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融溶
-
2 # 春日尋玫瑰
孩子是父母天下最珍貴的寶貝,父母對孩子的親呢,也是最真的真情。
孩子離開父母,父母是天天想,天天掛念。但有的孩子在外面,不一定向父母一樣天天掛念著父母。
孩子離開父母一段時間回來,父母見到孩子的心情是激動高興,而有些孩子卻是沒有那麼激動,因為父母習慣了不求回報的付出,而有些孩子也習慣了父母就應該給的這種愛。
所以,當這種愛與被愛不能產生彈性的時候,就產生不了火花,就出現癱瘓效應。
再著就是父母見到孩子後,對於孩子自己在外面的擔心和掛念,終於放心。因為孩子在自己身邊了。不需要擔心孩子等生活問題了。
還有一點就是一天不見想孩子,見了一天“煩孩子的心情”。回來了就閒孩子讓自己生氣了,什麼不聽話了,等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開始鬧心。
不過最後補充一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最偉大的。願天下兒女竭盡所能報答父母。
-
3 # 華夏秋美武建華
1先說“幾天不見就想”:
大家知道,現在高校一個學期是半年,學生這一去就是半年,唯有寒暑假期間才能回家一次,半年哪,現在這些“嬌嬌女嬌嬌兒”,平時哪有這麼長時間與父母分居兩地,所以,經過幾個月的分離,突然放假回家了,父母孩子那個親哪,就別提了!
2再說“相處幾天就膩”:
其實,這個“膩”講真的也不是“真膩”,哪有父母“真的膩味”自己的孩子的,對不對?這個“膩”其實就是孩子回來了、相處久了,沒一開始“幾個月不見的想念勁兒”了,或者又看到這些“嬌嬌女嬌嬌兒”晚上不睡(上網、玩手機)、早上不起(睡到太陽曬屁股了還賴在床上)、飯熱三遍還不吃等等......後“假罵”孩子兩句而已。
我覺的這就是為人父母的心理,可憐天下父母心哪,您覺得呢?
-
4 # 南風飄柳
久別重逢,格外親暱,這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對於父母而言,孩子永遠是孩子,都離不開大人的關心和呵護,況且不在身邊。今天孩子過的開心嗎?今天孩子怎麼啦怎麼啦!父母時刻都牽掛在心上。而遠在他鄉的子女離開父母久了,也會思念父母,生育之恩、養育之恩,還花錢供其上大學,感恩之心,無以言表。就算經常打電話、聊微信,都比不上重逢之時的開心,也就有了格外的親暱行為。
之後呢!看到孩子就在身邊,看到父母就在眼前,那份牽掛放下了,那份思念也慢慢淡了,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不足為怪。
還有些孩子回到家裡後又想起學校裡的事,譬如同學情、師生情,甚至物件。
還有,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涉世時期,有些心事需要有人來聆聽。父母雖然是最好的,但由於年齡懸殊,加上也不好意思,所以乾脆就憋在心裡,變得寡寡慾歡,父母就覺得孩子沒那麼親暱了。
這時候父母要多一點和孩子溝通,告訴他,爸媽永遠是你的聆聽者。
-
5 # 餘生幸福99
大學生寒暑假回家,其實好聽點是看望父母,在家無非是追劇打遊戲 ,父母本來已經很不容易了,卻還要騰出時間照顧你們,打個比方,如果你是父母,你天天伺候比你還高的的孩子,你會怎麼想,而且懶散不做家務,當然了就是產生反感。
-
6 # 小燈塔科普教育團課
其實,可能不是孩子少了跟父母的親暱,而是孩子離家許久後,父母的期望值變高了,你們期待的是,孩子回到家後,和你們親不夠,也呆不夠,還像小時候一樣,纏著你們要東要西,吵著要吃這個,嚷著要買那個,你們覺得這才是孩子正常的反應狀態。
而一旦遇到孩子不親暱,你們心理上首先受不了了,覺得孩子不愛你們了,生分了,其實不然。孩子對你們的愛絲毫不少,而是他長大了,他在大學經歷了成長,懂得了要獨立,他的變化促使他要變個方式和父母相處了,即便肢體動作上沒有過分的親暱,但心裡的愛,絲毫不會少。
作為家長,要先於孩子長大,成熟,要接受變化,要順應孩子的成長,同樣,也要學會用另一種孩子覺得舒服的方式,繼續表達愛,有空間,孩子才能自由生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
7 # 若杉心理
大學生這個群體與初高中生是不一樣的。初高中生群體尚處於未成年階段,對於父母仍有相當大的依賴,而且思想、價值觀等方面尚未成熟,因此還需要大人的庇護,會比較親近父母。
但是大學生就不一樣了,上了大學,孩子已經成年,已有了成人的思維,有了屬於自己的想法,對於父母他們不會太過於親暱,會覺得長大了,什麼事都可以自由做主。
從生理上講,身體各系統的生理機能等達到最佳狀態,辯證邏輯思維開始建立,思維的發展促使大學生的思維活動的依賴性迅速減弱,獨立性和批判性快速提高,這使得他們能夠在掌握形式邏輯所抽象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基礎上,用以認識和理解各種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
同時,大學生群體的自我概念認識水平提高很快,會主動自我關注和自我探索,會有意識地透過傾訴、自我體驗等方式來表現和評價自己的個性特徵,並透過各種學習方式尋求對自我特徵和表現的解釋等。
這也說明了大學生為什麼和父母會少了許多親暱的行為,有了穩定的人格和價值觀,步入工作和社會交往,與父母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認識的東西皆有不同,時間一長,自然也會發現找不到什麼共同的話題可談。
這是一種社會化程度的促進體現,也是個體發展的成熟時刻。
-
8 # 一凡親子教育
然後像過年一樣,把家裡收拾得乾淨整潔,一塵不染,把好吃的塞滿了冰箱,就只等著放假的孩子回到家後,撲進父母的懷裡,說不完的知心話,訴不盡的相親相愛......
