓你整天坐在那裡給你發工資,除非你有能讓你異於旁人的技能,不然我還是建議踏踏實實本專業待幾年。

    其次,等你工作幾年後你會發現,工作只是謀生的一種方式,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你工作幾年後回頭看,工作帶給你的,或許並不是專業技能多麼大的提升,職位的提升,實實在在的,是你的思維模式,你解決處理問題,為人處事,適應等各種能力。所以工作只是一種載體,等你明白這些後,你會發現只要自己用心,都能很好的生活下去,但相比你一畢業就身無長物隻身投入陌生領域,這種在工作中悟到一些道理,更加深刻,也更加能讓你認清自己想要什麼,應該怎樣去努力。

    最後,思維是活的,既要抬頭看天,也要低頭看地。山外青山樓外樓,一山還比一山高。保持踏實,保持勤奮,保持好奇,你就不會被生活瑣碎磨平鬥志和激情。

    以上。

  • 3 # 易升學王老師

    我學了四年的專業,不能說丟就丟......”

    聽著小魚這樣說,我搖了搖頭。小魚在大學學的是生物工程,他前段時間找到我,悲傷地說:“師兄,我們這個專業畢業,要麼讀研,要麼去工廠工作。但我不打算讀研,更不想去工廠工作,我該怎麼辦呢?有同學建議我轉行做銷售,但我學了四年的專業,不能說丟就丟啊。”

    在我看來,小魚已經陷入過往不能自拔,他太過於在意放棄專業的“沉沒成本”,卻沒有真正思考過:自己讀了四年大學,難道真的用於實際工作了?

    在小魚的思維裡,似乎只有從事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才不算浪費了自己的專業。

    可是,捫心自問一下,大學四年,你學到的核心思維是什麼?

    你真的有認真對待你的專業嗎?

    在大部分實際工作裡,大學本科的專業知識,只佔工作的20%

    我曾經問過一些工作好幾年的同事,在他們的眼裡,工作後,專業知識能夠用到多少?

    他們給到我的回答是——不到20%。

    那麼如果把大學四年折算一下,按照平均每個學生每天花6小時在學習上(請學霸不要在這裡抬槓),4年真正用於學習的時間(減去寒暑假,一年兩個學期大約40周)就是:

    40x(7-2)x4x6=4800小時;

    如果按照30%的知識是能夠真正用在工作上的,那麼實際有用的學習時間就是:

    4800x30%=1440小時

    如果一個人透過每天10小時的培訓來學習,那麼他只需要144天,也就是不到5個月的時間,就能完成掌握這些專業知識。

    只需要5個月不到的時間,別人就能複製你的專業知識。也就是說,大部分情況,所謂的專業對口,實際上是我們自己陷入了思維困局。

    在這個困局裡,我們以為付出了4年的精力,但實際的學習成本只需要100多天而已。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雖然是跨界轉行,但其實非常優秀:

    比如營銷大師小馬宋,原來是燒鍋爐的,後來搞營銷照樣不差;

    黎萬強以前是搞設計的,後來轉去小米做營銷,還是做得風生水起;

    ......

    為什麼那些厲害的人,往往跨界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究其本質,我認為這並不是專業知識的原因,而是思維方式造成的。

    發現自己這個專業似乎不太行的時候,有的人選擇堅守,讓自己麻木,假裝看不到未來擇業時的痛苦;

    有的人早早想清楚,提前學習新的知識,為未來擇業做準備。

    你認為大學四年,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你的專業知識嗎?

    或者只不過是混過去了而已?

    如果是後者,我們所謂的專業對口,不過是不敢改變的藉口。

    沒錯。

    在應屆生招聘的時候,企業一般都會強調專業。

    但是如果一個人他不是這個專業,但是卻具備了比這個專業大部分人更強的素質能力,你認為企業可能會把他拒之門外嗎?

    顯然不會。

    企業招聘的時候,專業門檻不過是保證這個候選人的最低水準,如果其他專業的人能夠超越這個水準,企業一樣會一視同仁。

    如果只是看專業能力,企業完全可以依靠成績來選人,按照專業成績的三六九等來劃分候選人的職級,事實上,除了少部分崗位,很少有企業會這樣幹。

    因為對於應屆生而言,企業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態度和潛力。

    所以你會看到:

    我一個學土木的來搞運營,也做得不比別人差;

    一個學生物工程學弟的去當程式設計師,沒想到比專業科班出身的還厲害。

    ......

    憑什麼做到如此輕鬆的跨界?

    在接觸了數十位成功的跨界轉行者後,我總結出了這樣幾點:

    1、你的核心競爭力,是與生俱來的可塑性

    在我看來,大學裡最核心的能力,不是我們的專業知識,而是強大的可塑造性。

    為了做畢業設計,你一下子學會以前覺得複雜無比的軟體;

    ......

    瞧見沒,只要你想,你隨時可以快速掌握一門專業知識,這是你最大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學習能力。

    有了這一項能力,不會可以學,不會做可以請教別人,遵循刻意練習的準則,你很快就可以把專業能力進行復制。

    2、不要過分在意“沉沒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在找工作的時候,我們會考慮專業對口,因為害怕4年的專業失去用處,這就是典型的過分在意沉沒成本。

    而實際上,如果你真的對專業不怎麼感興趣,甚至不想從事本行的工作,如果又選擇堅持,恰恰就掉進了這個坑裡。

    事實上,及時止損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3、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提到那些成功跨界,並且在新的領域風生水起的人,我想起一句話:很多人努力的程度,還遠達不到拼天賦的時候。

    我們遠遠高估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也高估了自己的專業度。

    任何一個行業,只要不是需要長時間技術積累,一個智商正常的人,培訓半年也能夠入門了。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工作幾年,不過是把一年的經驗用了好幾年,甚至趕不上這些培訓了半年的轉行者。

    也就是說:抱怨自己天賦或者智商不如別人的時候,別人碾壓自己的,完全不是智商和天賦。

    所以,為什麼要把自己侷限專業對口裡?

    如果你不是那麼熱愛自己的專業,請給自己一點機會去嘗試。

    前段時間看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裡的牆》,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成長,就是長成自己的樣子。

    我們總是被自己過去的經歷、眼界、知識所綁架,在嘗試前就先否定自己,可能會失去很多機會。

    不斷去嘗試,然後去接近心目中的那個自己,專業不對口,那又怎麼樣?

    60%以上的人,第一份工作也並不專業對口,難道他們就不行嗎?

    最後一點,說一說被洗腦的所謂好專業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教育,要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好大學,讀個好專業,找份好工作。

    於是,我順著父母的思路,成功地考進了985學校的土木工程,我以為等待我的會是一片坦途。可惜我錯了,我並不喜歡所謂的建築工程,也不想在國企搞派別鬥爭。

    父母的經驗總是基於他們過往走過的路,但是未來的路誰又能說得清?

    人生該走的彎路,每一步都不會少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哪所大學的校園值得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