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考第一志願

    在華人的心目中,大學比學院更高大上。我們總是聽學生與家長在說“考大學”,有誰聽到學生與家長說“考學院”?這就是我們對大學和學院的價值觀的反映。雖然實際上大學並非全都比學院更好更強,但是大學比學院更高大上的觀念在華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對於學校來講,更改一個高大上的校名,會給學校帶來諸多的好處。

    一、實力的體現。只改個校名就是體現實力了嗎?沒錯。教育部對於本科院校從學院更改為大學有著詳細的規定。2006年教育部有一個檔案:《普通本科學校設定暫行規定》,這裡面對普通本科院校從學院更改為大學,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包括全日制在校生規模要達到8000人以上,研究生比例要達到5%以上,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專業數量都要達到具體的要求,教師人數和高階職稱教師人數、科研水平有經費情況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能夠從學院改名為大學,自然是滿足了教育部列出的所有條件。很多以學院命名的大學,向教育部多次申請更名為大學未透過審批,就是條件未滿足。所以,學院改名為大學,確實是實力的一種體現。

    二、魅力的提升。從學院改名為大學,或許同時還有地域的擴大、行業的拓展等,一併在更名時體現出來。比如,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由泰安醫學院、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合併後組建,山東第一,聽起來是不是很牛?再比如,吉林外國語大學,原名是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更名時直接去掉了一個“華橋”這個花名,看校名儼然是省級外國語大學,但是實際上,吉林外國語大學只是一所民辦本科大學,這個校名真的很容易讓人誤會他是一所公辦大學。這種校名的校名的更改,使學校的魅力大幅提升,在招生進能夠更好地吸引生源,在招聘時能夠更好地吸引高階人才,為學校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曾經有過這樣的案例。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在之前是河南財經學院與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在2010年兩校合併之後,學校的招生錄取分數線連續幾年都在提升,生源質量大幅提升。其他許多學校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更名為大學之後,生源質量直接提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 2 # 繆老師妙筆生花

    2019年改名的院校有16所,分佈在廣東、福建、浙江、安徽、江蘇、山西等省份。有人說:回家過了個暑假,開學找不到母校了。這絕不是笑談。

    為什麼這麼多大學熱衷於改名呢?一要“大”,二要“升”,三要“轉”,四要“人”,五要“錢”。接下來聽繆老師給你分析分析這四點吧。

    一、要“大”

    “大”分為兩種,一是地域看著大,二是規模看著大。比如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更名廣東科學技術大學,名稱前面的地域從“佛山”變更成“廣東”,是不是看起來更大?

    去年改名的北部灣大學,要比欽州學院大很多吧?曾經的山東海洋學院,到後來的青島海洋大學,再更名中國海洋大學,是不是看起來帥氣了很多?

    再舉一個例子,廣州航海學院更名為廣州交通大學,從航海到交通,是不是感覺範圍大了,規模大了?從專業類院校,變成了綜合類工科大學?要知道國內有不少交通大學聲名赫赫,比如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都是985,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都是211。

    二、要“升”

    從“學院”到“大學”,是很多大學夢寐以求的事情。以上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和廣州航海學院,不僅僅“變大”,還“升大”了呢。

    跟他們情況相似的還有:福建工程學院更名福建理工大學;閩江學院更名閩江大學;廈門理工學院更名廈門理工大學;泉州師範學院更名泉州師範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更名浙江科技大學;紹興文理學院更名紹興大學;徐州工程學院更名徐州大學;海南醫學院更名海南醫科大學;太原師範學院更名太原師範大學;合肥學院更名合肥大學。

    三、要“轉”

    要求各地獨立學院轉設民辦大學的檔案,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推進卻一直都不是很順利,主要的原因是各方利益的博弈。

    值得關注的是從去年開始,獨立學院轉設的進度明顯加快了,2019年有5所獨立學院轉設,分別是: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天河學院申請轉設,並更名為廣州理工學院;廣州大學華軟軟體學院申請轉設,並更名為廣州工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申請轉設,並更名為南京傳媒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和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也都申請轉設。