也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從孩子回到家的第一天起,事情就完全超出了父母的想像。讓我們看看孩子回來頭三天,父母是怎麼過來的吧:
第一天
父母笑臉相迎,噓寒問暖,孩子卻是一臉的不耐煩:坐車都累S了,你們能不能別磨叨了,我想睡覺......
大包小包的行李往客廳一扔,自己回房間睡覺去了。父母心疼孩子旅途勞累,於是幫孩子把行李都開啟收拾妥當了。
一宿無話。
第二天
孩子一直睡到中午,父母精心準備的早餐都沒有吃。中午,父母準備了孩子最愛吃的午餐,可是孩子接了個電話就走了,因為同學聚餐。
望著一桌子豐盛的飯菜,父母有些失望。
到了晚上,孩子打電話說,晚上同學一起K歌,就不回家吃了。父母看孩子玩得開心,也不忍心打擾,好多話都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
一直到晚上十點多鐘,孩子才回來了,喝了幾杯酒,回來就睡覺去了。
又是一宿無話。
第三天
早上照例做了一大桌子飯菜,怎麼也叫不醒孩子,只好把飯菜放鍋裡熱著,想著等孩子啥時候醒來自己吃,兩人上班去了。
中午回來一看,飯是吃了,廚房一片狼藉,臥室一片兒狼藉,孩子躺在沙發上手機玩得正嗨,估計臉都沒洗,根本沒注意父母回來了。
其實,父母只是想跟孩子談談心,交流一下,可問多了,嫌你嘮叨,問少了,他自顧自地忙自己的,每天不是去聚會,就是在睡覺,要不就是玩手機,要不就是跟同學用手機聊天,根本就想不到給父母留點時間。
孩子回來才三天,父母就受盡了冷遇。
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跟孩子多交流,多瞭解?可是有一些孩子上大學後,長大了,自由了,在放飛自我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選擇了忽視父母。
他們忽視了父母的關心,忽視了父母付出,回到家裡就變成了一個“巨嬰”,花著父母的錢,享受著父母的照顧,卻看不到父母兩鬢增加的白髮和熱切關愛的眼神。
父母的心情由最開始的等待,盼望,驚喜,熱切,到最後的被冷落,被忽視,被厭煩,心中慢慢充滿了失望,難過。
所以,孩子回來不出三天,父母就少了親暱,並不是父母不愛孩子了,只是不想打擾孩子,不想讓孩子不開心,另外,因為父母在孩子那裡經常遇到“熱臉貼上冷屁股”,只好少了親暱,獨自嘆息了。
所以希望已經長大成人的大學生們,對父母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關注,多一些理解吧。父母會永遠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也不要讓自己的父母被忽視和被冷落。
-
9 # 暖時光good
大學生剛放暑假回家,那爸媽一定是非常迫切的想見到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後爸媽一般都會準備豐盛的飯菜給孩子吃,而且特別的寵孩子,情不自禁的都會多看孩子兩眼,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弄,就只負責吃飯、玩就可以了,因為父母長時間沒見到孩子,剛好暑假放假回來可以解父母的思念之情。
回來兩三天之後,一般都不會向第一天那樣盛情了,慢慢的都轉為家常便飯,一是思念之情已經得到了慰藉,二是孩子會在身邊呆一段時間,那麼爸媽對孩子的感情就會慢慢的轉為平淡,可實際上對孩子的愛一分也沒有減少。
-
10 # 綏格格
答:據家長反映—— 孩子親手機、親同伴,對父母只認勞力和錢,其餘一概無視乃至嫌煩。
1、父母滿心歡喜盼孩子回來,做好充分準備,盼星星盼月亮,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買孩子所需;做孩子所做,結果事與願違。
2、手機不離不棄,哪有時間把溫柔眼神投向父母?
3、小夥伴一個資訊隨叫隨到,哪有時間陪父母交流?
4、三天三夜過去了,對父母還是不聞不問。
5、換下衣服一扔,用好餐飲一放……
6、父母在愛意中期待;在期待中失望;在失望中付出;在付出中自責;在自責中反省;在反省中掏錢;在掏錢中打卡;在打卡中抹淚;在抹淚中心涼……
回覆列表
可能孩子回去以後也不願意過多的和自己的父母交流與溝通,大學生畢竟不同於小孩子有什麼事都會和父母交談,父母也覺得和他們的世界有點格格不入吧