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志勇LZY
-
2 # 蘭臺說
古代的學院和現在大學的學院,差別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教育政策,也即辦學理念。
自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崇儒立學”成為歷代統治者奉行不渝的文教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普及經學教育,達到教化萬民的政治目的,從而也就為國家培養出了統治管理國家的政治人才。
所以,它與政治是緊密聯絡的,甚至可以說是“政教合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大學的使命便與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以來,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肩負高等教育多樣化、普及化,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其二,學校的型別。
總體而言,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學校型別,主要有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大類;另外還有私學、家學,如私塾、書院等。
“官學”由國家控制,起初專為貴族及其子弟而設,教育的等級性和階級性明顯。
春秋戰國時期,官學漸衰,私學興起,突破官學壟斷,使更多人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後來隨著科舉制度的出現,官學也逐漸向平民子弟開放。
現在大學的學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不拘一格,不論等級和階級,面向社會廣泛招收人才。
其三,學校的職能。
古代的學院尤其是官學機構往往是“政教合一”,即兼顧教學、行政、研究等職能。它承擔著多重任務和職能,例如教育行政管理、整理圖書、詳正圖籍、研究史料、編修國史、招收生徒、傳播知識、提供治國政策諮詢建議等。
因而,官學機構的人員也往往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政府的行政官員,也是學校的教師。
現在大學的學院,已沒有教育行政管理的職能,主要職能就是教學和專業研究。
其四,學科與教材。
自西周始開闢了中國後世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以“明人倫”為核心,涉及禮、樂、射、御、書、數等方面。
古代教學的主要科目,自漢代開始是儒學,教材是被稱為儒家經典的“五經”:《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後來用《禮記》代替《儀禮》,將《左傳》併入《春秋》,仍稱“五經”。
此後,歷代王朝對儒家經典續有增加,擴充套件到“九經”、“十二經”、“十三經”。
同時,經學教育也不排斥知識教育,“六經”和“十三經”中本來就含有許多天文、地理、人事等自然知識與政治、歷史、經濟、哲學、文學等人文知識。
但是,經學教育在中國古代是“本”,是歷代學校教學的主要內容;而知識教育是“附”,並不被看重,自然科學知識的內容遠比道德教育內容少。
尤其是科舉制度興起後,經學教育與科舉取士的內容進一步統一。從而使得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學校教育的陳腐,甚至於造成了整個中國的封閉保守。直到近代“戊戌變法維新”,科舉制度被廢除,以教授科學技術等專業知識為內容的新式學校才普遍建立起來。
現在大學的學院,以知識教育為主,主要傳授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當然其中也包含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其五,學制。
古代學校的學制並無一定,歷代也有不同。
西周時期,每年入學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專心和親近同學,五年考察是否博學和親近師長,七年考察是否有獨立見解和擇友能力,這些都達到了就是“小成”,意味著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如果到九年時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堅強獨立而不違背師訓,就是“大成”,意味著學業已達到成熟水平。
西漢時期,漢武帝設立太學,並無明確的學習年限規定。每年考核一次,方式是“設科射策”,如有學生屬於下材或有一種經書不通,就勒令退學。東漢中期改為每兩年考核一次,透過者就授予官職,未透過者則留下繼續學習。
隋唐時期,官學開始作出明確規定,儒學招收14歲到18歲官員子弟(律學為18歲至25歲),學習年限為九年,書學和律學為六年。考試分“旬考”、“歲考”、“畢業考”:旬考內容為十日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將受到處罰;歲考內容為一年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留級;畢業考及格則取得科舉資格。若九年學而無成者亦令其退學。
宋元時期,在太學實行“三舍法”,分為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等級。生員必須依照學業程度透過考核,每月舉行“私試”,每年舉行“公試”,合格者就可依次升舍。
元代時,將學生分為三等六齋,透過考核積分逐級升齋。
明代,國子監的學生須先入低階班,一年半以後學業透過者升中級班;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入高階班;而後採用積分制,按月考試,一年積滿八分為及格,遂可待補為官,不及格者仍坐監肄業。
清代,積分制有名無實,畢業時間全憑年限來計,入監讀書只是熬年頭。
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一切圍繞農事展開。因而,入學時間有春季、秋季、冬季入學。
現在大學的學院,有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等學位,學制一般在三年以上。
入學時間一般是每年夏季入學,到下一年夏季為一個學年。
其六,畢業生的出路
自隋煬帝建立了科舉制度之後,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制度。於是“學而優則仕”,讀學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科舉日益成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學校教育在思想上成為科舉的附庸。
現在大學的學院,畢業生的出路很多,既可以繼續攻讀高一級的學位,也可以考政府公務員,還可以自主擇業甚至創業。
-
3 # 維C牛奶咖啡糖
書院這個名稱,始見於唐代。當時就有官方和私人兩類,在最初,書院還僅僅是官方藏書、校書的地方,有的只是私人讀書治學的地方,還不是真正的教育機構。
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起源於唐末五代時的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庠,地址在江西廬山,為著名的白鹿洞書院的前身。到了宋明時期,書院蓬勃發展,非常興盛,崇尚自由講學,也產生了一大批大儒,和一批大儒倡導的思想學潮流派。
而到了清朝,書院都納入官學化,“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及號召地方遊食無行之徒,空談廢業”。明末書院盛行,產生了許多非常有思想的理論,雖然遭到統治者的彈壓,大部分書院被迫毀掉,但是清朝思想太開放,危及統治,清代大部分書院轉變成為科舉服務的考課式書院。
回覆列表
日新月異地球物質年代氣侯會變;
古今中外自然現象人文知識跟進;
客觀存認進步會續正棄誤新知識;
過去大學與現在學院有遷階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