    相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會有更多獨立學院專設甚至改名的新聞傳出。

    四、要“人”

    中國有接近3000所大學,雖然不像美國近5000所大學那麼多,但要全面瞭解各個大學的資訊,也絕非一般家長和孩子可以做到的。

    改一個好名字,真的會有更多相對分數比較高的孩子報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提高自己的生源質量。一些改名比較“成功”的大學,甚至有新生報到後選擇退學,原因是:真正瞭解了學校的歷史和現狀。

    五、要“錢”

    今年1月份,福建省教育廳公佈本科高校建設目標責任書,其中就提到了大學更名。把更名跟財政撥款繫結,那大學還能不用心去努力更名嗎?

    不得不說,我們對於大學的客觀評價標準欠缺,行政方面的評價指標化,高校自身的評價虛誇化,社會方面的評價表面化。而大學自身熱衷改名,甚至主管部門鼓勵改名的背後,不就是評價表面化的現實體現嗎?

    以上“大”、“升”、“轉”、“人”、“錢”,足以概括目前的大學更名熱。繆老師的評價,你同意嗎?
  • 3 # 華科喻家山森林

    因為改名能立馬讓大學成為高大上。

    1.國情決定了改名的必要性

    這是中國國情所決定的,家長普遍都認為大學比學院好,比學院高階,學校規模更大,教學質量也應該更高。如果你還叫某某學院 ,顯得規模小,不夠氣派。改名就象是舊衣換了新衣服,立馬高大敞亮起來。比較有名政名事件 ,當屬瀘州某學院,先是改名省醫科大學,遭人反對。最後改成了西南某某大學,感覺像是連跳了三級,彷彿一下變成了985 ,211。想必這響噹噹的名字,一定會給學校和學生帶來好處。

    2.名牌大學也多有改過名

    比如以前的四大工學院,南京工學院改成東南大學,華中工學院改成華中理工,類似的改過名字的名牌大學 ,還有同濟醫學院,中山醫學院,華南農學院,華南師範學院。只要詳細找一找很多大學的歷史,一定會發現,原來他們也叫過學院。985大學當中,還有由學院改為大學的,如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電信工程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學院)等等。

    據筆者不完全的統計,從1981年到2009年,將近20年時間,全國共有240多所學院更名為大學。從2010年到2018年,也有將近100所學院更名為大學。其中有包括985,211.也有普通的院校。

    以上我們得知 ,由學院更名為大學,並不是普通學校的專利,名牌大學,也有更名改姓而來的。

    3,改名以後的大學 ,讓人覺得幹上一層樓了

    改名大學後,招生分數也上來了,當然,不能用麻省理工學院的例子來反駁,國情不一樣。也不要拿協和醫學院來做例子,人家是用實力來做後盾的 ,不管有沒有實力,換個高大上的“大學”,是最迅速的提升層次辦法。

    總算 ,學院熱衷於改名,是正常的現象。只是改之前要好好想一想,千萬別越改越差 ,或者改成民辦大學似的,甚至把原來好的名字都弄丟了,得不嘗失。這方面的例子 ,我們國家還不少,至今還被大眾所詬病。

  • 4 # 月眠雲中

    國民好大不好小,大學只有順從民俗,瘋狂求大。再小的,國民也能把他炒大,一個酒店也是叫什麼什麼大酒店,沒有叫小酒店的,手機,以前是小的,現在是越來越大。大者,排場,風光,面子倍增。當然,個別寵物,也喜歡小的。大學,以我來分析,名字要大,最好叫什麼東方第一高等大學,或亞洲第一什麼什麼大學。面積要大,至少得8000木。學科要大,熱的,冷的,一應俱全。炒作要大,一定要搞個什麼宣傳什麼什麼第一,什麼什麼大獎。頒獎活動要大,主席臺個個都是精英。學生口氣要大,一畢業,張口就是:我畢業於亞洲第一什麼什麼大學,東方第一什什麼大學,這個大學怎麼怎麼牛,誰誰大碗是我的校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就職工廠普工,遭同事排擠,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